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风云 下章
第一百二十一章 掐准时机
 一九一五年初,处境最为凶险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

 俄军在波兰与西里西亚遭受的惨败,几乎垮了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在一个多月里,俄军就损失了近两百万官兵,即便对于人口超过一亿的俄国来说,也难以承受如此惨重的人员损失。

 三月底,罗马尼亚宣布加入轴心国集团,更加重了俄国的战争负担。

 在罗马尼亚参战之后,俄国需要守卫的战线延长了将近一千公里,而且暴出了乌克兰这处软肋。

 前线战败,外上的失败,在俄国国内引发了新一轮〖革〗命。

 虽然沙皇一再向英法保证,俄国有能力稳住国内局势,并且维持现有的战线,但是谁都知道,俄国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崩溃。

 俄国还有救吗?

 为了拯救俄国,英国首相已经明确向法国提出,除了在西线尽快发动一场决定的战略进攻之外,还得打通前往俄国的海上航线,即攻击奥斯曼帝国,控制扼守着黑海与地中海的达达尼尔海峡。

 可惜的是,法国并不认为有能力攻占达达尼尔海峡,反而认为出兵奥斯曼帝国,必然会分散西线兵力,导致联军在西线难以发动战略进攻。如果联军无法在西线掌握主动权,那么在近东的任何行动都不会收到好的结果。

 与法国僵持不下,英国首相把目光转向了远东的〖〗本。

 战争爆发后,英国就在积极鼓动这个签署了同盟条约的盟国参战,只是〖〗本依据条约中的规定,并没有立即承担起战争责任。主要就是,英国没有立即答应〖〗本提出的一些参战条件。

 到了一九一五年初英国沉不住气了。

 虽然〖〗本远在地球另外一边,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别的不说,如果英国不想在远东开辟新的战线,就得利用〖〗本牵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在远东的陆海兵力,并且借〖〗本打击德意志第二帝国。

 更重要的是〖〗本成为了援助俄国的主要力量。

 在波罗的海与黑海均遭到封锁,又无法打通北冰洋航线的情况下,远东的港口成为俄国获得外来援助的唯一渠道。当时,援俄物资中,百分之九十五都需要经〖〗本送往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港口,然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送往欧洲前线。只有极少数的物资是经中亚与伊朗运入俄国。

 只是,与巨大的战争消耗比起来这些援助形同杯水车薪。

 到三月底,俄国的处境到底有多么凶险呢?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俄军的总兵力依然维持在六百万以上,但是运送到前线的物资仅够俄军消耗十天。更严峻的是,前线俄军严重缺乏弹药步兵只能分到几发子弹,一的备弹量还不足一百发。

 战线对面,德军却没有类似的问题。

 如果俄国得不到外来援助,那么在半年之内,这个曾经充当欧洲大陆调停人的强大帝国就将战败。

 援助俄国的重担落到了英国身上。

 三月的最后一天,英国首相博纳一劳在巴黎与法国总统达成协议,法国将承担西线的主要作战任务,英国将把远征军的数量控制在一百万以内,而多余的兵力将被派往地中海,法国也将提供十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英法将尽快在地中海开辟新的战场。

 在战略上打败奥斯曼帝国,打通达达尼尔海峡是援助俄国的最佳选择,因为在这条航线上,只有这么一处阻拦。更重要的是奥斯曼帝国远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容易被英法联军击败。

 问题是谁也不能保证在数个月内击败奥斯曼帝国。

 英法可以向地中海增兵,德意志第二帝国同样可以向奥斯曼帝国提供支援,确保奥斯曼帝国不会丢掉至关重要的门户。

 如果无法迅速击败奥斯曼帝国,剩下的就只有进入波罗的海的航线了。

 这就要求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打通进入波罗的海的航线,夺取波罗的海的制海权。

 事实上,就算出兵地中海,英国皇家海军也得击败最强劲的对手。

 重担,全部落到了英国皇家海军身上。

 四月初,博纳一劳回到伦敦,立即批准了皇家海军提的造舰规划,把皇家海军在未来三年内建造的战舰数量增加了两倍。

 显然,这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规划非常相似。

 同样的,重点不是那些新增的战舰,而是已经在建造的战舰,比如“虎”号战列巡洋舰与“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问题是,这些战舰不会立即服役,而英国皇家海军面临的问题却很紧迫。

 到四月中旬,英国皇家海军已能确定,公海舰队的三艘战列巡洋舰正在进行改造,不久之后就将成为破舰。由此,英国皇家海军不难判断出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意图,即在掌握了部分制海权之后,开始对英国进行战略封锁,切断英国的海上航线,使英国无法从外界获取战争物资。

 对英国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勒在脖子上的绞索。

 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国收紧这条绞索,英国就将窒息而亡。

 更加严峻的是,在没有绝对制海权的情况下,英国根本无法破解这个难题,或者说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打破战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绝对制海权,让公海舰队的破舰无法离开港口。

 这就要求英国皇家海军打得更积极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杰利科辞职的主要理由,因为杰利科知道,大舰队很难在一场海战中击败公海舰队,反而有可能在海上决战中败给公海舰队,从而彻底失去夺取绝对制海权的机会。

 当时,有这个认识的不仅仅是杰利计,而是绝大部分皇家海军的将领。

 问题是,如果大舰队缩在斯卡帕湾不出来,公海舰队就将〖自〗由进出北海,那些破舰就将毫无阻拦的深入北大西洋。

 显然,打不打不是由皇家海军决定的。

 四月下旬,另外一件事情促使英国皇家海军尽快采取行动。这就是,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之后“柏林、,号再次驶离威廉港,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海,开始了第二次破作战行动。

 这次,指挥“柏林”号的不是冯承乾,而是施特朗上校。

 在冯承乾的推荐下,施特朗成为了“柏林”号的舰长,并且肩负起了第二次破作战行动的使命。

 与上次出港不同,这次“柏林”号是在公海舰队的掩护下进入北海的。

 冯承乾的意图很明确,如果大舰队前来拦截,就与大舰队进行决战,不然就护送“柏林”号离开北海。

 大舰队确实离开了斯卡帕湾,但是没去拦截“柏林”号。

 三天后“柏林”号从法罗群岛东面离开了北海,公海舰队也在三天后回到威廉港,而大舰队则在五月一回到斯卡帕湾。

 五月四,在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公海舰队再次出港。

 这次行动,依然由冯承乾策划。

 虽然没有情报表明大舰队将搜寻追击已经进入北大西洋的“柏林”

 号,但是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获得了“虎”号战列巡洋舰。如果由贝蒂指挥大舰队,冯承乾就有理由相信,他会率领大舰队出来决战。

 不管怎么说,大舰队在实力上依然强于公海舰队。

 关键就是,贝蒂有没有率领大舰队出来决战的决心。

 当然,公海舰队的这次行动与地面战场也有关系。四月底,冯承乾就收到消息,鲁登道夫已经策划好了新一轮进攻,最迟在五月十就会发动。如果一切顺利,鲁登道夫将在五月底取得重大胜利。德军在东线的进攻打得越猛,俄国的处境就越凶险,英国就越发需要在海洋战场上挽回局面。

 此外,西线也不平静。

 虽然法金汉听从了德皇的吩咐,让西线德军处于防御态势,但是在战术上,法金汉打得并不被动。仅在四月份,西线德军就发动了六次规模有限的战术进攻,有效迟滞了英法联军的进攻准备工作。在四月二十四,德军还在凡尔登地区围歼了十多万法军,差点导致法军总司令霞飞下台。

 显然,短期之内,英法联军不大可能在西线发动战略进攻。

 这些因素,都迫使英国必须在海洋战场上采取行动,而最有效的行动就是通过一场决战击败公海舰队。

 冯承乾在这个时候率领公海舰队出港,就是要给英国皇家海军这个机会。

 当然,到底是谁打败谁,还要等到战斗结束之后。

 那么,大舰队会出来决战吗?

 事实上,早在四月底,贝蒂就提出与公海舰队决战,但是遭到博纳一劳与战争大臣基钦纳的坚决反对。两人都认为,与公海舰队决战的时机还没有成,而且英国的重点是在西线战场、以及即将开辟的地中海战场上。当时,基钦纳甚至提出,应该抽调部分主力舰去地中海。

 现在,公海舰队主动找上门来,大舰队还能缩在港口里面吗?!。  M.IsjXs.CoM
上章 帝国风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