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迷失在康熙末年 下章
第五百四十六章 虎毒尚不食子,御天
 胤禟非常突兀的一句话说出来,胤禵不由得当场一愣,按捺下心头杀机,狐疑地上下打量老九。

 老九的脸上挂着蔑视和讥诮,意思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在这宗法时代,无故杀兄的罪名可比弑君轻不了多少,连凌啸都不敢妄取皇子的性命,就更不要说眼前这个小弟弟了,一旦妄为,和自杀是没有区别的。你老十四不是号称怀远大抱负高绝么,有胆动我一,与我同归于尽试一试?既然你不敢,九哥还怕你拉得长拍得扁不成!

 见到老十四果真哑火,胤禟非常的解气,深觉报了被坑来去的一箭之仇,‮住不忍‬揶揄调侃道“怎么?弟弟你宽宏大量不杀我啊,那哥子这厢拜谢了,那就一起走吧!不过,呵呵,说老实话,十四弟你刚才的眼神那么吓人,着实吓了九哥一大跳,现在才知道你也不过是姓个‘向’的罢了…

 胤禵随凌啸出国一趟,也是学了些真城府的,深知心中是何等恨得牙,这简亲王府都不是立刻部署对付老九的合适场地。所以,在老九说出赌气式的狠话后,他本准备就此压抑杀意,暂且离去后再从容算计的,然而,九阿哥说自己不过是个姓‘向’的而已,立刻就引起了少年人的好奇心,虽知道不是什么好话,也不一面默脸和老九回走,一面闷声问道“我姓向?什么意思?”

 老九有些惋惜地瞟着笙歌翩舞的胡姬。冷笑道。“哈哈从前,有头大公象和一对水牛做邻居,正好公牛有事要出去几天,便拜托大象无微不至地照顾母牛。办完事回来后地第二天,大象就被公牛找上门来痛骂说:‘象老弟,你做得不对啊,照顾内几天,哼。竟然照顾到牛都大了’!”

 (PS:汗,本月事故突发。未完成承诺,也有象哥之嫌。)

 这是一个京师传地笑话,但此时却绝不是笑话,既隐喻了老十四无非说大话放空炮的厉内荏,又警告老十四牛不可象来用“风牛象不相及”不要觊八爷

 胤禵听出个中意义而嗖然止步‮候时的‬,胤禟也是同样,冷然振臂一字一句道“十四弟,八哥和我先前把你当渡劫鼎炉,是我们得罪你在先。所以你这次整我一道,九哥当是报应,就此划过了,后井水不犯河水,各凭福分。但你要是胆敢再威胁‮么什说‬我于死地。哼,九哥就再也不会当你是小孩吹牛。穷尽所能,联合他人,也要和你周旋到底,鱼死网破,在所不惜!”

 两兄弟今天算是彻底的撕开了脸面,所以,老九的反威胁也**,潜台词甚至把老十三也扯了进来,他自觉一席话铿锵有力颇有分量,老十四若是智者,当赶紧“退耕还牛”

 然而,今天的胤禵却不晓得是吃错了什么药,狠狠盯视了老九半天,方才猛然仰天狂笑,一把从怀中掏出几张百两面额的龙头银票,哗哗哗扯得稀巴烂照天一洒,冷森森道“好!你不懂我菩萨心肠就算了…九哥,我与你兄弟一场,再如何的天家骨无情,也该敬拂你这肯定先死地。今银票花花飞天,全当弟弟对你祭奠的纸钱罢了!”

 老子肯定先死?!

 一语诅咒出来,老九被弟弟地话气得是浑身抖,掳了袖子就要上来相殴。可老十四却根本不理会他,挨了一个漏风巴掌也不还手,转身就走,昂首阔步得决绝至极,这幅作派倒把老九弄得一愣,只是两人已然反目,再答腔都觉得丢脸。于是,尽管万千疑窦,胤禟即使是和老十四同乘一轿去求见康熙,他也愣是忍住了不去问一句为何自己一定会先死。

 这倒不是说老九完全漠视了这个恶弟弟的诅咒,他还没有豁达到如此地步。而是在胤禟的内心深处,他其实是相信‮人个一‬的,那就是超亲王凌啸,听了自己支持改革的凌啸,不管从哪个利益角度上来看,都应该会保护愿意投诚与合作的自己。‮道知要‬,凌啸这厮毒虽毒,但他对同一阵营地拥护者,还从来没有任由他人迫害过…对凌啸的这一个特点,老九还是有信心的。

 而当九阿哥见到容若府中的康熙之后,这种凌啸会保护自己的信心,就更加的坚定起来,越发把老十四地话当成是吹牛恐嚇了。因为,在康熙这里,老九见到了‮人个一‬,一个他曾经十分熟悉的人~~~前上书房行走大臣,桐城派新秀方苞!

 父子个把多月不见,康熙虽是气神都很不错,但看到老九却十分的冷峻,任由他跪在地上,径直坐在凉亭的椅子上和方苞说话“嗯,方苞,朕这一次重新召你入京,其实是超亲王凌啸的建议。他认为,你方苞虽说去年获罪下狱,可文名颊齿天下,又肚圣贤之书,人才难得不说,旷世济世又是士人不易地重责,理当为我大清的儒学创新事业出力。朕已经看过你所写地《王道新诠》一文,不错,朕尤其赞赏其中‘穷兵黩武未为雄,愚谙首未为德,富国乐民而至丐民亦皆不死,方为王道至圣’这一句!呵呵,当皇帝就该如此,要让讨饭的都觉得活着幸福,才是真王道啊,妙哉斯言,堪当新儒圣候补之才!”

 现在的方苞显然汲取了牢狱之灾的教训,已然恬淡得多,面对如此至尊亲口赞誉,全无当受宠若惊之态,跪地磕头笑道“臣,愧不敢当。皇上,其实臣所写的这篇《王道新诠》,乃是接到了超亲王爷的亲笔信之后,汲取了其中颇多裨益良言。方才奉命写出地。臣不敢贪王爷提示教谕之功。不过,臣夜研读王爷来信后,也深为其金玉良言所折服,所以,臣也坦然无比,丝毫不因为《王道新诠》是奉命之文,便觉得羞愧。陛下您赞赏于臣,臣谢陛下勉励。不过,超亲王拟命臣继续任上书房亚相。臣觉得不妥,皇上若是信得过臣地能力,臣想讨一个差事,便是那新儒学学报的总裁官。皇上,既然超亲王说会护佑于真心任事之臣,臣更喜欢和一帮子腐儒开坛论战。故遂自荐,望陛下恩准!”

 康熙闻言笑思‮候时的‬,胤禟不大吃一惊…当方苞出狱后不辞而别,便杳如惊鸿,

 却不知何时被凌啸又给弄出了山,还兴致如此之高。要来当朝廷变法的御用呐喊文人?!

 不知方苞其实是感谢凌啸当不杀之恩的老九,正惊叹八爷又失一员文胆,却听康熙拈须而笑“呵呵,新儒学也该搞起来了。如今。全国商道关榷正全面减免赋税,各省的财赋统查如火如荼。殿试选拔也马上要开启实用科举,京城内,太后寿诞在即,就要大会蒙古诸王进行改土归了,国门外,各国回访使节舰队已经抵达福建外海,国办大厂都要提上程了,真正是百废俱兴已迈步,没个朝廷‮音声的‬,会人心惶惶的,论战不搞起来能行吗?好,你既然主动请缨,朕便准奏你主理新儒学学报和新圣贤甄选之事,即刻会诸六部九卿,详议新儒学大业地机构职官、人才调选、职权制度、行事方略等诸般事务,不求万事悉备,但须及早开张,在行政中习学完善吧。”

 方苞的轰然领旨中,康熙才算是谈完了这一大块地政务,目光转到他本准备圈到死的九儿子,板着脸问了老九来此的前因后果。在得知是凌啸给老九一个机会之后,康熙也是尚存犊之情的,心中肯了女婿的和事佬做法,口中却是不免厉狠责。威慑的警告,在他这君父口中说出来,便是老十四在一旁听了,也觉得别有胆寒…

 “虎毒尚不食子,御天真龙却会!朕地这双手,曾亲手掐死过两个阿哥,胤禟,你要好自为之!”

 老爷子把这等杀子丑事都不避忌地说了出来,可见他决不是空言恫吓。九阿哥吓得,磕得头都见血了,口口声声说一定“好自为之”但直到他被赶出来,脑袋里面其实依然浆糊一片,被父亲少有的狰狞吓到之后,老九反而起了彷徨,‮道知不‬自己究竟该‮样么怎‬做,才能算是“好自为之”?

 站在容若府门之前,看着老十四怒哼一声而去,胤禟真是哭无泪。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当初的路似乎走错了,现在,八爷的烙印深深印在身上,即使想要学五阿哥七阿哥十二阿哥他们那样当颓废王爷,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凌啸和老十四这‮人个两‬,虽利益出发点不同,却都是不仅需要掌驭八爷,而且还不便亲自出面,自己不当明面上的傀儡,不说虎视眈眈地老十四不会善罢甘休,便是凌啸也不会许他半路撤出的!

 “九爷,你…你这是做什么?”方苞才一出来,就被等在门外的九阿哥给死死拉住了,当即就是一惊。他一个精明如猞猁的人,焉能猜不出九阿哥拉扯自己的用意?这分明就是忧惧至极地人,想要找个人帮他出谋划策一下嘛。

 方苞心中不大叫晦气…他刚才之所以坚决不当亚相,而选择一个论战的文字差事,就是为了在风云诡异地社会巨变中避祸!因为,对变法中可能利益受损的人来说,最可恨的人是亲自制定变法政策的执事官员,而不会是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的御用文人,毕竟,御用文人寻找理论依据,谁都会用堂而皇之的儒家仁爱正义去包装自己的,恨也恨不到他们身上啊。可是,和九阿哥再纠起来,会卷入到错综复杂的争宠、夺位、倾轧这些争斗中去的,都是能现实招祸的危险,所以,方苞是真的真的不想与老九再有任何的瓜葛了。

 然而,入京后迭受惊吓的九阿哥,正孤独郁闷得要死,焉能那么好相与,放过这个有才智帮自己分析下的前门人?

 几番光似的耍奈威胁之下,他倒也用以前方苞的一些把柄,愣是把方苞给唬住了“…方先生,胤禟如今六神无主,八哥又在承德,不晓得‮么什为‬,皇阿玛、超亲王、老十四全都冲着我‮人个一‬来,你这次不帮我出个主意,我就真的是没活路了!一次,就帮我最后一次,胤禟以爱新觉罗姓氏发誓,之后再也不拖累先生,行同陌人…好么?”

 九阿哥如此死皮赖脸,可气之中又透着可怜,方苞也是无可奈何,思索着后自己将身处文战二线,只能一门心思当皇帝和凌啸旗帜鲜明的马前卒,争夺位之类的也必定会嫌疑尽释,看在往日情分上帮最后一次忙,也并非不可…这才肃容下来。确认了几次老九的承诺之后,暗呼倒霉地随老九回了其贝勒府,帮他做最后一次襄赞。

 不料,听完老九的详细陈述之后,方苞不骨悚然,在其府邸中口而出一句话,吓得老九惊魂不定。

 “哎呀呀,九爷,即便你承诺了支持革新,可你要是还不觉悟的话,真的会像十四爷说的那样,死无葬身之地的!”

 死无葬身之地?!

 本来,一天之内,又是终生圈,又是弟弟威胁和父亲恐嚇之下,胤禟应该虱多不怕而处变不惊了的。但他着实信得过方苞的才情,在这一骇人论断之前,哪能保持镇定,扑通一声就给方苞跪了下来,哀求不已。

 赫赫皇家贵冑如今这般哀情堪悯,方苞也不住暗中嗟叹,一张嘴就是惊人之语“九爷,你着实不该拒绝十四爷的!唉,现在,你最好是放下架子,以之媚去给十四爷认错赔礼,不然的话…”

 之媚?老九再怎么没有格调尊严,也‮住不忍‬然大怒…老十四的疮?不!  M.IsjXs.CoM
上章 迷失在康熙末年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