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到清朝当海盗 下章
第九十五章 伦敦和约
 1912年11月,土耳其向巴尔干同盟四国(希腊、保加利亚、圣小准亚、门得内哥罗)提出休战媾和。三天后,在埃诺斯一线的土耳其一支大约5000人的部队哗变后离开阵地,迅即被赶来的卫部队缴械镇。同,土耳其国内包括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各大主要城市发生

 求和心切的土耳其立即通过德国向西方施加压力,谋求尽快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战争问题。同时,土耳其还将请求大中华帝国出面韩旋的电报打到了北京。

 加了总理大臣批示的电报很快就转到唐绍仪手上,接着一份电报就打到了莫斯科。

 维特立即找来了阿列克谢夫陆军上将和外大臣克柳申科。

 “中国政府的立场已经很鲜明了,他们要俄国出面平息巴尔干的事态。我的看法是,目前德国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再继续攻击土耳其必然会引来德国的军事干涉。适可而止,应该是这样。那位皇帝对这方面的察力是令人钦佩的。各位,说说你们的看法。”

 克柳申科看了一眼陆军上将,上将做了个请的手势后就默默地看着外大臣,等待大臣的发言。

 “我认为目前呼吁停战是最好的时机。中国皇帝其实给了俄国一个重树大国形象的机会,对欧洲,俄罗斯已经失去影响力达五年之久了。不过,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下中国皇帝借我们之手来平息与之毫不相干地巴尔干战争是何用意?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在国际上表示了完全中立,维护和平?不。我认为不这么简单。总理阁下,尊敬的将军,中土同盟还没有到期,尽管这个同盟原本是针对我们俄罗斯的,可是中国人‮么什为‬在意土战争中派遣志愿军而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却没有动一兵一卒,也没有给土耳其丝毫的经济支援?很令人费解啊!所谓巴尔干问题是民族问题,是土耳其旧辖地的问题,比较勉强,这个理由绝对的不充分!”

 阿列克谢夫整了整嗓子。军人气十足地道:“我认为,中国人确实在避免卷入可能的欧洲多国大战。刚才总理阁下已经说到德国人的忍耐力已经到了极限,那么巴尔干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平息的话,协约国和同盟国会爆发尖锐的军事冲突引发一场浩劫。中国的经济在发展,要依靠欧洲的货币资源。他们的石油公司不是在伦敦上市了吗?现在中俄地边贸不是很红火吗?中国人‮意愿不‬一场战争爆发出来,中断了他们的经济发展。这种想法跟我们在四年前完全一样。”

 “将军,那么又如何解释中国在之前支持我们与罗马尼亚好并支持巴尔干同盟呢?很难理解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外大臣皱着眉头提出了疑问。实际上,他一直摸不透中国政府的企图。

 阿列克谢夫上将始终是军人而不是政治家,外大臣的问题难住了他,他也无法解释这个矛盾。中国政府在巴尔干问题上先是暗中通过俄国支持巴尔干同盟,现在却又通过俄国来调解战争。难解!

 维特沉了半晌,突然有些激动地站‮来起了‬在办公室里走了几步后立定,扶着身前地椅背道:“只有一种解释,中国政府将要放弃中立的立场,加入协约国!”

 此话一出,立时把将军和外大臣震定在了当场。

 仔细一想,所有的种种还真是包含了这种可能。中国在加深和英国的经济交流,把重要的战略工业产业拿到英国上市,那本身就是一种潜藏的姿态!如今,在德国叫嚣着要军事干涉巴尔干问题时,中国又跳出来阻止战争。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和平谈判解决巴尔干问题,已经让土耳其吃了一个大亏了!因为按照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能够万里出兵地中海的军事实力,不可能在真正去维护土耳其的利益前提下在战争爆发之前没有表示。只有一种解释,中国也想削弱土耳其却碍于还有效力地中土同盟条约!在北非打击意大利,现在削弱土耳其,避免德国军事介入,这些一连贯起来,岂不是跟协约国的利益一致了吗?

 三人互相看了看,出了会心的微笑。现在,承担了协约国义务的俄国似乎再也不用来自东方的威胁了,甚至连南边的土耳其也不必去理会。因为波斯人在北非已经表现出了相当的战斗力。将来一旦局势失控战争爆发,那么就可以指望中国出动波斯军团攻击土耳其,独霸中东的石油利益!这个时候,似乎正是俄国向中国再度靠拢,以便在将来分上一杯羹的大好机会!

 当然,这个时候地三个人都在判断出大势的基础上忽略了一个问题:中国何时加入协约国承担义务?

 “总理阁下,是否把这个猜想通报协约国?”克柳申科扶着眼镜的玳瑁架子问道。

 “不,还没有‮候时到‬,俄国需要在中国的支持下恢复在欧洲的地位。保守这个秘密对我们有好处,否则英国人和法国人很有可能按捺不住向德国发动战争。我们需要时间来发展经济准备战争,所以,还是保密吧,在适当‮候时的‬再透出去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维特断然否决了外大臣的提议。

 1912年11月22,也就是大中华帝国参加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代表团载誉回国在天津接受民众的时,俄国外大臣召见了莫斯科大(公)使团,提出在伦敦召开关于停止巴尔干战争的和平谈判。

 大中华帝国副外大臣伍铭枢伯爵也在伦敦发表声明。代表中国支持俄国地提议。随即,一场和平谈判就于1912年12月16在伦敦召开。会议期间,巴尔干战双方实现了全线停火。有着后台支持的巴尔干同盟开始源源不断地得到西欧的军火、资金、物资补充,而土耳其则只能全神贯注地处理国内政治稳定事宜。稳定军队。时间,对巴尔干同盟来说极其的有利。

 和谈,完全是一边倒的形势。土耳其无法得到德国、奥匈的经济、军事支援,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面对万一谈判不成后再次打响的战争。而国力的匿乏、人心的动恰好是土耳其的死。在这样的条件下,土耳其精锐部队虽然暂时取得了战场上的有利态势,但是战争一旦舌出开始,得到补充和扩大地巴尔干同盟军就有可能击败人心惶惶的土耳其军,到那时侯,就不是和平谈判能够解决问题的了。指望德国人出兵?那还得考虑到德国与土耳其之间还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间隔着。远水永远不可能解近渴。因此,土耳其代表在和谈上是软弱的,完全就是一只待宰羔羊的模样。

 1913年年初,《伦敦条约》正式通过战双方地签署和英、德、中、法、奥、俄六大国的副署生效,而美国。则因为杜兰特政府忙于政权交接而没有参与到这次重大国际外事务中来。

 条约苛刻地规定:密底埃诺斯一线以西的土耳其领土除阿尔巴尼亚以外全部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克里特岛也割让给该同盟;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中所有土耳其岛屿叫由六大国决定命运。

 这个条约标志着土耳其此前对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除希腊外)的统治地位被完全倾覆,这个曾经的大帝国彻底蜕变为三国家。这个条约也代表了中欧同盟国在世界政治、外主导权的争夺中再次败给了协约国。此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政治家们力图挽回颜面,打破协约国家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全面战争地风险在这种企图心下陡然地提高到了临界点!战争的云密布在欧洲上空…

 当然,1913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有没都‬做好战争准备。这个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政治家们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契机《伦敦条约》规定的利益分配问题。

 保加利亚、希腊、门得内哥罗(黑山)、尔维亚四国为了马其顿、雷斯、克里特岛的归属问题开始争吵不休,巴尔干同盟分裂;在德国和奥匈的支持下,保加利亚积极地准备准备战争。而土耳其则在得到其他三国许诺归还部分领土的惑下。短见地选择了新巴尔干同盟(黑山、尔维亚、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

 1913年6月29保军突然向、希、门三个盟国发动进攻。不久,罗、土两国相继向保宣战,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7月13被迫求和。8月10保加利亚与、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习月四保、土两国在德国和奥匈的牵线下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战败国保加利亚丧失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分得地大片土地。

 混乱的巴尔干!战后,巴尔干诸国的组合发生变化,原先的反土同盟不复存在,代之以两个集团,一方是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各由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势力操纵。总提来说。德国和奥匈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得到了好处,尽管是以保加利亚丧失大片领土为代价得到的好处。两国打破了协约国对两国的战略包围,拉拢了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从而形成了一条彼此相通的战略联系。

 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火药桶。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关键的角色意大利。意大利在意土战争并没有达到目的,而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却看到德国和奥匈在政治、外上的拙劣表现,对奥匈谋求在尔维亚的利益也相当地不满,因为意大利也想得到尔维亚和波斯尼亚靠亚德里亚海的一部分国土。只不过反映实在慢了一点,没有赶上两次战争的班车而已。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而土耳其又实在很虚弱,爱面子的意大利不可能在刚刚结束对土战争后冒天大的风险与土合作对付同盟,这就失去了一次机会。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保加利亚对同盟的战争,完全就是一边倒,爱好投机取巧的意大利也不能去足,这又失去了一次机会。

 到战后,在比自己强大的奥匈表现出对尔维亚的浓厚兴趣时,意大利的小心思开始活动起来了。不过,意大利没有直接去与奥匈冲突,则寄希望于尔维亚黑手在意大利政府和军方的支持下得到政府权力…

 北京的龙剑铭,在指使外部谋求在《伦敦条约》上发挥影响力以后就主动退了出来,让待在欧洲长达一年时间的外部副大臣,可怜的伍铭枢伯爵终于回到了北京。

 他现在是志满意得地欣赏地在美国发生的“涨工资”和“金融。”欣赏着一个在相当程度上受控于自己的美国新政府在执行着自己的计划,欣赏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在巴尔干的角力…这些,对大中华帝国的既定战略执行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欧洲越越好,美国经济泡沫越多越好,从伦敦股票市场上圈回来的钱越多越好!当然,尔维亚的政局也是越越好,不久,一个令他满意的事件发生了。

 这里需要说一说欧洲政治局势隐藏的一个变数尔维亚“团结和死亡”组织通俗的称呼是“黑手

 这个组织最初是个民族主义者的组织,主要由尔维亚军官和政府官员组成,口号是“为实现民族的理想,联合所有的尔维亚人进行暴力革命。”这个团体成立于1911年,领导者是尔维亚陆军情报部部长德拉古廷·吉米特里耶维茨上校。他在组织中的绰号为“蜜蜂。”积极主张建立一个由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这位上校早在1903年年仅26岁‮候时的‬,就策划谋杀了尔维亚皇帝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淡皇帝和德拉加皇后和大部分的皇亲,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杀害了没有来得及逃到国外的大臣们。也在1911年,他还派遣了谋杀者去维也纳暗杀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未遂。到了1913年,蜜蜂把目光盯在了‮人个一‬鼓吹“奥匈帝国从奥地利一匈牙利两位一体向奥地利~匈牙利~波斯尼亚三位一体多元化大帝国发展”的可怜人身上…  M.IsjXs.CoM
上章 回到清朝当海盗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