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魏文魁 下章
第二十三章、沽名钓誉
 鱼他所报的“曹公”,当然不是指曹,对曹这时候必得敬称“魏王”啦。除曹而外,对于是勋来说,这年月曹姓而能称“公”者只有三人,那就是曹之弟曹德,以及是勋的老丈人曹宏、曹豹兄弟。

 曹德见在许都,曹宏归隐徐州,那在安邑的“曹公”,自然便是魏国宗正曹豹了。

 是府跟曹府就隔着一堵墙,两家走动非常频繁。同为魏氏重臣,即便翁婿之亲,平常也是不大方便经常从大门进进出出的,但把围墙打通,私下往来,别人就不清楚啦,清楚也没什么闲话可说。曹豹只有曹淼一个女儿,虽说后来又在曹的安排下,过继了一个同族小孩儿当养子,但养父子之间并不算亲近,还是见天儿往女婿家里跑,是勋也早已习以为常啦。

 其实是勋本人倒是跟那个新来的便宜小舅子关系不错,原因就在于——这小子虽然目前年岁还不大,才刚及冠,未来的前途却无可限量啊。想当初曹豹跟是勋提起此事‮候时的‬,是勋就问啦:“曹氏诸子,吾未尽,未知何支何名耶?”曹豹说是曹介绍的,乃从我曾祖父辈就岔出去的分支,曹邵之子,名唤:曹真。

 啊呦,是勋心说竟然是曹子丹!要说曹家第二代,除去曹几个儿子之外,最有能为的便是曹真曹子丹,后来身为大将军,总统关西军事,诸葛亮一出、二出祁山,就全是他给挡回去的。演义中为了神化诸葛亮和突显司马懿。把曹真描写得平庸。其实若论军事才能。他并不在司马仲达之下啊。

 曹豹征求是勋的意见,说这个养子我是收呢还是不收呢?是勋乃一力撺掇:收啊,一定得收!其后他就跟曹真见过几面,知道这小子喜欢打仗,乃投其所好,纵论军事,果然很轻松就拉近了外兄弟之间的关系。不过后来是勋也琢磨啊,曹子丹原本比曹小一辈儿。跟曹丕、曹植等同辈,如此一来,竟然变成跟曹同辈了…这怎么话儿说的,历史改变得还真是面目全非…

 拉回来说,既然曹豹通过墙上小门,便可随意进出是府,所以他一直跑到是勋议事的屋门口,鱼他方才禀报,那也并不为奇——老丈人来见女婿,难道还必须杵在院门口。先等传报吗?

 而且是勋才说要亲自往,曹豹就主动推门闯进来了。随即朝屋中众人颔首致意——因为常来常往,所以关靖、逄纪他都啊,就光问了一句:“孔明何时返都来者?”

 众人急忙稽首见礼,是勋把曹豹让到上首落座。曹豹摆摆手:“关门,关门。”然后转向是勋:“今朝上之事,宏辅何所见耶?”‮道知他‬关、逄都是是勋的心腹,诸葛亮乃是勋最心爱的弟子,所以也不避讳他们,直接就发问啦。

 是勋微微苦笑道:“吾正待与士起、元图等言之。”曹豹道我来说吧,便将段瑕声称天意示警,迫宰相辞职一事,详详细细地叙述了一遍,完了便问:“卿等且为吾婿计,此陈长文之所谋耶?”

 关靖摇一摇头:“却不似也。”他的理由跟是勋相同,陈群就算觊觎宰相之位,也有更为稳妥的办法可以上升,犯不上派出个段瑕来一子搂一大片,得罪太多的人。

 是勋问关靖:“空来风,不为无因,卿等前无所闻耶?”你们事先就一点风声‮有没都‬听到过吗?逄纪也摇头,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不象有人指使,而象是那个段瑕临时起意,要为自己博取直名——

 “吾闻此人好辩,居部中常与同僚口角,自命清直,而实不通人情世故者也。”那就是个大子,逮谁谁,所以今天撒开了一国之群相,那也不奇怪啊。

 众人反复揣摩,却都不得要领。是勋发现诸葛亮一直低垂着头,手捻并不浓密的胡须,半晌不语,于是特意点名:“孔明得无所思耶?”

 诸葛亮这才抬起头来,先朝是勋浅浅一揖,然后环视在座众人:“亮始从外州归来,朝中事安得与闻?便段思阙其人,亦从无往来,其中委曲,实难测算也。然…”略微顿一顿,随即说道:“亮之所思,非其由,而在其所波及者也。”

 是勋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其所波及者也”,你是认为这事儿还没有完,尚有后话吗?诸葛亮点一点头:“适才曹公言,魏王自归其咎,止诸公辞,然果不得辞耶?先生试思,荀公达、孝先、凉伯方归府后,将如何做?”

 魏国六相,按序排列分别为:中书令是勋、尚书令荀攸、御史大夫玠、中书左仆刘晔、尚书左仆凉茂和御史中丞王郎。其中诸葛亮光提了三个人的名字,问是勋,说您根据他们的情、为人处事,估摸一下,他们今返回府中,因应朝上之事,会做何举措呢?

 是勋闻言,不陷入了沉思之中。玠、凉茂素来耿介,也并不贪恋名位,倘若不跟刘晔似的,先去找人商量,结果被人给拦了,‮定不说‬就会写就辞职的奏疏,明儿一大早递入王府。还有荀攸,他‮是不也‬很热衷于那个尚书令的位子,而且严苛点儿来评价,荀攸之主尚书,比他叔叔荀彧要差得很远,所以荀公达就曾经向是勋私下透过,说自己愿为张良,不愿为萧何、陈平也。

 汉初功臣萧、张、陈这三个人有何区别?那就是张良纯任参谋,以智计为刘邦筹划,等到天下底定,便即辞去;而萧何、陈平,那可在太平年月都做过丞相,统领过百官啊。故此荀攸的意思很明确,他本人合适当总参谋长,不合适当国务总理。

 所以说荀攸也不会恋栈,‮定不说‬返回家中。同样也写下请辞的上奏。虽说曹已经挽留过了。但这时候的官场惯例。是要反复做表面文章,比方说“三拜三让”,或者“三辞三留”的——想前一阵子是勋装模作样地请辞,跟家里连呆了三天,曹就先后下过两道慰留的旨意,那才把他给“留住”啊。

 由此观之,既然本无恋栈之意,那么荀、、凉这三个人就很可能把戏文作足喽。反复上奏请辞。终究今朝堂之上,群臣请辞也好,曹温言抚慰也罢,全都是口头文章,若不落于纸笔,深恐士林异言也。

 ‮这到想‬里,是勋不苦笑,问诸葛亮:“吾亦当上奏请辞乎?”

 诸葛亮说当然啦,要是谁都不辞,您也可以不辞。倘若别人奏辞,您这儿却毫无举动。或者比他们慢上一拍,那么士林之中又会如何看待于你?诸葛亮跟是勋在性格方面有一点非常接近,那就是极重名声——当然啦,是勋是以名立身,近乎于沽名钓誉了,孔明可是打骨子里以纯臣自居的——所以才能一言便点中是勋要害之处。

 是勋不长叹一声:“如此沽名,亦何益也!”这种表面文章做起来真是让人郁闷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谁料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勋:“先生此何言耶?以为亮请先生虚奏以要名乎?非也,请先生真辞其位可也。”

 众人闻言都吓了一大跳,是勋还没有反应过来,曹豹先开口问了:“孔明此何言欤?岂可真辞?!”

 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勋:“亮初归,即闻关、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难也,今请辞,乃可此厄难,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问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啥“厄难”?是勋不摇头苦笑,逄纪倒是赶紧接过话去,把相关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盘托出。

 随即诸葛亮就说了,想要躲过曹杀孔融,最佳方法就是离开安邑,到别处去,因为通讯手段的不发达,您不可能及时得到消息,那么无以为谏,也就顺理成章,不会遭人怀疑和诽谤了。问题您身为中书令,为魏之首相,不是想闪人就闪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马以平壶口胡工之,不是就被曹打了回票了吗?这种事儿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复计议闪人,必将引发曹或者他人的疑忌。

 如今借着段瑕迫宰相们引咎辞职的东风,就此去职,这不是一个好的机会吗?您此前受曾二狗的牵累,就已经辞过一回职了,如今即便其他宰相不肯请辞,您也得必须做出请辞的姿态来,他们若然请辞,您的态度就必须更加坚定才成。就理论上来说,宰相虽辞,国家也可能给一散职,仍然留在中枢,但您可以推辞不受,还须表态要返乡归隐。

 前事再加今事,只要态度够坚决,那么就连魏王也留您不住,趁机闪人,也容易封堵悠悠众口。并且——

 “若段思阙受人所使,观公等继任者,乃可知也。”

 倘若段瑕只是简单地咬住宰相们狂,那就算了,倘若他背后确实有人指使,那么既然连关靖、逄纪都摸不准这只幕后黑手,我自然更加无从揣测啦。然而只要观察旧宰相去职后新提升之人,黑手就自然会暴出来——若无必进之能,先把旧的宰相们轰下台去又有什么意义?

 是勋仔细思索诸葛亮的话,良久沉默不语。最终还是诸葛亮又发一言点醒了他:“先生得掌中书,已二岁余。然自建初以来,三公而得久居于位者,几希?”(。。)

 ps: 昨天有朋友指出来,金旋为金祎之父,前金祎参与耿纪叛,诸葛亮还怎么可能提出让金旋暂且留任武陵太守呢?这确实是我的失误,在此向读者朋友们致歉了。真实历史上,金祎叛在金旋战死或归刘之后(以耿纪等刘备来看,估计金旋是降了刘的,但可能为了家眷安全,诡称战死),并不会产生类似矛盾,我把时间颠倒了,因而一时不查,犯了错误。  m.iSJxS.cOm
上章 汉魏文魁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