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巨浪 下章
序 不一样的历史(九)
 平静的海湾内,数十艘庞大的战舰分成三列,在海面上组成了三条长龙。

 当首的旗舰上,一名中年将领整透过单筒望远镜眺望着远处的海滩。

 当时,望远镜还是极为希罕的东西,只有高级将领才能配备。当然,在更多‮候时的‬,望远镜仅仅只是将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将军,一切准备就绪!”

 中年将领转过了身来,面色肃穆的朝副官点了点头。

 他就是袁承宗,帝国前首辅袁崇焕的长孙,现任帝国东洋舰队司令官。

 片刻之后,隆隆的炮击声打破了海湾的平静。随着担任炮击主力的战列舰编队靠近海岸线,之前一直在战列舰后方的运输船队冲了上来。

 不到一个时辰,数千名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冲上了海滩。

 “将军,还要继续炮击吗?”

 “当然,打到小日本服软为止!”袁承宗冷冷一笑“炮击继续向后延伸,但是不要轰击皇宫,老子今天晚上还要到皇宫里睡觉呢,哈哈…”隆隆的炮击声中,帝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排成整齐的战线,开始向不远处的东京推进。

 毫无疑问,在明军舰队强大的炮火打击之下,脆弱的日本军队根本不堪一击,更无法抵挡明军陆战队的凶猛进攻。

 黄昏前,地面上的战斗‮上本基‬结束了。

 在数十名卫兵的陪同下,袁承宗来到了已经被陆战队占领的东京城,并且按照他的预期进入了日本天皇皇宫,即以往的江户城。

 次,日本天皇的代表在《开关通商条约》上签字,第一次明战争结束。

 导致这场战争的因素很多,可是归结底,仍然是大明帝国资本家对高额利润,以及海外市场的望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大明帝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逐步走向了资本主义,欧洲各国受到大明帝国影响,也逐步转型‮候时的‬,日本却处在水深火热的内战之中。

 在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之前,对大明帝国来说,日本根本不是问题。

 当时,日本的内战对帝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不说别的,帝国商人贩卖到日本的货物就要比贩卖到欧洲的货物贵上好几倍,特别是火铳、火炮等先进火器,更是达到了与黄金等价的地步。

 比如,当时一支火铳在帝国的价格也就二两白银,在日本却价值十两黄金!

 另外,日本缺乏白银,一两黄金只能兑换三两白银。可是在大明帝国,一两黄金则能兑换十两白银。利用这一点,帝国商人在出售货物‮候时的‬以白银计价,购买货物‮候时的‬则以黄金计价。结果,一进一出,从日本“掠夺”了大量黄金。

 当然,向日本贩卖粮食,葯材也是极为赚钱的买卖。

 不说别人,郑成功的郑氏家族就通过帝国与日本间的贸易捞到了第一桶金,并且成为了帝国最庞大的海商家族。

 可是,日本内战终有结束的一天。

 随着德川家族崛起,加上持续了上百年的战使日本社会濒临崩溃,人心思稳。到张居正出任帝国首辅‮候时的‬,日本内战‮上本基‬结束。

 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之后,德川家族一方面振兴国内生产,一方面寻找发展机遇。

 当时,大明帝国正是日本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问题是,德川家族无法在一夜之间解决战对日本造成的严重危害。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量“失业”的武士,军人离开日本,在琉球王国,以及大明帝国东南海域集结,劫掠过往船只,甚至登陆袭击沿海村镇,掠夺财物。

 这就是被大明百姓恨之入骨的“倭寇。”

 面对倭患,张居正一面遣使前往日本,强烈要求日本幕府加强对国内民众的约束,严惩四处劫掠的倭寇。另外一方面,则委派戚继光等将领到东南沿海组建抗倭军,并且调集舰队,打击倭寇老巢。

 当时,德川幕府的政权还不稳固,根本不敢与大明帝国对抗。

 同样的,在戚继光等将领的努力下,东南沿海的倭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可是,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随着帝国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内政治改革,特别是满人叛爆发之后,日本对待帝国的态度发生了幡然转变。

 当时,德川幕府不但暗中支持海上劫掠行动,还染指朝鲜半岛事务。

 若不是帝国需要集中力量对付满人叛,恐怕早就拿日本开刀了。另外,郑成功在十八岁时消灭的,正是一支得到了德川幕府支持的倭寇势力。

 到明历三百零三年(公元1671年)时,帝国东南沿海再次出现倭患。

 时任帝国内阁首辅的陈永华并没有急于出兵镇,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希望能够通过外手段解决倭患。

 问题是,外手段能够起到作用吗?

 通过与倭寇勾结,德川幕府得到了巨大的好处。现在要德川幕府放弃好处,听从大明帝国的调遣,可能吗?

 外涉未果之后,陈永华只能选择另外一种极端手段。

 明历三百零五年(公元1673年),帝国议政院以高票通过了《海患法》。

 懊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授权帝国内阁调动帝国的一切军事力量,以一切必要的手段平息,最终一劳永逸的解除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也就是说,帝国议政院将所有权力交给了内阁首辅。

 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帝国今后进入战争状态的标准模式。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之后,帝国内阁只具有行政权,而没有立法与司法权。在陈永华上任之前,帝国议政院通过了第三次宪法修正案,明确了帝国的战权由议政院掌握,内阁首辅只有在得到议政院的支持之后,才能行使宣战权。

 也就是说,帝国内阁首辅要想调动军队执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必须获得议政院的支持。

 从议政院以高票数通过授权首辅对倭寇,以及在暗中支持倭寇的日本采取军事行动来看,当时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确实相当严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安定与和平,更对帝国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实际上,情况并没有想像的那么严重。

 以帝国的实力,即便日本倾国而为,也难以对帝国构成威胁。

 导致绝大部分议员支持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海外市场!

 到陈永华出任帝国首相‮候时的‬,帝国的商人已经完成了对欧洲的侵略扩张,帝国出产的商品充斥着欧洲的大小城市。

 当时,帝国最强大的五十个商业家族成立了联盟,联手打欧洲本土资本家。

 方法很简单:超低价倾销。

 通过倾销的方式,首先垮欧洲的本土资本家,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再通过垄断获得高额利润,从而掠夺欧洲的财富。

 加上帝国在直布罗陀设立要,并且永久的保留了一支舰队。

 欧洲国家根本无力与帝国抗衡,更难以与帝国竞争。

 可是,资本家的胃口是永远无法得到足的。

 完成了对欧洲市场的占领之后,帝国资本家开始寻求新的海外市场。

 当时,不管是初具规模的美洲市场,还是正在开发的新大陆(大洋洲)市场,乃至以出产原料为主的非洲,都难以足帝国资本家的庞大胃口。

 真正能够填帝国资本家肚皮的只有处于闭关锁国中的奥斯曼帝国。

 问题是,一时之间,大明帝国还无力攻打奥斯曼帝国,而且也没有任何攻打奥斯曼帝国的计划。

 如此一来,帝国资本家的目光回到了帝国周边地区。

 南洋早已成了帝国的后院,且人口稀少,分布广阔,难以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吸引力的市场。

 南亚地区的开发还在进行之中,且氏族力量强大,如无充分准备,难以一举占领。

 朝鲜半岛更是穷山恶水,而且朝鲜王室也没有什么好榨的。

 最终,剩下的就只有给帝国惹来不少麻烦的日本。

 当时,日本内战已经结束了数十年,通过对外掠夺,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日本的人口并不少,而且是岛国,缺乏足够的防御纵深,非常适合帝国海军作战。而帝国海军又是帝国对外扩张,为帝国资本家开辟海外市场的急先锋。

 随着帝国东南沿海倭患加剧,那些由资本家控制的议员自然顺水推舟的支持陈永华发动对战争了!

 另外,德川幕府的很多行为也确实是在自寻死路。

 内战结束后,德川幕府一方面讨好大明帝国,一方面向大明帝国学习。当时,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就是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

 到陈永华执政时,日本通过走私,盗取等等方式,已经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纺织业,以及好几家钢铁厂。

 为了保护民族资本,德川幕府选择了一条让大明帝国资本家极为不的道路。

 闭关锁国!

 也就是说,德川幕府向输入日本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降低大明帝国工业产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然后利用征收的高额关税补贴民族企业,降低民族企业产品的成本,提高民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另外,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学习能力。

 在保护民族企业的同时,德川幕府还向出口到大明帝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日本产品提供高额补贴,从而变相的降低了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提高了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当时,在琉球王国,朝鲜王国,以及南洋地区,日本纺织品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忍无可忍!

 在此情况下,大明帝国的资本家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结果可想而知,以日本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是大明帝国的对手。

 不说别的,帝国东洋舰队出现在东京湾,就为德川幕府敲响了丧钟。

 战争以一面倒的形式开始,并且以一面倒的形势结束。

 明历三百零七年(公元1675年),帝国海军陆战队杀入江户城,生擒日本天皇。次,日本天皇代表与袁承宗签署早已拟定好的《开关通商条约》。

 至此,日本全景向帝国商人开放,并且由帝国委派的总督制订日本海关关税,其二十年之内的海关收入全部作为日本对帝国的战争赔款。

 懊条约是历史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条约。

 日本不但丧失了国内市场,还丧失了最基本的国权。更重要的是,日本被迫承认帝国总督在日本的最高权威。

 半年之后,德川幕府瓦解。

 到明历三百一十三年(公元1681年)‮候时的‬,日本已经成为了帝国在海外最大的独列场。

 当然,日本与大明帝国的恩怨并未就此结束。  M.IsJxs.Com
上章 巨浪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