首页 1926之崛起 下章
第四百八十六章抗战伏击(一)
 出赖以活命的粮食,意味着饿死;不规定的粮食,就会被工作队毙,而且是全家毙。

 由于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让饥寒迫的哈萨克人又被迫逃亡了许多。

 这些逃亡的哈萨克人,大部分跑到了新疆,少部分跑到了北蒙西部山区。

 北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可是生活状况要好一些,温还是能保证的。而且,伪蒙政府对于西部山区,暂时还难以完全掌握。

 乔巴山时期,伪蒙政府也曾派人来这里搜铺过逃亡人员,可是都被卡西莫夫遮掩过去,甚至还和伪蒙军发生过小规模武力对抗。现在,卡西莫夫在木伦的哈萨克人中的威望极高。

 宋哲武收复北蒙后,得知卡西莫夫一直在谋划恢复阿拉什自治共和国,让宋哲武不由动了心思,便指示魏广惠对其进行扶持。

 宋哲武知道,苏联推行集体农庄制,在三十年代中期以前,每年都会饿死许多人。据说这一时期仅哈萨克斯坦就饿死150万人。因此,宋哲武还让魏广惠资助鼓动卡西莫夫号召哈萨克人逃往北蒙,这让卡西莫夫和木伦的哈萨克人对宋哲武十分感激。这次,组织这两万多哈萨克人顺利人离开木伦,多亏了卡西莫夫积极配合。

 西路苏军并没有在木伦停留,而是在木伦留下一个师和一个坦克团的苏军,外加一个伪蒙骑兵团,设立了在北蒙境内的总兵站后,由两个军组成的苏军西路部队就以每天40多公里的速度急行军,再次向东南方向开进,他们的目标是库伦。

 从木伦到到鄂尔浑河有400多公里远,如果西线苏军按这样的速度前进,那么10天之后,也就是9月12左右,西线苏军就会到达鄂尔浑河预设的伏击战场。

 可是,因为苏军的侦察机天天在库伦以南100公里范围内频繁侦查,给第四路军的西线部队运动造成了很大妨碍,不得不进行夜间行军。

 这个距离,也是从苏联境内乌兰乌德和维德里诺两个机场起飞的飞机的最远作战半径。

 为了不暴作战意图,傅作义指挥的西线部队不得不在苏军飞机的侦查半径外下车步行,以至于现在还没有达到预设战场。大概也要在10天后,傅作义指挥的张亚飞和孙蔚如的部队,以及他自己的三十五军才能到达鄂尔浑河一带,根本来不及事先准备伏击战场。

 鉴于这种情况,宋哲武在和陶蓉商议后,急电李文田,命令李文田要想办法迟滞西线苏军最少五天以上。但是,又要求李文田不能对西线苏军进行强行阻击,以免让苏军产生戒备。

 宋哲武的这个命令,可是让李文田很费了一番脑筋。由于参谋长楚溪在温都尔汗指挥东路防御,李瑞芳率领山地师主力在西部杭爱山中掩蔽待命,李文田苦思冥想了半天,才想到完成任务的办法。在和参谋长楚溪、山地师师长李瑞芳进行几番电报磋商后,李瑞芳领命进行部署。

 在西线苏军又顺利前进了200多公里到达大塔米尔后,从木伦到前方的运输线拉长到了近300公里。

 因为西线苏军的运动路线过长,为了保证对西线苏军的有效充足补给,远东特别集团军把所能收集到的卡车大部分都交给了西线苏军。

 北蒙西部虽然都是山区,可是河谷众多,河域又都很长。特别是北蒙河谷有一个特点,就是河谷都很宽阔,河两侧都是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宽的连片的草原,要不就是相对低矮的丘陵。因此,虽然没有像样的人工修建的公路,可是,除了个别路段需要经过工兵简单修筑,多数路段卡车和坦克通行起来并不困难。因为这时是枯水期,有的路段卡车直接就可以在河道中行进。一天之内乘车运动100公里是很容易的事情。

 杭爱山北麓的一段河谷。

 这里是一片典型的北蒙河谷草原丘陵地貌,一条宽阔清冷的河从河谷中间缓缓地过,平缓低矮的丘陵和河谷两侧的草原,同北方的平坦草原一样,都长满了半人高的青草。

 九月时节,在中原还是草长莺飞,秋高气的大好时节,可在蒙古高原的北部,这时气温已经下降了不少,‮是其尤‬夜间,气温已经到了零下。因此,这里的牧草已经开始有些发黄。

 这里的草原上,到处都长满了一米左右高度的狼针草,它是针茅属科,又称长羽针茅或狼针茅,在北蒙主要生长在北部。

 在后世,针茅在内蒙已经很少见,因为有针茅的草原牧草长势都非常好,而且表明这里的草原没有出现退化迹象。而后世的内蒙,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违背自然规律,盲目扩充牲畜数量,使草原超量承载,多数草原退化都很严重。

 之所以有针茅的草原牧草都很茂盛,这是因为狼针茅秋季成后,具有硬尖和长芒,会刺伤牛羊和马匹,牧民们在秋季到来年的季期间,是不会把牲畜赶到这样的草原放牧的,这让草原有了很好的恢复期。

 其实,这个时期,北蒙的草原并不存在某一区域牛羊过多,让牧场负担过重,使草原逐渐退化,甚至沙化的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北蒙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经过太原行署迁移来的灾民已经有二百多万,可是他们新建的居住区都在很少有牧民的北蒙西南部,那里主要是山区、林地、地和戈壁附近,他们在那里修建城镇、建设水渠、开垦耕地。

 即使有少部分汉族人新建的村镇占有了少量的河谷草原,可是他们也都不放牧。

 虽然汉族人也是养了大量的牲畜,可是他们并不是散放,而是按照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农委会的指导,实行圈养的新方式,饲草也是种植的紫苜蓿。

 圈养不仅可以饲养更多的牲畜,还不会危害草原的自然生态,在同样面积的草原上,饲养的牲畜也要更多。

 卓仁和楚风领导的自治政府农业厅,虽然也想推行圈养方式,让亩牧民们尽可能的在一定范围内定居下来,可是牧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几千年以来养成的游牧习惯,因而没有推行起来。

 如果不算这新迁移来的汉族灾民,北蒙以蒙族为主的各民族总人口不足八十万,除去少量定居农耕的人,以放牧为生的还不足60万,饲养的牲畜只有300多万头。在北蒙200来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足两头。因此,这一时期,北蒙的草场植被保存的都很好,与后世的那个沙尘暴策源地相去甚远。

 此刻,这片总长有三十多公里的河谷中,除了潺潺的水声,以及微风吹拂半人高的长草发出的阵阵沙沙声,再无其它任何一种非自然‮音声的‬存在。

 不过,如果是细心的牧人,还是能发现这里有一些与往日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往日在这片肥美的草原上出没的成群的警觉的黄羊,现在已经失去了踪影。

 在河谷的中间地段,这里是这条河谷中最宽阔的地方,东西宽度足有五公里,一百多米宽的清澈的河水差不多正好从河谷的中间过,两侧的河滩十分平坦。

 从河滩再向两侧延伸出去,地势缓缓抬高,并有许多水平高度仅有几十米的小丘陵,再远处,则是连绵不绝的群山。

 距离河滩500多米远的一座丘陵,从远处看,丝毫看不出一点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如果顺着在长草遮掩下几乎看不清路径的小路走上山顶,就会发现,在山丘的棱线后,覆盖着很多伪装网,在对空伪装网下,12门草绿色涂装的80mm迫击炮一溜排开,静静地蹲伏在那里,炮口一律指向河滩。身着草绿色军装的炮手们悄无声息地在各自的炮位上待命。

 这正是山地师留在敌后的那个团的第一营的阵地。

 接到宋哲武的很有些棘手的命令后,李文田和楚溪、李瑞芳商议的结果是,在不进行正面阻击的条件下,要想拖住西路苏军的前进脚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切断西路苏军的补给线,断绝苏军的后勤供应,没有了后勤供应的西线苏军,是绝对不敢再向前移动半步的。

 而留在敌后的这个团,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这个团接到的命令是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断西路苏军补给线五天。

 根据侦查,西路苏军一个由120辆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在一个营步兵,外加一个t-18坦克连的12辆坦克的押运下,昨天从木伦出发,今天要经过这个西路苏军曾经经过的河谷,向前方运送弹药给养。

 这个河谷早已被留在敌后的这个团侦察过了,是个伏击的好地方。

 为了避免被经常出现的苏军侦察机发现,昨天傍晚,全团才开始从山区运动到河谷里构筑伏击阵地。

 山顶上,有一座伪装的极好的十分低矮的小型掩蔽部,一营的指挥所就设在这里。

 营长史泽波和副营长王德焕两人,此刻,正举着望远镜通过长草遮掩的观察口,在观察着一营的伏击阵地的情况。

 再次感谢“70生人”书友的打赏。  M.IsJXs.Com
上章 1926之崛起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