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西凉风云
刘风之所以会想到蔡瑁和张允这两人,那是他觉得这人个两不是什么好鸟,作为看过三国演义的现代人,没有人不会对蔡张两人有好感,刘风第一反应想到他们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高顺则不这么认为,他说道“虽然他们是降将,但不能代表就一定是他们做的,这事怀疑是可以的,但在没有实际调查清楚之前不能轻易的下决论,我们帝国新定不久,中原还有许多的官员都和蔡瑁他们相似,都是投降过来的,我们皇上心怀大度,接纳了他们,现在要是一旦弄错了,会产生很大的人心浮动,会让人觉得我们主子是个翻脸不认人,秋后算帐的小人的。”刘风点点头道“这个当然,我们一定要去卑捉贼捉赃,拿住有力的证据”
帝国二年七月中旬,去卑推荐了自己部落人巴伦特接任自己在上郡的部落首领位置,并得到了刘风和高顺的认可。随后去卑带着自己挑选好的人和刘风给的黄金三万两离开了上郡,前往中原完成刘风交给他的任务去了。临行之前刘风交给了去卑两封书信,
代他一封要他到了洛
之后交给司州牧万军,为的就是让万军沿路之上照顾好去卑,另一封则让去卑在掌握了实际情况后交给当地的州牧或者自己认为可kao的人。高顺则让高丹陪同去卑一同前往,并嘱咐让高丹一定要听从去卑的安排,一定要保护好去卑的安全。去卑很是感激高顺地做法,他虽然没见过高丹的武艺如何。但知道能生擒刘豹就肯定不会差,高顺此举的目的不是想在自己身边安cha亲信监视自己,而是真的想让他来保护自己安全,并借这次在一起的机会让高丹和自己改善一下以前僵硬的关系。
去卑走后,刘风又先后召见了匈奴和羌人两部落新首领商谈,还亲自前往两部看望了部落百姓,在各部落之内。刘风对各族百姓承汉人地官员。高丹和去卑就是他们的榜样,有责任和有义务为帝国的安宁和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赐姓羌人汉姓高。匈奴人赐汉姓刘,当然这都是做个样子,愿意愿不改姓那是他们的事,这事也不能强迫,主要只是为了表明朝廷对两族百姓的认可和尊重。羌人雅峥和匈奴首领巴伦特当然得做表率,雅峥为自己取汉名为高正,去卑则取汉名为刘贤。几天后刘风在上郡正式宣布。组成新的上郡地域管理机构,任命林浩为上郡太守,高正为护羌校尉,刘贤为护匈奴中郎将。刘风要求他们三人好好配合,将上郡建设成各民族团结模范区域。为了加强上郡和中原地沟通,刘风要求他们三人首先发动各族百姓群众。团结一心,修建好上郡通往三辅和并州的两条官道。安顿好上郡的事宜之后,刘风随即和高顺率领着藏霸部骑兵离开清涧,前往北方会合徐晃,他估计去卑调查的事不可能短时间内能有结果,自己不可能守在这里等候,彻底的将呼橱泉消灭才是目前的头等大事。
再说西凉天水郡新
城内,周瑜到达这里之后已经是帝国二年的六月了,这个时候刘风指挥的征北战役已经开始了。周瑜到了这里地第一件事就是看望病中的庞统。在关平的陪同之下,周瑜来到庞统的帐中。才三十刚出头的庞统。此刻被病魔折磨的只剩一把骨头了。见到周瑜来了,庞统已经虚弱地连起身的力气有没都了。关平告诉周瑜。由于庞大人乃江南人氏,来到这荒凉的西北边
,一开始就水土不服病倒了,如果当时能及时回中原调养一下的话也就没什么事了,但是当时正是帝国争夺中原的关键时刻,庞大人意愿不在这个时候离开。所以带病坚持指挥和马腾的作战,在庞大人的指挥下,我们攻下湟中,安定,天水,陇西,广魏五郡,极大的打击了马腾的气焰,
迫马腾第一次肯站到谈判桌前来和我们和谈。但是庞大人的病也因操劳而更加厉害了。这时马腾派人来进行第一次和谈,庞大人再次坚持亲自前往南安谈判,谁知道第一次谈完后大人就再也站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只好通告朝廷。现在周大人您来了我们也就放心了。我们这段时间等地可急了,马腾知道庞大人病重后现在又翻脸了,已经三次进攻陇西和湟中两郡,幸好被太史慈将军和黄忠将军抵挡住了。
周瑜点了点头对关平说道,你们辛苦了,你先去给我把我军在这里地兵力布置给我详细的列好一张表,等会交给我。周瑜想单独和庞统聊下,关平当然明白这意思,立即领命出去了。屋内就剩周瑜和庞统两人了,庞统想挣扎着起身,但给周瑜按下去了。周瑜自己坐到他地病塌之上,此刻的庞统真是已经病入膏芒了,估计支撑不了多久了,对于这样一位能力的极高的谋事大臣,在正是他大展身手候时的却病成这样,估计不久就不将人世了,周瑜不
觉得十分的惋惜和难过。
庞统这时声音颤抖的开口说话了“我已经支撑不了多少日子了,公谨你现在来了,我也就可以放心的去了。
后你见着主公,就说士元有负他的厚望,没能完成西征的大业”说完庞统是咳嗽不止,可以看出说这几句话他都是用尽力气。周瑜连忙说道“你在西凉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没有在这里抵挡主马腾,主公怎么能那样顺利的平定中原,你现在好好养病不要
想,你要是不能好好的活着回南京见主公。你这才是起不对他”庞统没有再回答周瑜,而是哆嗦着从身下掏出了一封书信,周瑜赶紧接过。庞统争大了那双浑浊地双眼,还想么什说,可是已经说不出来,随即晕了过去。周瑜连忙出到外面大声叫喊军医抢救。
屋内军医忙着抢救庞统去了,周瑜在一旁观望。可是还没等庞统醒过来,关平却跑了进来。给周瑜递上了马超偷袭长安的急报。周瑜只好先行回到了中军大厅,关平和张合已经将西线军事兵力布置图呈现在周瑜面前,周瑜看了一会,立即命令驻守在陇西的张辽率领第三军团前往长安,配合刘风解长安之围。
张辽走后,周瑜立即开始熟悉和了解目前的西凉局势,目前在西凉和马腾对峙的帝国军共计六个军团共计二十八万人。分别是太史慈的第2军团,目前驻扎在湟中郡,张辽的第三军团,目前开赴长安,原驻扎在陇西郡,庞德地第9军团驻扎在安定,而天水驻扎着乐进,管亥。黄忠的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九兵团,拱卫在天水和南安边界处和马腾对峙。根据关平地介绍,目前马腾驻扎在南安郡,手下的兵力号称四十万,实际估计在三十万左右。主要是西凉骑兵和羌兵。而他的兄弟韩遂统帅的大约十万人
驻扎在武威。另外据说西域督护俯下的一些小国,诸如
兹,楼兰,乌孙等,迫于马腾的压力,也派遣了大小不一的一些兵马前来助阵,不过由于路途遥远,诸国又在路途之上拖沓不前,目前还没见到这些人。
当夜周瑜独自坐在军帐之中,思考如何能以最快地速度将马腾消灭。一举平定西凉。他想起了白天庞统给自己的信函。连忙掏出来观看。原来这是庞统知道自己不行了,特意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留给后人做参考的。信中庞统
代。西凉之事,如能和谈的话最好,不能的话当速战速决,不论和谈成功以否,马氏家族都不能留在西凉继续为官,否则西凉无安宁之
。另外西凉还有一大不安定的隐患,就是居住在这里的羌人部落,对付这些人,当以勇武大将驻守震慑。消灭马腾地最好办法,就是堵住其西逃之路,围歼在武威以南,否则一旦让他逃拖到了西域,再要抓住他那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信中还
代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就是放南安
不攻,先破四周,最后将其围歼,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要迅速的占领安定,在马腾反应过来之前再拿下金城,使其无路可逃。信中最后是庞统对马腾的评价,他认为马腾胆识过人但谋略不足,只要自己手中兵员充足而身体又没事,半年之内便可塌平西凉。这封信估计是庞统不久前才写地。周瑜由衷的从内心佩服庞统,这个其貌不扬的人的确是个人才,自己主子李海的确是个识才的伯乐,周瑜一直以来都比较心高气傲,在他眼里除了郭嘉,他认为还没什么人能超过自己,但是现在看来庞统人个这的能力绝对不在自己和郭嘉之下,回过头再看现在的西凉帝国军兵力部署图,也正符合了庞统的这种作战要求,就是擒贼先擒王,是不要庞统因为病的太厉害,周瑜估计到现在马腾都已经给庞统拿下了,根本不需要自己来这里。从先前地战役过程来看,太史慈先拿下了湟中,切断马腾和羌人地联络,同时太史慈的武勇正好可以震慑那里地铁羌部落,让庞德拿下了安定,随时可以西进金城切断马腾的退路,同时庞德是西凉人,对西凉的一切十分熟悉,而且勇猛无比,正好担当此重任。而自己病重之后,天水的正面防御可以随时交给乐进担当。从用人来说庞统都经过了细致的权衡,现在的进程已经呈东西南三面对南安进行扇形的包围,唯一差的就是从安定进兵金城完成最后的合围了,估计庞统已经是病得没有指挥能力了。周瑜考虑了半个晚上,结合庞统的书信,立即有了自己的注意,他决定按照庞统的大思路来进行作战。
次
,周瑜开始调整兵力部署,经过仔细的权衡,他决定将目前驻扎在天水的管亥第五军团调到陇西,弥补张辽离开的空缺,同时给太史慈发出命令,要求他先对南安的马腾进行
扰作战,牵制马腾的吸引力,管亥大军进人陇西后,注意随时协助太史慈作战。命令黄忠一定要死守天水和南安接壤的洛门咽喉之地,不能让马腾进入到天水境内。又给前往长安的张辽发去一封书信,要他在长安作战完毕后,迅速的回到天水,协助黄忠防守。一切安排好之后,周瑜自己率领着乐进的第五军团五万人,以关平张合为先锋,乐进为后合,离开天水北上安定,汇合那里的庞德。
帝国二年七月,在到达安定之后,周瑜只是稍做休息,对庞德进行了一番嘱咐,要他在半个月之后,立即率领安定的大军向南安发动猛攻。然后随即挥军西进,直奔金城而去,到了这个时候,乐进才明白周瑜的目的,这是要深入西凉境内阻断马腾的退路。乐进觉得此举虽然可行,但风险太大,于是他急忙找到周瑜说道“军师此行的确胆识过人,但我军孤军深入,万一被马腾发觉,来个弃南安北上,韩遂从武威挥师南下,对我们来个合围,我们不就给人包饺子了吗”
周瑜笑着说道“文谦担心的不无道理,这方面我也考虑过了,但要一举消灭马腾,做到一战定西凉,就必须冒这个险。况且这次我们这次出征,我算准了风险不会很大,只要我们能在金城堵住马腾西逃,我们就胜利了,根本不用担心受到背腹受敌,我估计韩遂没这个胆量南下,道知要马超去了长安,而且我相信马超必败,因为他孤军深入,面临的对手又是我们刘大将军和张辽,再加上陈宫,这些人在一起还能便宜马超了,马超一完,韩遂那来的胆量和兵力南下。只要我们这次能三军用力,定能一举将马腾擒获,马腾完了,韩遂还不过是案板上的鱼
,都可以忽略不计”
【…第五卷第二十三章西凉风云----…】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