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生于康熙末年 下章
第一百三十六章 父母心
 月十五中秋一早,曹寅就带着兄弟子侄开祠行朔望之果月饼给曹府的老仆并各级管家。是夜,内外设宴,阖府赏月。

 中秋节又有拜月之礼,在院中设台,焚香陈列花果以供月。彼时规矩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入夜后,由高太君带着李氏并全家女眷上香叩拜,然后中秋宴席才正式开始。

 曹寅、曹并曹?几人先过来给高太君敬了一回酒,便撤去外院吃酒,内院里只剩女眷。

 高老太君坐在主位,右坐的李氏,下面是曹寅的两个妾。因西府兆佳氏刚刚生产,还在坐月子,而路眉又在“养胎”这正房二房‮有没都‬过来,只宝蝶和翡翠两人在席。虽高老太君客气地让了一回,她俩谁也不敢往前坐的,便推了曹颐坐在高老太君左,两人顺次坐下。

 高太君平素言语不多,但席间一提到刚刚去看过的兆佳氏新生的女儿时,老人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话也多‮来起了‬。

 兆佳氏因生了个女儿,心里不太畅快。然高太君跟着李氏去探望她时,因见那女婴不哭不闹十分安静,又叫高老太君逗笑了一回,高太君爱得什么似的,没口子的称赞那孩子,又给了份厚重的添盆礼。兆佳氏听了老人家的赞,又见老人家喜欢,这才高兴了些。

 “囡囡好啊,不闹人,省心。”高太君由衷笑着,手指李氏道:“当初带她时我还不觉着。后来侄子、侄孙子多了,一个个淘气得紧,热闹是热闹,却端得让人悬心,还是囡囡好。”

 高老太君说着又讲一回李家的几个侄孙子怎么淘气,口里虽是抱怨,眼角眉梢却是带着高兴笑意,一瞧便知她是极喜爱那几个小孩子地。她说着说着。又不提了两句李氏小时候的趣事。末了喟然道:“你是好的。素来没怎么叫**过心,这是我的福气啊!”李氏眼里已经见了泪光,笑着陪母亲饮了一杯酒,温言道:“这么多年女儿少在母亲跟前承尽孝,如今母亲就多住些时,让女儿尽些孝心。”

 高老太君拍了拍女儿的腿,也有些伤感。曹颐在一旁见了。忙岔了话题,说些个佛语经典,又提了老人家高兴的事,才把气氛又挑‮来起了‬。

 月上中天,众人尽兴而散。

 因翌曹颐就要跟随曹?进京待嫁,李氏这边走不开,无法亲自送她上京,十五这夜便在女儿处安歇。

 母女同榻。李氏少不了又做了一番敬婆婆大姑、敬夫君、勤俭持家的叮嘱。说罢。李氏将曹颐一绺头别到耳后,抚着她的额角,笑道:“这些话其实也不必我怎么说。你都是懂得地,不会叫**点儿心,只是‮住不忍‬还想说说罢了。我母亲说我是省心地,是她地福气。如今,你也是极好的,这也是我的福气。”

 曹颐红了眼圈,低声道:“这么多年蒙母亲不弃收养悉心教导,女儿已是几世修来的福分了。只是远嫁,以后不能在母亲跟前替母亲分忧了…”

 李氏眼角也了,伸手拭去曹颐的泪珠儿:“傻丫头,女儿家一代一代的都是这么过来的。嫁到夫家,就好生伺候婆婆相公吧,娘家这边不必悬心。幸好你姐姐与你哥哥都在京城,总算不使你太过寂寞。”说到这里,她从枕边拿起个三、四寸见方地锦盒,打了开来,里面是一只镶嵌了各宝石的金手镯。

 曹颐见这镯子有些眼,好像打哪里见过,就听李氏拿起镯子笑着说:“不要嫌它花哨,这还是当年我出阁时,你外祖母传给我的,听说是在五台山开过光的八宝镯子,带着它会得到佛祖庇佑的。原本是一对,你大姐姐那年出阁,我给了她一只,余下这一只却是留给你的。”一边说着,一边拉过曹颐的手,要亲手帮戴在腕上。

 “母亲…”曹颐轻轻止住李氏的手,犹豫地道:“这镯子这般贵重,又是母亲地家传之物,还是留给未来地嫂子吧!”

 李氏嗔怪地瞪了曹颐一眼:“傻孩子,难道你不是我的女儿?”说话间,已帮她戴在手腕上:“你虽不是我生的,但是在我心里,却当你与你姐姐哥哥一样地。说起来,最放心不下的也是你。你姐姐子强,不必提;你哥哥虽然话少,但也是不肯吃亏的。唯有你,小时候的闹腾劲却是磨没了,什么都憋在心里。”

 “母亲…”曹颐心里暖暖的,却是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是将身子往李氏身边靠了靠。

 李氏摩挲着曹颐的头:“过去的都过去吧!天下间,哪里有不盼着儿女好的父亲?只是他多年不当家,也是不得已,你别太埋怨他。”这里的“他”却是指曹颐的生父曹了。李氏知道,这是曹颐的心结,一直想开口劝解,但是又怕伤了她的心。如今,曹颐就要远嫁,总不能让她带着对生父的怨恨出嫁,所以还是开了口。

 曹颐抬起小脸,望向李氏,摇了摇头:“女儿没什么可怨的!我有父母兄姊,福气已是太过,哪里还会贪心许多?如今,女儿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父亲、母亲并外祖母都身子康健、长命百岁,姐姐与哥哥的生活都顺心和美。”

 “傻孩子,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女过得好。只‮道知要‬你们几个都过得好,我们这些做长辈的自然就心情愉快,就是有病也跟着好了!只是你要切记,在这个世上,能够伴你白头偕老的,还是你未来的相公。这男人啊,年岁大的也好,年岁小的也好,都像孩子一般,是喜怒不定的。你不可太拘了他,否则他拧劲上来。就要故意与你唱对台戏;你也不可太松了他,那样养成他的大爷脾气,往后就要吃苦头。夫两个若是私下里有什么口角,却不要带到屋子外头来,千万不能在人前给他没脸。不管是什么子地男人,都是极好脸面的,万不可这这个上触他霉头,‮然不要‬让他下不来台。怕是心里

 呢!”李氏笑着说道。

 这一番却是“驭夫之术”了。曹颐红着脸听了。一条条记下,心里却‮住不忍‬思量,瞧母亲与父亲福气这般和美,莫非父亲也同孩子一般,叫母亲给哄服帖了。

 母女两个,又说了不少知心话,直到三更天方睡去。

 *

 曹?这边。宴席过后随父亲到了前院书房。曹寅的身子已经痊愈,眼神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犀利。曹?的心里很是宽慰,时间过去这般久,不管是身上,还是心上的伤口都渐渐愈合了吧。

 这两个月,曹寅开始慢慢复出,曹?也跟着父亲身边学些官场的权术。

 因总督噶礼与巡抚张伯行的矛盾愈演愈烈,下边两派官员也矛盾剧。六月十七。属于总督一派地江南狼山总兵官刘含高因“年老”解任。六月二十四。属巡抚一派地苏州知府陈鹏年,因被牵扯到去年礼弹劾地已革职的前江苏巡抚于淮、江苏布政使宜思恭侵国帑案,被定了个“畏惧徇庇”的罪名予九卿严察。

 七月初八。依附与礼的江宁总兵李如松,因“不能约束兵丁、在任所开设典铺”被降三级留用。七月三十,游击唐之夔,因“侵冒兵饷”降三级调用。

 七月中旬,江苏巡抚张伯行降“江南藩库赔补亏空疏稿”送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会题。按照规矩,这要巡抚与总督商议后,才能够下结论。张伯行却没等与礼商议,就在后面写了结语,只交给噶礼联名。礼哪会让他如愿,没有盖印,原稿回。张伯行写了将此事写了详细的奏折请罪。康熙下诏申,命总督噶礼与巡抚张伯行“为人臣者、当以国事为重协心办理”不可因“不和之故”致使“公事两相予盾”这督抚之争,终于闹到了御前。

 曹家却甚是太平。曹拘了路眉在内院“养胎”暗中监看是否有与之联络的人;曹寅则派人顺着路道台的线,查了其亲故家族。

 这路道台本是安徽芜湖人氏,虽也算是书香门第,但是家资微薄,父母早逝,亲族凋零,在祖父母身边长大。出身贫寒,少年中举,后从地方知县做起。在礼任山西巡抚时,他刚好在山西任知府,两人算是有了渊源。所谓路家族女,根本就是扯淡,连同路眉在内地六个女子都是其宠妾刘氏收拢来的。这个刘氏二十来岁的年纪,是其在京城侯补时纳的,对外自然也是宣称的良家女,其真实身份却不可考。

 要进京了,父子两人又简单合计一下,立场算是达成统一,那就是绝不让曹家搅和到夺嫡之争里去。原本曹寅还是很同情太子这边的,但是听了儿子的劝,又想想眼下太子的处境,傀儡一般,怕也不再是圣心属意地继承人。

 对于曹寅地身体,曹?还是不放心,劝了又劝,眼下江南这边既然差事不多,还是要好好调养。

 *

 八月十六,曹?带着妹妹启程返京。

 曹寅严父形象惯了的,‮意愿不‬在儿女面前离别感伤,便和李氏只送了儿女出府门,是曹元带着一众管家护送他们到的码头。

 嫁妆行李一早就装好了,曹颐在丫鬟搀扶下上了大船,进了内舱。曹?和曹元话别几句,刚要上船,就听有人喊他,却是曹带了小厮到了。

 因兆佳氏坐月子,家中诸事不管,曹得了方便,赶着过来相送女儿与侄子。他勒了马,翻身下来,见曹颐已经进了内舱,暗暗叹了口气。拉过曹?来,说了两句“路上小心”地话。

 曹?见他肯来相送,心里多少有些改观,笑着道:“二叔放心,侄儿省得。这就要登船了,江边儿风大,二叔请回吧!”

 曹点了点头,从袖里出个软封来,悄悄到曹?手中。

 曹?一愣:“二叔这是?”

 曹有些尴尬,轻咳一声,低声道:“这…是给颐儿的一点儿嫁妆。回头你给了她吧。唔,别说是我给的。”

 那是他素里瞒着兆佳氏私攒的千余两体己银子,今尽数带来给了女儿做嫁妆。因见曹?掐着那银票有些愣怔,他顿了顿,叹了口气:“其实…唉,如今说这些也没用了。颐儿在京里,就靠你多费心照看他些。我…唔…多谢你。”

 曹?掐着那银票,有些无语,最终收起银子:“侄儿会好生照顾三妹的;觉罗家是好人家,妹夫、亲家太太皆为人仁善,断不会委屈三妹的。二叔请放心。”

 曹点点头:“那就好,快上船吧,别误了时辰。”说着,往船上相送曹?。

 走到江边,忽然见曹颐被人扶着从舱里出了来。

 曹尚不知女儿清楚了自己身世,但因素曹颐一直都是能不见曹兆佳氏夫妇就不去见的,今就站在对面,曹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先头曾在脑里想好的几句以二叔语气说的祝福词儿也都忘了。

 就见曹颐深了口气,稳了稳心神,提衣角就在甲板上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向曹磕了三个头,然后垂了头,紧咬着下,一言不,又扶着丫鬟的手回到内舱。

 曹呆在了当场,心里翻了几番,震惊、心疼、后悔、愧疚,五味陈杂。这三个头,分明就是出嫁女向父告别之仪,显然女儿知道了自个儿的身世?却不知她什么时候知晓的,这么多年,他亏欠这个女儿的委实太多,可这个女儿却是…

 曹红了眼圈,怔了半晌,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叹了口气,望着坐船载着他可能今生都无法认回的女儿,渐行渐远。  M.IsJXs.Com
上章 重生于康熙末年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