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振大唐 下章
第三百三十章 驾离瀛州
 莺飞绿红,和风薰薰,金乌暖,意深沉,不觉间,时令已渐渐步入了初夏。在这凉意全无的日子里,车辚辚、马嘶嘶,连绵大军旌旗飘展地护拥着我,行进在回返长安的途中。

 自高尚和我约定了传令信物,与高秀岩在我的指令下,分别投入史朝信麾下以后,果不负我所望,发挥了他应有的功效。当令狐秉承我的意思前往幽州时,史朝信一一答允令狐所说的要求,并随后提出调用船只的请求,其借口显然是高尚所教授的:大唐东北域外部族众多纷争连连,综观四周,惟有在海外选一安宁之域,才可以无争地安身立命。

 ‮道知要‬现在大唐的水军声名达传于世,航海的水平很是高深,舰船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阶段,特别是船体结合部的粘合密封技术,更是在世间首屈一指。大唐由此建有船体庞大,雄伟坚固,甲板筑有高楼栅寨,能在海上抗风斗、设备齐全的楼船;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快,主要用于突袭、侦察、通联络的艨艟;水兵可以梯级排列敌,戈船者则隐蔽于船内,通过掉孔划船,梯级复式结构的斗舰;速度快捷,往返如飞鸥,用于突袭和冲击的走舸;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很强,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非战斗用的游艇;配备一种特殊的浮板平衡装置,可使舰船在遇到大风时保持平稳,用于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海上作战具有巨大的海鹘船。这样,大唐的水军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强大的独立军种,专门从事海土的战斗!

 倭奴国的造船技术则要落后得多,即便是遣唐使船也非常脆弱,船身前后拉力小,一旦触礁,或因巨而颠簸,便马上会从中间断开,且多为单层船只。而代表倭奴国最先进的造船技术的遣唐使船尚且如此,其批量生产的战船技术水平便可想而知了。当与倭奴国白江村一战,大唐水军单凭着船体的坚固,就撞沉了倭国战船无数,扬帆航海对于异国外族为说相当凶险,而对我大唐水军来说,却没有多大的顾忌,这也是史朝信对扬帆东瀛之地不怎么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利益的驱动才是占在第一位,高尚临行向幽州之前,曾向我提及如何使史朝信发兵东瀛:不过六万左右的部众实不足以与奚、契丹等多部族争霸,而且,太临近大唐边境攻城略地,不仅最容易使得大唐朝庭干预、节制,甚至还可能出兵镇,实不如远离唐域,东渡东瀛,在这海外一域,经营自己的一方势力,进可平灭倭奴,临朝称帝,退也可当个不须看人眼色,可以恣意而为的一方霸主!

 按照我的指示,令狐故作犹豫地沉了好久,才态度勉强地应允了史朝信的请求,并要求史朝信部在海州的港岸等候,我早已经下令调用一批船舰在那里割。其中主力楼船只有六艘,而且在船舰之上只准备了六万人马一个月的口粮。

 一般楼船可分为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弩≮,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往往能犁沉敌船。而主力楼船的作战配置是:上层配置强弩兵,中层配置弓、弩兵,下层甲板配置炮车兵,船舷周围则配置拍竿兵和弓、弩兵,底层配置水手船,威力的是强大。我想倭怒奴国的战船那么简单落后,相信调派给史朝信六艘主力楼船就已经足够他横行东瀛海面的了,而只提供史朝信部一个月的口粮,只是想保留他们的战力而已,只要这些残暴的叛军余部抵达东瀛,他们自会筹粮于民,掠杀四方,把自己憋抑的暴恹之气,完完全全地发在倭奴身上!

 我算算时,大概在今天史朝信就可以再增实力 任沃兴一众的加入。对于史朝信接收任沃兴一众数百人,我是绝对有信心的。一方面史朝信的部属虽因所在之地河多海近的缘故,算是也略通水性,但总归不是掌舵行船的行家里手,有世代作为水手营生的任沃兴部来投靠,可说是解决了史朝信的燃眉之急;再说任沃兴是有名的江贼,应该很让人相信,叛贼只会忖想任沃兴是为了躲过大唐漕运水师的清剿,没有人会探查和怀疑他的底和目的。因此,史朝信没有理由拒绝不纳。

 另外通过了解,致使四位节度使迟援的圣旨来源一事,已水落石出。据高尚解说,当安禄山深受玄宗皇帝庞信,竟昏了头似地给了安禄山十数道空白的加印制书,以任由安禄山封赏有战功的部下!斑尚》思明便利用这些御制的制书,稍一润笔加工,即变成诏令诸军按兵不动的圣旨。而朝云也在郭子仪等攻袭渤海国将士的陪护下,回到了我的身边。

 如此一来,我驾幸瀛州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便将与相关人等联系的信物付于张思扬,着实地叮嘱了他近一个下午的时间。最后命令柴可然率领一个团的亲卫在海州和东瀛之间,建立一个联络线,全力配合张思扬行事。

 海州素以“淮海巨镇”和“东海名郡”著称,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海州还都是丝绸之路的海上枢纽,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繁大的港口。

 而据我所知,海州就是我前世时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据《太平广记》所载,在中唐书法家李邕作海州刺史‮候时的‬,海州的港口一次可停靠十条大船,装珍货数百万,货场码头泊位的规模的确是很大!而且,它的东面方向正对着东瀛的九州地区,可算是大唐距离东瀛最近的港口,所以我把通往倭奴国的渡口选在了海州。  m.iSjxS.cOM
上章 重振大唐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