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魏文魁 下章
第六章、严其考法
 玠举出自己以前在典选举时候遇到过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说明:道德这玩意儿,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连自己都经常受蒙蔽,谁能保证新任的各郡中正都比自己眼力更强?

 “况皆乡里,往往婚姻相结,若非至恶,必隐其过——乃知德之体察,为至难也。当于都中设大中正,逐一按察,以除其宄。”

 各郡县说是啥就是啥?那不成,中央还得统合一下才成啊。

 是勋心说你这完全就说不到点儿上嘛,‮住不忍‬嘴:“国中自有选部,可掌按察之权。”玠当即反驳:“地方亦有选司、文选科,再造中正,是冗官也!”完全不必要子放,就按照陈群的想法,选任本籍人士当各郡、县的选司、文选科官员就是了,另造什么中正?

 其实是改造选部,还是另设中正新官,这都是枝节问题啦,曹也‮意愿不‬在这种事儿上多作纠,于是直接问玠:“其二失何在?”

 玠说了:“吾初在乡中,有薄田百亩,典籍不可多得,经义不及深研,亦无远志,乃读科律,为一吏足矣,孝廉、茂才,于吾如浮云也。乡中目吾等为浊,而目世家经士为清,设无主公引拔,玠安有今?而使本籍之人为中正,必从乡评议,而不愿深究其人,所举必皆读之士。然引经据典,口舌不焦,使任实事,其实无用。今新法,即郡县吏亦皆朝廷选用。皆从察举。则吾等恐无出头之矣!”

 这话终于说到点子上了。在这个时代。庶族、寒门并非没有仕官之途,但一般情况下察举是察举不到他们头上的,必须由地方官自主征辟,从小吏做起,一方面不算正式公务员编制,另方面玻璃天花板就高悬在上方。玠说了,自己就是这么起家的,可是如今国家把手伸得太长。就连郡县小吏都必须经过选部任命,若按陈群的建议,得由各郡中正向选部推荐。中正官既然为本籍人士,品评人物‮候时的‬,肯定会受到地方舆论的影响,地方上习惯把世家出身、研经学的称为清,认为高贵,把庶族出身,被迫只想靠法律、实务起家的人称为浊,认为低。如此一来,中正官必然推荐的全是清。浊就连小吏都做不上啦。

 问题是满朝都为经学或者文学之士,就没几个具备实务能力的,这国家怎么可能搞得好?

 玠指出了九品官人法的重大弊病,当然跟是勋对曹所言还有差距——因为大庭广众之下,他不能明着说:这方案对世家太过有利,老子是庶族,老子不干!

 但这已经足够了,曹微微颔首,转过脸去问陈群:“孝先所言,长文以为当否?”

 陈群有成竹,侃侃而谈:“或群之为文疏,孝先乃未明其真意也。中正所品评者,一郡人士,不论世家、单家。世家因其门第、品行、经义之才,或可列位上品,单家则或列下品。然今职繁,下品亦可充郡县之吏也,不得为遗。”

 你们单家人士也是有做官的可能的,我没有把路都堵死啊,就算给评成了下品,也能从郡县小吏做起——我本来就是想弥合世家和庶族的矛盾,使之皆为国家所用,不是想把你们全都给撇了呀。我要真想那么干,曹肯定第一个不会答应。

 玠反驳道:“起于小吏,与起于孝廉、茂才,岂相若乎?下吏皆能任事,主官却乏实才,上下颠倒,致之由也!”这话就有点儿赌气了,好象在原本的察举制度下并无类似弊端一般。陈群也老实‮气客不‬地给顶回去:“孰谓通经义者必不通律法?孰谓累仕之家必无实务之才?宏辅、公达即其人也!”

 是勋不是既通经义,又懂律法吗?你瞧他上回拿法律问题驳赵达,可有多高明!荀攸不是世家出身吗?你说他不通实务?

 是勋心说唉,干嘛突然拿我说事儿啊…其实我法律真不,那回是临时抱佛脚,预先做足了功课的,真要是毫无准备之下拿我跟赵达比对律令的娴熟程度,一百个我‮是不也‬那货的个儿啊!

 二人争吵不休,旁边众人也偶尔几句话,大多附和陈群,而几乎无人赞同玠。曹故意放任他们讨论了一段时间,然后及时一摆手,把声全都下去:“长文所谋深远,孝先所言有理…”先各给颗甜枣儿吃,然后——“孝先所言,孤亦有所虑及也,乃就宏辅深研,今宏辅有二策可增补之,或可除弊也。”

 是勋心说终于该我上场啦,当下痰咳一声,首先夸奖陈群:“长文论品评人物,先才次德而后家世,此至当也。”然后再捧捧玠:“孝先恐中正受乡间月旦所欺,有所失也,亦不为过虑。”

 陈群修养甚深,当下撇下玠,平心静气地朝是勋深深一揖:“令君必有妙策可解孝先之虑,请明教群等。”

 是勋说简单啊,中正只管先做评,向国家举荐人才,然后如同玠所说,国家再来最后定评好了——“然选部何以评之?勋以为当严其考法。”通过严格‮试考‬来作最后的评定。

 玠一撇嘴:“此亦旧制耳!”

 ‮试考‬制度其实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要以为通过察举制推荐上来的孝廉也好、茂才也罢,或者什么贤良方正、勇猛知兵法,就都由推荐人说了算了,朝廷不需要‮试考‬。只是过去的‮试考‬制度非常疏,并且除了孝廉、茂才两科常设外,也大多都是临时的举措。

 所以是勋告诉玠,我要怎么“严其考法”:“孝廉方正,德也,如孝先所云。无从查考;茂才异等。才也。乃可‮试考‬。吾意设明经、明法、明算、治剧、知兵五科,地方荐举,一岁或三岁一考。县举,乃由郡试,合式者吏部可使为县吏;不愿为吏者,可郡举,乃由选部试,合式者吏部可使为郡及各府之吏。三岁一评。卓异者乃可为主官也。”

 众人闻言,都不瞠目结舌,尤其陈群,就觉得——你是宏辅说得是有道理啊,可是…这跟我的九品官人法完全走两条道路呀,那我再设中正官典地方选举,还有什么意义?

 是勋及时给解释:“要在孝廉方正,以德为先,则无可试,可直举为郎。侍君主左右,由君主自评。”

 你们世家选出来的人。估计要么号称品德高尚,那就走传统孝廉的道路,跟任子、蒙荫一样,直接为郎呗;要么走明经,照样可以通过‮试考‬入仕啊。你想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点儿寒门,给他们打开更大的通道,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终究有任子、蒙荫制度摆在这儿,谁也拦不住官员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别人都广——两千年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台绝对的公务员‮试考‬制度,也算是向现实低一低头吧。

 荀攸提出异议:“我朝从儒治天下,明经自当与别科不同…”不成,我得给世家再多争取点儿利益!

 是勋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选部以经取、礼部知礼仪、文部通文艺,此皆明经可任者也。”我把最关键的吏部、选部,还有礼部、文部都给你们,成不成?

 论起经学和文艺,世家是绝对有自信的,因为他们资源丰富——东汉的世家都是经学世家,累世为官,藏书无数,寒门根本就比不了。虽然是勋利用印刷术和重开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门庶族也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了,终究时尚短,还不足以彻底打破世家对高端知识的垄断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经义‮试考‬,怕的是跟庶族摆同一起跑线上去考评实务能力。

 终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来年跟书斋里研究大而无当的经义了,还有多少时间去考究实务?你当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谌、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马家似的出“八达”啊?就光说荀氏上一代的“八龙”吧,有几个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门阀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科举制这是一个大杀器,可是是勋一开始就愣没想起来。一则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觉得以现而今世家的资源占有程度,即便真让他们跟庶族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加‮试考‬,他们也仍然能够占据优势。

 所以他才对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那么头大。要是延续两汉的察举制,必然造成世家继续坐大,可是若按陈群所说的办,估计这一趋势也延缓不了多少。问题陈群提出制度来了,是勋根本就拦不住,一旦通过,短期内就不可能再更改啦。他必须拿出自己的合适的方案来,才能把陈群给下去。

 那么直接出台科举制吗?一方面有拔苗助长之忧,另方面…考四书五经啥的,以这年月的知识普及程度来看,肯定还是世家占据上风啊!

 直到管巳跟他讨论选拔军吏的问题,是勋才始恍然大悟,我的担心根本就没必要嘛。世家既然不怕‮试考‬,‮试考‬制度出台就未必会引发太大的阻力,大不了我再多让点儿利出去好了。因为“唯才是举”乃是曹的既定政策,我循着这个政策走,要求通过‮试考‬来选拔人才,别人也不敢真往死里顶啊。再者说了,我可以多设点儿科目,多考考实务,谁说科举制就一定要考四书五经的?以进士科为其上品,那也是科举制成到开始走下坡路的表征啊!

 所以他今天才大着胆子,先说服了曹,继而以弥补缺失为名,提出了一条跟陈群所想全然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案出来。陈群果然无话可说,就连荀攸之也不好彻底反对,只能跟是勋讨价还价。

 可是才把世家糊弄过去,代表寒门利益的玠又不干了:“若无此试,或中正所举,亦有下品浊也,有此试,彼等不举,奈何?”若被世家掌握住了选举大权,他们真能干得出来这种事儿!

 是勋“嘿嘿”一笑:“此亦易为尔,可使投刺自荐也。”(。。)  m.iSJxS.cOm
上章 汉魏文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