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报纸
有了郑昭那个大嘴巴的宣传,李承乾的诗才了得算是传出去了,如今长安城内,谁不会说一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
者,百代之过客”
上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
到海不复回”还有那“人生得意须尽
,莫使金樽空对月”什么的,就没资格说是读书人。李承乾已经是文坛的冉冉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新星,被一大堆人崇拜佩服,引为偶像。
郑昭很得意。他居然和太子殿下称兄道弟,而且太子殿下两次赋诗,他均在现场,亲眼见证了太子殿下的才思敏捷,英明不凡。
孔颖达和颜师古也很得意。太子的学问都是这人个两教的,居然教出了一个大才子出来,如何让他们不得意。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同样很得意,出名的是谁啊!是他们人个两的儿子,融合了他们人个两的优秀基因(当然,他们道知不什么叫基因。),这才这么优秀,说明自己也是很优秀的嘛!
李泰很不
,他一直自诩为才子,在士林中颇有声望,如今,却让一个从小背书都不算出彩的李承乾超了过去。最重要的是,他一直以来依靠的就是一帮子文人,如今,这点优势都让李承乾
下去了,他还怎么去争那个位子!
李承乾也很不
,他的不
来源于几个弟妹。他的名头传进了宫后,首先是长乐,说她都要出嫁了,做哥哥的有没都写首诗给她,实在是太不够意思了。李承乾想想也是,当下就半开玩笑的
凑了一首:“吾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无人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把个长乐兴奋得满脸通红,登登登跑回去显摆了,然后豫章、李治、还有兕子都跑了过来,要求这个诗人哥哥一定也要给自己来上一首才算完。这简直是要人命的事,豫章还好,已经是豆蔻年华,说上一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长安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也就罢了,可是,那两个小
孩,说他们是顽童,他们不依,简直是要
死人,只好随便胡说几句,哄得他们开开心心的走人。然后,麻烦又来了!这几位小祖宗出去一鼓吹,跑来求诗的人就多来起了,李承乾不胜其烦之下,主动跑到李世民那里,抱来了一大堆奏章,别人一说求诗,不好意思,太子在处理国家大事,你改
吧!
而第一份出版行业的法令《书籍报刊出版条例》在李承乾的主持下正式发布了,一直沿用,使得后世也少了许多文字狱之事,也算是为后人做得好事。而与此同时,第一份报纸《长安时代》也问世了,李世民亲自题写的报名。这年头,能写在报纸上的事情实在没多少,尤其这份报纸的定
便是长安发生的事,包括朝堂政令,时事讨论什么的,也就五天一期,定价也不高,十文钱一份,发行量也不算大,主要面对的是长安的士子官员。
但是,很快,一份堪称重量级的报纸出现了,名叫《关中杂事》,这里面登的东西就多了去了,什么时事新闻,学术报道,诗词歌赋,乃至青楼
史,小道消息,照登不误,很快创下了销售奇迹。这《关中杂事》旬
一刊,每次有十页左右,价钱也廉价,长安的街头,时常见到有少年拿着报纸叫卖,路上行人经过,很多都会买上一份的,每期能卖上上万份,这利润就很可观了。
有了这个鼓舞人心的榜样在前,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报纸如雨后
笋一般冒了出来,五花八门,
七八糟,什么都登。连国子监都出了一份旬刊,名叫《古风》,专门研究学术问题,把那个标点符号也隆重推出,并宣布,是太子殿下所发明,一时之间,发现便利之处的文人士子对李承乾的好感蹭蹭蹭直往上冒,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而全国各地的书院也开始推出了各自的学刊,对各自的学术研究、教育方针理念进行交流。大唐士林如今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好戏连台,长安城的学子甚至开始在报纸上对考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猜测分析研究,据说颇有成果。
然而,随着报纸杂志的风行,廉价的纸和油墨成为了紧俏货。可惜,这个技术一直被李承乾手下的研究作坊垄断着,为了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李承乾终于决定,拍卖一部分技术,与几个出得起钱的大商家合作组成商会,很干脆的垄断了这个行业,统一价格,
绝恶意竞争,有钱一起赚,当然,大头是李承乾的。官商勾结向来是发财致富的好路子,由李承乾这位大唐第二号人物作后台,李承乾名下的产业那叫一个财源滚滚,简直就是势不可挡啊!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