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断魂。”年年清明,清明年年,不经意间,清明节又到了。今夜,我在遥远的建筑工地怀念一位抗美援朝老兵。
依窗而立,雨丝朦朦透过纱窗轻抚我的脸,
润了面颊,也
润了我的内心。这里没有苍松翠柏,也没有鲜花点缀,更没有
雨的
绵,没有牧童的遥指,只有渐趋浓烈的忧思,只有膨
起来的怀旧感伤。
一年又四年,爷爷的音容相貌犹在。我无数次翻阅起博客和空间里怀念的文字,试图在琐碎的字里行间,捕捉那份再也看不见摸不着的爱的余温。
帆布相册里的照片渐渐发黄,海绵盒中的军功章依然鲜亮,永不褪
的记忆啊,像那只展翅高飞的和平鸽,穿越时光隧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我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一头扑到爷爷的肩膀。
往事并不如烟。
当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十八岁的祖父怀着拳拳爱国之心,远赴朝鲜前线,在
林弹雨里度过了三个
秋,九死一生。
当中南海怀仁堂众将领接受伟大领袖
主席授勋,爷爷则默默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农村,筑路、种田。父辈四人谨记祖父的教诲:在祖国最需要你候时的,奋不顾身。
1979年,弹丸之国的越南背信弃义,公然挑衅我南疆边民。收音机这头的白发老人义愤填膺,爷爷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把不满19岁的二儿子送到军营,送上了老山前线。“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慰问的书信里,牵动的,还有祖父那颗铁血丹心。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
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今夜,当我哼起这首乡居小唱,任凭思绪在晚风中飞扬,满眼是爷爷慈祥的面庞。
幼小候时的,爷爷常驮着我去村口放牛。栓
桩,老黄牛低头沿着河边吃草,悠闲地摆动尾巴。树荫下,我怀揣人参娃娃形状水壶,目不转睛地听爷爷讲朝鲜战场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沿着田埂漫步,爷爷为我撑起油纸伞。小沟小堑,总能吸引我好奇的跨越,水沟似乎有点宽,免不了趟一身的泥浆。爷爷扶起泥猴般的我,苦笑不得地,骂是不也,哄是不也。
干旱少雨的季节,古老的水车成为乡亲们灌溉的法宝。在高高的水车架上,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荷塘农田。我戴着太阳帽,坐在爷爷
中间,得意的摆动小腿,任凭轻风吹拂。爷爷一手搂住我,一手抓紧围栏,光起脚板,一圈又一圈地踩动车叶,晶莹的水花,从水车里蹦跳出来,哼着动听的歌儿,缓缓
入干涸的稻田里。
老家门前有三棵油桐树,每当秋天到来时,爷爷采集了桐果提到城里,换回金黄的桐油,将家里的木制的盆桶饭甄油得锭亮。那些被爷爷刷过的木器用了半个世纪,也没有漏过水。洗澡候时的,隐约还能闻到桐油淡淡的清香。
记得初一那年冬天,爷爷拎了一大包好吃的到学校看我。面对破旧不堪的校舍、
茶淡饭的伙食,他语重心长的一再叮嘱我吃好穿暖。走出校门又放心不下地调转回来,悄悄绕到教室外面,轻唤着我的
名,从透风的窗口
给我十元钱,转身消逝在我的视线里。爷爷不善言辞,从他关切的目光中,我读懂了太多爱的文字。那一刻,我当着全班86人泪
满面,不舍和依恋纠结在心底,凝聚成永恒的感动。爷爷给我的十元钱,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舍不得拆开用。这笔一星期的生活费,是爷爷赐予我最珍贵的财富。多年之后,当我手捧三千多元工资,爷爷的影子常在我泪光里浮现。
2005年的夏天,栀子花凋谢的季节,在一个冷雨夜,爷爷老泪纵横的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人生的七十一个年头。年轻时,保家卫国,备受伤痛煎熬,不计个人得失,始终默默无闻;好不容易盼到儿孙满堂,盼到过上小康,身体又被病痛折磨,没来及安度晚年,没来得及。
今夜,在千里外的江南水乡,怀念我可歌可泣的爷爷,感觉爷爷不曾离去,只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是的,爷爷不曾离去,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