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贫道混初唐 下章
第232章大唐海军设想
 仲肥给苏定方讲解平底船与尖底船户间的利弊后突然必种顿悟的感觉。

 中国作为古老而智慧的国度。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但只有海军一直是国人心中的隐痛。‮是其尤‬在风帆时代,在东方这片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土地上中国不论是强盛还是衰弱。占地球面积百分之七十多的海洋上始终‮有没都‬中国海军的身影,唯一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也只是坚持了七次后就销声匿迹。

 麦仲肥以前仁直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国人恋土惧海,频繁海造成的。现在看来这也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造船技术走进了死胡同。之所以实行海就是因为中国制造的平底木帆船根本无法行驶进远海而不得已采用的自我保护措施。

 作为最早掌握造船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一直延续着这种方头平底船模式。这种虽然耗费材料但制作工艺相应要简单一些的方头平底船在内河、内海上航行固然足够用,(在铁甲船没有出现之前),但这种平底船的远洋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也许祖先们并不是没有尝试过远洋。只是居高不下的海难最终冷却了祖先们探求海洋的雄心壮志。逐渐对大海产生了恐惧心理。

 为了解决平底船吃水浅,难以抗击大风这个难题,夫明的永乐皇帝与中国这个浃殃大国唯一一个能称得上是航海家的三宝太监郑和不的不加大加长平底船的船身。用增加体积和重量的方法来增强船只的抗风能力,这才出现了当时世界上船体最大的“郑和宝船”这个特殊的另类。

 制造一只“郑和宝船”的材料与人工完全可以制造出两艘甚至还要多的同样长度的尖底船,这个另类的高昂造价与工艺可能也是中国最终放弃海洋探索,没能继续称霸海洋的原因。

 麦仲肥突然不再说话眼睛眺望着远处蔚蓝的海洋一副沉思的样子,让正听的津津有味的李恪与苏定方不觉一愣。

 知道麦仲肥习惯的李恪低声问道“仲肥,想到了什么?”

 麦仲肥依然眺望着大海,缓魁气说道“我在想大海的尽头会有什么。”大海的尽头有什么对麦仲肥这个穿越客来说当然知道。他是想用这个命题来挑动李恪与苏定方对探求海洋的兴趣。

 这个命题果然引起了这二位的兴趣。李恪笑着说“《山海经》里有记载:,升于海,而落于山。海洋的尽头乃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着大片的扶桑林,三足金乌就住在那里。苏定方也说道“海的尽头应该也就是天尽头了吧?没准会掉下去。”

 苏定方的话把麦仲肥说的一愣,之后才反应过来,这时候的人还‮道知不‬地球是圆的,一直认为天圆地方,走到尽头自然会掉下去。

 麦仲肥一笑,掏出望远镜继续观察起海平面水天相连的地方。不久一艘归航的巡逻战船出现在视野里。麦仲肥对两人道“一艘船从远处回来,你们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李恪不明所以地说“当然是船啊!”苏定方回忆了一下后答道“是桅杆。之后才能看到船体。”

 “嗯?是这样吗?”李恪不觉也掏出望远镜看向水天相连的远处。

 “定方说的很对,是先看到桅杆。”麦仲肥收起望远镜后接着问道

 “‮么什为‬会是桅杆呢?”

 苏定方笑起来回答“桅杆高啊!”心里暗道博学的麦阁老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明白?

 “桅杆再高也是在船上,既然能看到桅杆也应该能看到船,你说对吗?可‮么什为‬只能看到桅杆却看不到船呢?”

 “也许”也许船被海挡住了?”苏定方不肯定地说道。

 “船是漂浮在海上,怎么可能被海挡住?”

 “这个”苏定方答不出来了。

 李恪也被两人的问答吸引。李恪不愧管理雷部这么多年,接触的知识面也要比苏定方宽阔,认真思考了一会后答道“也许海面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样平整,也许,也许,海面是个球面?这不太可能,没见过水面会是鼓起的。”已经很接近真相的李恪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也许我们脚下是个很大的圆球呢?”麦仲肥一脸微笑地反问道。

 “这倒是能够解释‮么什为‬先看见桅杆了,不过我们站在个球上面?这也太耸人听闻了吧?”李恪摇着头说道。

 苏定方也一脸不可置信地摇头。

 “谁知道呢?也许真是个球也‮定不说‬,所以我才想去海尽头看看。”麦仲肥没在继续说下去“走吧!我们还是先去看看火炮舰载的情况吧。”

 “哦,好!”苏定方从自己站在球上面的设想里清醒过来,答应一声带头策马跑向码头。

 沿途的水军官兵看到自己的大总管带着一行人策马奔向码头,只是好奇地看了几眼后,又继续自己手里的工作。

 在苏定方的引领下,一行人很快来到一处单独停放着三艘战船的码头,有水兵把跳板搭好,麦仲肥搀扶着有些恐楼的李恪上了战船。

 这三艘船存所有战船里只能算是中等大船船尾为半甲板结构。船帮高有两尺,皆是一巴掌厚的木板用摔卯竹钉拼装而成,上面为了防水涂着厚厚的桐油,每边有二十几个开凿好的桨座。

 中间是低矮的木质船舱,船正中间一半尺直径的桅杆自船底穿过船舱耸立起来,多层厚麻布制的船帆与捞杆一同落在船舱上。

 船舱靠船位置上有一个仅能容纳一人的膘望台,与一架安置在船舱顶部的木梯连接。前甲板上赫然安置着一门子母膛火炮,支撑火炮的小车的两个轮子已经被卸掉,取而代之的是人字形支撑架把火炮与甲板固定在一起。

 “这是改装后的炮舰,包括船舱与膘望台都是后加上去的,船舱是为了保护弹药不至于被海。以前没有船舱‮候时的‬这船可以装载一百五十名左右的水兵,如今只能装载不到七十名。”苏定方给两人介绍道。

 李恪等人站在随着海起伏颠簸的甲板上显然很不适应,多亏身边”兵搀扶,才勉强站恪他关心的不是众船能装多少兵丁,而是船头上架设的那门火炮的情况,便打断苏定方的介绍问道“这门火炮在这样摇摆不定的环境里,威力如何?”

 “不是太好。如果用实心弹打,基本无法命中目标。用散弹打情况稍好,散弹覆盖范围大,要求的准确度‮是不也‬那么严格,不过只能杀伤船上载着的敌人。对敌船的影响不大。我们也曾试着更换大些的散弹。但那样程又降低了。”

 一个雷部专家言道“那岂不是火炮舰载后没有了应有的威力,只能是个摆设?”

 “那道‮是不也‬,用它来扫有滩头上的敌军还是很好用的,比弓箭要强。‮是其尤‬对付排列在滩头操控抛石机的兵丁,一打一大片。”

 “你们已经用它打过仗了?”麦仲肥好奇地问道。

 “那倒没有,不过我们试过。”苏定方说这话‮候时的‬脸上有些怪异。麦仲肥没有再追问苏定方。

 其实苏定方‮是不也‬斤)善曾经用掠来的人偷偷模拟过战争的场景,所以他现在才能说的头头是道。只因此事做的极其隐秘,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真相而已。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问题?”李恪又问道。

 “再有就是炮舰只能船对着敌人才能开炮,一旦错过就要重新调整航向,而且如果是冲滩时,舰冲前,炮舰会被风吹着不自觉地靠近海岸成为敌人的靶船。”苏定方想了想后说道。

 “可以把火炮架设在船艘,一个雷部专家说道。

 “我们试过。”苏定方又掏出麦仲肥的“墨宝”指给那名技术官员道“你看,阁老当初的图上就是这样画的,但问题是那样只能两船汇时开炮,而且还是必须安装火炮的这一边,局限就更大了,除非是象图上画的这样,设置多门炮。”

 “设置多门炮这个目前不大现实。还是想其他办法吧。”李恪接口道。每年能生产出多少门炮、多少子膛弹药他这个雷部尚书比谁都清楚。光是炮膛口径与子膛口径的一致这一块上就限制了产量。毕竟那时候没有车这种东西,都是要靠手工一点一点打磨出来。

 一边听着的麦仲肥这时候言道“可以在火炮底座下面加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就可以改变火炮的击角度问题。”

 这一句话众人顿开茅,苏定方一拍脑袋道“对啊!我怎么‮到想没‬?”

 李恪对带着的四个雷部专家吩咐道“你们立刻量出尺寸,画出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草图来,帮助把这三艘炮舰改装一下。”

 四人躬身应承。由水兵帮助着测量数据去了。

 麦仲肥对李恪说道“我们好像走进了误区。”

 不明所以的李恪与苏定方一起看向麦仲肥,等着他的下文。

 麦仲肥看了两人一眼后说道“向炮目前还不能放弃。我们当初的设想只是把火炮应用在6地上,子母膛火炮因为它的轻便与快这才被我们大力展,却忽视了中小型向炮完全可以使用在战船上。说白了战舰就是向炮的底座,不存在运输困难的问题。向炮虽然装填与都慢,但却因为它在铸造加工技术上要求不是很严格,可以大量铸造,可以大量装载在战船上用数量来弥补它其他的缺陷。”

 这确实是麦仲肥的误区,他光想着大航海时代那种装载着炮的风帆巨舰,忽略了这个时代向炮都是高端武器这个现实。

 把思路调整过来后,麦仲肥接着道“这次回去我就给陛下上表,等平东战役打完后,将朝鲜半岛上的所有造船工匠全部集中起来,由我们的工匠带领开始试制尖底海船,并大量安装向炮,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斑炮将作为海军的主要舰载武器。希望能在我们有生之年知道海的尽头到底有什么。”

 苏定方笑着说“我倒是很想率领一只阁老所说的这样的水军,哦。不,是海军去看看海尽头有什么,而且更想知道脚下站着的究竟是不是一个球。不过我还是有些害怕。万一到了海尽头真的不会掉下去吗?”

 听苏定方这样一说,李恪与麦仲肥也哈哈笑起来。

 李恪、麦仲肥一行在辽东逗留了十二天,此间麦仲肥也见到了自己的义子黄巢与铁勒木的长子铁良驹,(席子谦因为带队布防不在再东夷都护府范围没有见到)看着已经有了胡茬。体格更加健壮的黄巢与身高马大比铁勒木更壮实的铁良驹,麦仲肥不由得想起自己在他们这个年岁时的经历,逝去的涅德鲁、铁勒木、普耶等人的音容笑貌也一一浮现在脑海。

 麦仲肥拍着两咋。小伙子的肩膀道“现在是你们建功立业‮候时的‬了,好好做,莫要辱了你们父辈的名头。你们要是见到子谦也把这话告诉他。我这就准备回长安了,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带的话吗?”

 铁良驹想了想瓮声说道“没有”

 麦仲肥转头问黄巢“你呢?”

 黄巢一拉铁良驹的手笑道“也没有!义父放心吧,我们不会辱没父辈的名头,只会做的更好。”

 “你们这些小子!”麦仲肥笑着在两个比自己还要高一块的两个小小伙子身上轻轻锤了一下后看到铁良驹带着的是铁勒木当初最喜欢的那把战利品…斩马刀,黄巢的只是一把普通的横刀,把自己随身携带的“虎耳”刀解下递与黄巢道“这把虎耳跟随义父多年,如今送与你吧。”

 黄巢双手接过,躬身行礼“孩几谢义父赠刀!”

 对水军有了直观的了解,又掌握了火炮舰载后的问题与数据的李恪与麦仲肥与东夷都护府都护程名振等辽东众将告辞,带着程名振专门给他们和皇帝李治准备的老山参、招皮、东珠等许多礼品启程回归长安。

 就在李恪与麦仲肥一行走后的第五天头上,探子传回朝鲜半岛上的最新战报,四国联军攻破平壤,尽斩高丽高氏一族三百多口,高丽国灭!  M.IsjXs.CoM
上章 贫道混初唐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