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天府里的和平交接(11)
在黄实做黄隐起义工作的同时,成都城内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刘文辉,也正在被王少
策反之中。
刘文辉,字自乾,四川大邑人。1895年生,1908年入成都陆军小学,1911年入西安陆军中学,1916年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术。历任川军第2军参谋、营长、团长等职。1921年担任川军第1混成旅旅长后,
离第2军,自立门户。其后,在军阀混战中不断打败对手,实力逐年扩大。1927年任国民
军第24军军长,1929年担任国民
四川省主席、川康边防军总指挥,拥兵十万,势力范围据大半个四川。
一个在四川政治舞台上驰骋风云的人物,如今也成了城中的瓮中之鳖。
中央人民政府情报署副署长王少
受周恩来之命,来到成都,争取做成都实力派刘文辉的起义工作。之所以派王少
前往成都,是因为王少
与国民
军第24军参谋长张伯言有过结
。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刘文辉明确表示同意起义,并由王少
把刘文辉的“多年来受蒋
迫,积怨难言,处境困难,只好暗做准备”的意思电告周恩来,并请周恩来予以指示。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回电,对刘文辉起义时机的选择,作了部署:
一、起义时机,拟在解放军
迫成都附近为宜。如过早起义,易遭胡宗南部的袭击,第24军的战斗力也无法与之对抗。
二、第24军起义后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解放军,堵截胡宗南部向西康方向逃窜;并以牵制和扰
的方法,阻止其占领西康,以待解放军到达。
三、保护好城市交通和中共地下
员及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维护好社会秩序。
四、开展民主思想教育,改善官兵关系,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为起义后配合解放军作战做好一切准备。
一道电文如一股清泉,
进了刘文辉的心田里。这哪里是让他起义?刘文辉心里明白,中共中央不仅给他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十分尊重他个人的利益。
在形势紧张候时的,国民
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邓锡侯、潘文华回到成都,他们得知刘文辉的情况后,也加入到了起义行列。
这时,蒋介石逃到了成都。重庆解放了,蒋介石逃到成都做最后一搏。这就是蒋介石所谓的“川西决战”
蒋介石在成都北郊场召集张群、熊克武、刘文辉、邓锡侯、向传义、王陵基、王缵绪等训话:“川东战场是战略转移,不是失败。胡宗南几个兵团还是完整的,现在都到川西来了,目的就是进行一场‘川西决战’,望川西的朋友与之合作。”说完,蒋介石不忘征求大家意见:“这一仗到底怎么打?”
有人主张不战而退康、滇边境,以保实力,等待时机反攻。
有人认为在川、康边境利用山地作战较为有利。
当然,也有人执言在川西平原决战!
轮到刘文辉表态,他只好敷衍“委员长总揽全局,我们都是一偏之见,你看怎么办就怎么办。”刘文辉的话,正中蒋介石下怀。蒋介石当即吩咐张群、刘文辉和邓锡侯等再作计议,并任命张群为商讨“川西决战”召集人。
当晚,蒋介石来到了刘文辉家。大批警卫人员,从军校直到刘公馆的客厅门口全部封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蒋介石来的目的是想进一步拉拢刘文辉,要刘为“川西决战”卖命。这一点,刘文辉心里十分清楚,也看到了蒋介石的末期即将来临。
面对蒋介石,刘文辉只好虚以应对。
第2天,蒋介石又派张群到玉沙街的刘文辉寓所,会晤刘文辉。
张、刘礼节
的问候后,张群以征求的姿态向刘文辉提出4个问题:“1、蒋介石是否复总统职;2、王陵基撤换后由谁继任;3、川西大会战应如何部署;4、你和邓锡侯两部在‘川西大决战’中如何和胡宗南配合。”
刘文辉知道张群这样问是在摸底,因为前3个问题只是陪衬而已。刘文辉想了想,决定来个若即若离,让其摸不清:“蒋先生复职也好,王陵基去留也好,这些都好办,当前要紧的是军事,仗打不赢,一切皆空。今天全靠胡宗南这张‘王牌’,别的都抵不了事。”
刘文辉谈到这里,还借机对蒋介石牢
了几句“蒋先生过去对待杂牌军的办法是,打死敌军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
,事到如今,我们实在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今天到了这个光景,有一兵一卒,也得同共产
拼。”紧接着,又拖了一个尾巴“道知你的,第24军散在康、宁、雅三属,纵横数千里,翻山越岭,徒步行军,非有一两个月是集中不起来的,怕的是远水难救近火。”
如此这般,刘文辉透
给张群的信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群无计可施,只好无功而返。。看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