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指南录 下章
国战(六)下
 元军持续不断的进攻令防守方损失极大,十余来,破虏军将士阵亡近万,而与破虏军并肩作战的各路义军的损失更是达到了五万以上。出乎入侵者们预料的是,如此惨重的伤亡并未造成宋军全盘崩溃。两江大都督邹汉调整部署,收缩防线,依然不屈不挠地挡在元军南吓的必经之路上。

 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寸土地上,都埋着一具不甘心做奴隶的英魂。

 大宋养士三百余年,危难来临时,士大夫却争先恐后向忽必烈俯首称臣。大都督府仅仅给了百姓们一份属于自己的田产,一个不再坠入治轮回的承诺,两江百姓就心甘情愿地为这份希望付出了自己拥有的一切。

 八叠山,新昌县尉李俊领民壮千余人在山后为抗元义军运送粮草,听闻前山喊杀声震天,李俊扒下官服,振臂高呼:“好男子,与我杀敌卫家室”众民壮轰然以应。提扁担、木冲上山岭,与民军、破虏军将士一道与来犯元军战。俊全身数处被创,力战不退。第二天明,元军力怯罢兵,民壮于寨墙角唤俊还家,三呼无以应。及近,发现李俊己经死去多时,尸体僵立如生。

 若耶谷,筠州侠盗高应松率兵五百余人夹谷而守。北兵猝致,求援不及。应松持刀笑问“汝等纵横江湖,快意恩仇。如今为人死耶,为驴生耶?”众盗皆曰“为人死!”应松乃率众阻击鞑虏于道,杀伤愈千。入夜,箭矢用尽,左右皆死。应松洒火葯于枯草间,立身于其上而焚之。时值秋高物,烈焰满谷。及张万安引兵来援,攻守双方己无一生者。唯见满谷尸骸,面目焦黑不辩敌我。

 每天都有大批豪杰战死,每天都有不甘被征服的百姓从临江、吉州、甚至广南东路赶过来,补充到前线上。大都督府没有能力给参战者都配备锁子甲、断寇刃、火或钢弩,但大都督府给了每个为国出力者一张“守土证。”五年前,这片巴掌大小的守土证没有几个人看得上眼,而五年后的几天,一个家族拥有一份守土证,则见证了这个家族的荣耀。持证者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各项赋税都会得到减免。持证者本人及其子孙,还可以进入官办的学堂读书,所用费用,包括衣服伙食都由官府承担。

 一些己经因伤退役的破虏军、警备军老兵告别儿,重新走向了战场。一些心思灵活的商人也出钱出力,为江南西路的兵马筹集给养。而掌握着话语权的文人们,虽然其中不少人对新政还抱有这样那样的成见,皆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到了抗元大业上。

 大伙彼此之间所处层次不同,利益有冲突。但在抗击外辱方面,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相同的。北元没杀来前,大伙争的不过是一口义气或几十块银元。破虏军一旦战败,大伙什么都不用再争,什么都剩不下。

 仲秋,文天祥根据整个江南的局势,再次调整了军事部署。杨晓荣、萧明哲带着刚刚扩编的第三师从广南西路杀入荆湖南路,猛攻北元重兵布防的武冈、零陵一线。许夫人稳定了泉州局势后,带领福建、广东两路的警备军向西移防,弥补了第三师出击后,广南和夔州之间空白地带。

 同时,陈吊眼摆各路元军的尾追堵截,攻破了宁海州。在山口得到杜浒的军火补给后略做修整,与水师一道,于小昆仑山下杀了元军一个回马。一直跟在他身后紧追不舍的元万户诺敏措手不及,先是在海县附近被陈吊眼和红袄军联手杀得大败,仓惶后撤六十余里。接着又在一个叫衡村的弹丸之地,被杜浒的炮舰狂轰烂炸,溃不成军。

 陈吊眼和杜浒击败诺敏后,立刻根据大都督府的安排,打出了北伐先遣师的旗号。然后与太行山的八字军、忠义军和活跃在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的各支红袄军联络。在东海方家的倾力配合下,将大批从元军、新附军手中缴获来的兵器、铠甲送到各路义军手中,同时,对与破虏军合作意图较为强烈的民军派出了教导队,帮助他们训练队伍,传授给他们和元军作战的必要技巧。

 另外几条不见硝烟的战线上,大都督府的策略也渐渐收到奇效。失去了两浙这个粮食和财赋重地,又抢遍了周围可抢对象的北元财源枯竭,国库里存银连续数月不足百万。官员们去年刚刚调整过的傣禄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一些以清廉自持的名家中再次断炊。太子好友,忽必烈重臣不忽不奉命出使西域诸汗国,临行前家中无酒饯行,其取一碗井水相送。

 蒙古人不事生产,只问征服的弊端在此刻被充分暴出来。南方的商人们一方面响应大都督府号召,另一方面由于沿途过于凶险而减少了向北方的物资输送后,北元各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盐、土碱、农具都益匿乏,百姓们半个月吃不上一顿咸味的日子己经成为常事。而与百姓困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族的那颜们家中,却通过各种渠道弄来了海参、鱼翅、罐头、火腿、四轮马车等高档奢侈品。

 百姓怨声载道,很多归顺了蒙元很久,己经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世家开始检视自己的族谱“猛然”发现了自己与蒙古人不是一类。

 反抗的暗在民间汹涌。

 “人道江南好,家家有余粮。猪吃不尽,腌渍晒高墙!”一首民谣随着大户蒙古人家才消费得起的,来自两浙的奢任品,金华火腿同时在民间传。传播者没有刻意强调此物乃金华民间为酬谢宗泽将军杀敌所创,只是突出了其美味和表面用盐抹过的特

 听了民谣,无法在蒙古贵族和汉族世家双重榨下生存的百姓们,更加向往南方。一些年青人悄悄串通,打算为了生存冒一次险。

 “末向南,向南主凶。径直向东。渤海之滨,齐河之北。黎明十分,真君显圣!”一个算命打卦的游方道士,对前来问吉凶的年青人们低语。趁人不备时,偷偷给年青人一个小纸包。

 老实巴的年青人被道士的胡言语和古怪举止吓了一身冷汗,捏着草纸跑出两里多远,找了个没人处悄悄把纸包打开,‮了见看‬一撮久违的白色。

 那是盐,产自福建兴化上好的雪花盐,如今在民间价格己经相当于等重的铜器。年青人知道自己今天遇到了贵人,捏着盐包兴冲冲地跑回家。

 游方道士打着卦旗,四处指点人们津。出路就在海边,不要向直接向南走,兵荒马的,南下的路九死一生。而向东走,路途比向南近,并且相对安全。

 “你们回去劝说乡亲不要理会那些怪力神,父母在,不远游,离家者即为不孝。况且当今天命在北,弃之者即为不忠!”孔夫子的五十三世孙曲县尹孔治对着满屋子惶惶不安的晚辈们大声命令道。贫困的生活与市井中的流言动摇了孔家名下很多佃户的心,这些受了忠孝熏陶几百年,对孔氏家族言听计从的群氓私下里互相串连,相约要在冬天来临时,跑到滨海去看看。流言里渤海之滨,齐河之北指的显然是滨州一带,生活在山东的百姓对家门口的地理环境很清楚。

 就在这时,外边传来一阵嘈杂声。

 “谁在圣人门前大声喧哗!”孔治怒喝道。自从奉忽必烈命令掌管祭祀祖庙的差事后,他的脾气渐长,对小辈和下人的惩罚手段也渐高明。昔日圣人行大道,以天下为一家,不在乎为哪个诸侯效力。如今忽必烈也接受了孔家的大道,所以孔家人也应该为其效力。

 几个“孟尝门下客”闻声冲‮去出了‬,不‮儿会一‬,又兴高采烈地跑了回来。边向孔治施礼,边汇报道:“老爷,老爷,是朝廷车队。太子怕饥荒影响了咱家,特意遣人送来的盐米!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啊。孔治虽然要强撑着长者形象,不以身外之物而动了赤子之心,也不住向窗口走了几步。借着眼角的余光向外瞄,他看见宅院内一片腾,仆人、晚辈们纷纷走出,帮着朝廷的钦差下卸物资。

 “摆香案,我要在正堂接钦差。虽然忽必烈陛下不计较礼节,但咱家礼不可废!”孔治压抑着心头的激动命令。

 香案刚刚抬出来,钦差己经等得着了急。一言不和,从车上扯出长、短刀,追着孔府的人砍,孔治哭着求饶,好不容易让“钦差”大人平息了怒火,金黄的圣旨却又给了他当头一

 圣旨不是北元下的,而是来自南方。幼帝和大都督同时下令,要求孔治不得再助封为。圣人之道的本意是为了爱民,给百姓谋一条生路。如果孔家为了家族利益而号召百姓留在故乡等死,则是对圣人的背叛,朝廷和华夏百姓将永远不会饶恕他犯下的罪孽。

 五十三世孙孔治嚎陶大哭,虽然忠孝传家,在钢刀面前,他可没有给忽必烈尽忠的勇气。无可奈何地代表家族在破虏军运来的物资清单上画了押后,乖乖躲回了祠堂里。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些在当地深蒂固的大家族,程度不同地收到了陈吊眼的“问候。”某些对北元忠心耿耿的大堡寨稀里糊涂地被红袄军攻破,积累了几代的财富被劫掠一空。一些掌管厘卡、桥梁的小吏,则纷纷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再不敢对民们说三道四。

 秋末,第一批胆大的民走到了滨州海边,在天将破晓的刹那,他们‮了见看‬一支硕大的船队。方、苏、许、陈,各旗号在空中飘摇。船上的人很和气,拿出吃食、饮水分发给大家。然后以大都督府名义邀请他们去江南、求和南洋垦荒。

 “官府发种子,借给耕牛。那边一年两,三年之后,偿还完官府的贷款,开出来的地就归属于你的名下。按南方的《物权法》,即便皇上也不能剥夺!”船上的大宋文职官员信誓旦旦地保证。

 “真的有这种地方?”民们不敢相信。但手中的馒头,碗里的鱼干却惑着他们到传说中乐土去闯一闯。

 大船放下运输舟,把百姓一船船接走。每船三百人,才装了几艘船,第一波赶到海边的人己经被瓜分干净。

 方馗挥舞着信号旗,命令装满百姓的海船南返。没装人的海船,泊在岸边继续等待下一波民。通过手中的千里眼,方馗己经发现附近的树林中有兵器的光芒在闪动。他佯装没看见,滨州的地方官是个汉人,方馗相信此人的良心还没丧尽,也相信此人能认出担任护卫的战舰上黑的炮口。

 “老爷,咱,咱们…”树林深处,带队的县尉两腿直打哆嗦,试探着征求自家主官的意见。

 民们肯定是被大宋拐跑了,那么大的海船,只有大宋能造。作为负责地方治安的县尉,如果放任子民被人拐走,上头追究下来,他的罪责不小。但带着麾下临时征集来的二百多地痞、氓和捕快们冲出去,县封大人知道自己会死得很壮烈。

 “放他们去吧,你与破虏军力战受伤,‮法办没‬啊!”县令赵大人捋着胡须说道。“不是咱不尽力,是力有不逮。今天五千,明天就得几万,这么多民,没一个万人队挡不住!”

 “嗨!”县尉如蒙大赦般说道。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赵县令望着海上即将冲出云层的朝,低声哦。  m.iSjXS.cOM
上章 指南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