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舂秋我为王 下章
第448章 争流
 ps:比预想的时间写的更长,就这样了,打赏的书友以后再感谢。∷,

 孔子静静地看着赵无恤,很久了,那‮是概大‬上次与盗跖在中都墙垣下的辩后,他很久没与人争论如此之久,如此之累。

 他本以为,自己与这位相见恨晚的小君子,会像和老子那样,只有谈笑和长辈对后辈的教诲,没有争端的。

 可惜啊…

 只不过,与少正卯,与盗跖不一样,那是势不两立的理念之争,可对于赵无恤…

 仅仅是立场之争,君子和而不同而已。

 但真是这样的么?

 从宰予的那番话里,孔丘已经窥见了他和赵无恤巨大的分歧,理念上的细微差别,投到为政上,或许就是水火不相容。

 就在他在扔出底牌,想听听赵无恤对自己和弟子们深思虑商定的人选还有何看法时,却见赵无恤拊掌赞叹:“大善!柳下大夫一定能治理好须句。”

 孔丘松了口气,却听无恤突然话音一转,让他不得不再度强行提起精神。

 “只是‮道知不‬,他是直接因功封得此邑,还是仅仅临时守之?”

 孔子一时间噎住了。

 商周秋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地”、“食邑”册封的包括土地,也包括土地上的民众,受封者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理论上是终身世袭。

 柳下季是个君子没错。但他少有功劳,又是出了五服的公族远支。甚至因为庶弟盗跖的原因,被剥夺了职位。无缘无故封赏一个五千户大邑。鲁国那些眼巴巴等着封邑的近支公族不得群情愤慨,统统炸了窝?

 所以只可能是第二种,以大夫之名替国君守之。

 在晋国,兼并渐剧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十年间换了数个主人实属寻常,并渐渐开始化邑为县。县长官称大夫,却是随时可以任命和撤换的官僚,职位比邑宰、司马要高。却已经不是他们的主君,而是上司。

 鲁国的情况类似,在三桓四分公室后,很少再有人再有运气获得世袭的大封邑。比如曾经的郓城大夫,就是临时守之,称之为守大夫要更合适些。

 “只是为君守之。”

 无恤见自己所料不差,松了口气后说道:“一个五千户大邑,光靠大夫可管不下来,须句司马无所作为。之前被一同赶走了,只剩下些卒长、佐吏维持治安。作为大夫可以垂拱而治,但司马却必须能担当重任,不能隔着数百里随意指派。以免须句资敌的事情再度发生。小子对须句防务颇为熟悉,想推荐一位司马人选,可乎?”

 既然柳下季只是临时守之。那须句司马便不是他的家臣,仅仅是没有人生依附的下属。凭借这一点。赵无恤就可以玩很多花样了。他的意思很明显:我能让柳下季进须句做大夫,但兵事得听我的。大家各退一步可好?

 孔子再次重重地看了无恤一眼:“小司寇但说无妨,但这得由君上裁定。”

 这事不全是我说了算,你且讲讲看,但行与不行,还得视人选而定。

 无恤恭敬行礼:“我推荐平盗有功的冉求,子有!”

 …

 “等疫病消除后赵兵撤离,而柳下大夫前往治政事,冉求作为邑司马掌兵事,事情便这么定下来了,中军佐,你觉得如此可行否?”

 赵鞅将方才孔子扔出的矛投了回去:“此乃鲁国内政,问吾子即可,问我作甚?”

 “唯唯…”季孙斯连忙弓着背作鞠,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了赵无恤。

 在季孙斯看来,赵鞅的可怕程度远远超过了虎,他当年在威下就如同见了狸奴的硕鼠,在赵鞅面前更是大气不敢出,还是赵小司寇可以商量些事情。

 至于更加不堪的叔孙州仇,更是一直保持着谄媚的笑,期间几乎不发一言。

 于是,今天完全是赵氏父子与孔丘的争锋。

 事后,叔孙州仇居然还后怕地责备孔子说:“若是惹怒了赵卿,他帅连齐人都打败了的赵兵来伐,吾等如何应付?”

 孔子说:“晋政多门,六卿不能一心一意,赵孟也忙着归国,哪里来得及讨伐鲁国?何况作为君上的卿大夫,吾等若是不为邦国争利,就会遭到欺凌,国将不国!”

 老子和他说过以不争为争,但孔子觉得现在自己是无法做到的。

 他对今天季孙斯和叔孙的表现大失所望,二卿则完全成了泥塑雕像,画诺盖印之人,直到这场会面接近尾声,才代表鲁人答应了双方各退一步的事实。

 “斗屑之人,不足与之谋!”

 …

 对于季孙斯来说,今天的筵席锋能谈成这样他已很足了。

 赵氏答应退出大邑须句,这让他们神经一松,尽管人选不尽人意,是鲁侯较信任的柳下季,但他毕竟是鲁国公族,总比赵无恤盘踞那儿要好。至于加进来的司马冉求,虽然做过赵无恤之臣,但‮是不那‬孔丘的学生么?怎么想都是比较听孔丘的话。

 但孔子却有些闷闷不乐。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这是他对弟子冉求的评价。

 他能确保冉求政务上的才干,但德行…孔丘也无法确定。

 他这位弟子是个性格谨慎诺诺之人,所以孔子鼓励他行事果断一些为好,如今看来并无太大改观,只是将遇事请示的对象,由孔子变成了主君赵无恤。

 想来也是,当年冉求在中都只是个小小的两司马,手下二三十人。可到了无恤麾下后却被信任之。重用之,职务一路蹿升。让冉求不能不尽心效命。

 “子有,勤勉忠君。以五百之众御数千群盗,多次立功,当升为大邑司马!”

 如今赵无恤又将他推荐位须句司马,以这位弟子知恩图报的情看,孔子不能确保他以后究竟会听谁的。

 也罢,子有的本质还是好的,虽然言语讷讷,但行为敦厚,总不至于变成宰予那样的不肖之徒吧。

 所以对于赵无恤的这个举荐。于情于理,孔子‮有没都‬拒绝的理由。

 就在孔丘垂着头思索时,却听到一声浑厚的发问,赵鞅不知何时,绕过了季氏和叔孙,径自站在了他的面前。

 “余听闻,孔子有句话,叫君子矜而不争,为何今争得连衣袖都要捋起来了。儒者的斯文何在?”

 …

 赵鞅无视了季孙斯的谄媚,这样的人他见得多了,他眼睛还在往孔子那边瞟,近几年来。从未见过如此胆大之人,恍若当年平丘之会上争承的郑子产复生!

 他心里有不快,有欣赏。也有刻意的刁难,故有此问。

 孔子停步回应道:“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为国而争。但即使是为国事而争。也是先互相作揖、谦让,结束后又互相敬酒。这才是君子之争。”

 和先前他临危受命,起身接下了赵氏父子的挑战一般,孔子作为筵席的主持者,再度从篚中取酒爵,盥手洗爵,又用酒壶将铜樽添满酒浆,随后才面朝北面,献于赵鞅。

 这边,高大的鲁国老者收起了针锋相对,将脸矜持地掩在宽袍大袖之后,酒水撒了卷须。

 “赫赫师尹,民俱尔瞻,今始知赵卿之威。”

 那边,赵鞅没了先前的刻意傲然,也双手举樽,满饮一樽。

 “孔子今所为,足以为国之砥柱矣。正如《诗》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这两位巨人虽然无法为友,但也没有像历史上那般相互仇视,这算是件好事么?默默旁观的赵无恤也说不清楚。

 …

 颁布了对赵无恤的赏赐,解决了须句的事情,孔子的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至于赵无恤已然渗透的西鲁各邑,虽然大夫会盟大夫不符合礼法,但那是齐国大军境时的不得已之举,说到底还得怪三桓不救让大夫邑宰们绝望。鲁侯对此追加承认,如今已成既成事实,反悔也来不及了。

 既然赵无恤没太明显地派军进驻,驱逐大夫,那鲁侯和三桓还能捏着鼻子装作没看到,一切等强势的赵鞅离开后再说。

 但孔子却不能听之任之。

 于是他临走时,又认真地问了赵无恤一句:“小司寇,虎,真的死了么?”

 夫子啊,你对虎的恨意还真是持久啊,历史上,千百年之后吗,他都得靠沾你的光而留名。

 于是无恤也很认真地回答道:“死了,我的家臣阚止亲眼所见,我当时还阚止让送了他一句话。”

 “什么话?”

 “世人莫学虎,两叛其主,弑其君,以陪臣执国命。“

 赵无恤此言或是效仿当年楚灵王的,楚灵王主盟诸侯时讨伐吴国,在吴国朱方邑抓获了齐国的昔日权臣庆封。爱显摆的灵王大喜,于是将他五花大绑,背上着斧钺游街示众,还他说这句话:“切勿效仿齐国的庆封,他是个叛臣,杀死他的国君,削弱国君的孤儿(齐侯杵臼),还敢僭越与大夫会盟!”

 当时口齿伶俐的庆封却反其道而还之,游街时大声喊出楚灵王的丑事:“二三子不要学楚共王的庶子围(楚灵王),他杀死兄长的孺子麇而篡夺君位,还妄图称霸,和诸侯盟会!”楚灵王大窘,赶快让人把庆封的嘴堵上杀了。

 所以孔丘一时间很是好奇,虎会怎么回答。

 经过今的对抗后,他对赵无恤的态度在悄悄改观,甚至连”修身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这符合孔门志向的豪言壮语,似乎也和当年楚灵王占卜时大言不惭的:”余尚得天下?(我能得到天下么?)“靠拢了。

 ”虎可有回应?”

 赵无恤出了回忆的神色:“据说,虎当时奄奄一息,甚至都不能发音了,但我想他心里想说的应该是…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吧!”(。。)  m.iSjxS.cOM
上章 舂秋我为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