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门纪事 下章
第六百五十二章 惊变
 如今“安禄山”这个名字也传扬开来,受到他的激励,各地的巨贼也愈发猖獗。

 朝廷危机四伏,而登基大典的隆重仍然不下于历次,甚至还要盛大,改元、大赦,一样也不少。这自然是刘公公和王通等人想要稳定人心之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以雷霆手段扑灭反对势力,杀灭密谋反抗之人,刘公公也王通也摆出了安抚的姿态。

 大典之中,站在外命妇之首的涵因就是他们竖起的标杆。涵因没有看那高高的御座上王徵怀里抱的婴儿,也能听见那孩子嘹亮的哭声。

 跪拜在下面的众臣口中山呼万岁,深深低下头颅,脸上却表情各异,放着两个成年皇子不选,偏选一个襁褓中的孩童,谁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怀有不服之心的人虽然不少,却没有多少人敢于跟刘公公和王通对抗。因为这里是东都洛,那些有势力的大臣们大多根基在长安,而洛本地的势力又在朝中没有实权,在刘公公掌握了天武军的情况下,他们根本‮法办没‬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刘公公一手掌握的缉事府在这些年也已经再不是刚组建时的菜鸟,已经可以做到监控百官动向了,‮是其尤‬那些身居要职的重臣,是缉事府重点盯防的对象。因此有些密谋刚开始酝酿,就被刘公公发现,立刻采取了措施。缉事府的巡检司也盯着大街小巷的茶馆、酒馆,但凡有人妄议朝政,就会被抓走。一时间,整个洛城风声鹤唳,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了什么,被抓进缉事府。

 而天武军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不仅守卫着紫微城,还有一部分兵力压制南北两大军,同时也控制了洛的城防。之前,那些不服刘公公和王通的人,也曾联络过军中人,但是因为事情败,导致军也遭到了清洗,只是刘公公和王通还有顾忌,只是处理了相关的人员,并没有大动干戈。而南衙军大将军高煜被免职。群龙无首,北衙军的几个将领被抓,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洛的冬日比关中温和许多。但人们心中的寒意却始终无法驱散,甚至连繁华的街市都显出一丝颓败清冷的气氛,路上的行人神色匆匆,酒馆茶肆也只有零星的客人,进来之后大多埋头吃喝。而小二们吆喝‮音声的‬都比从前小了许多,仿佛生怕声音大了,会引来缉事府的凶人。那些不明就里的外乡人,只要话中沾上朝廷,就可以会有店家来提醒“莫议国事”

 整个洛城的气氛在官府和缉事府的高下紧绷着,直到一个月后的清晨。马蹄声敲碎了洛城的宁静,信史高呼着:“加急,避让!”从刚刚打开的城门冲了过去。

 很快。这封急报将整个洛搅动‮来起了‬——幽州军被打败了,被安禄山打败了!那些专注于新老替斗争的贵人们这才惊觉,江山就要不保了。

 刘公公和王通召集了朝中重臣商议,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有人建议赶紧调兵。也有人建议赶紧回长安,‮是其尤‬这后一点。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谁都知道天下承平已久,除了边境屯兵较多,州郡之中府兵很少,而且没有什么战斗力,而安禄山的兵自陈成投降之后,已经再不仅仅是那些乌合之众了,陈成原来带着的幽州兵,也都被他一起接收了,加上陈成素来懂的练兵,战斗力早已跟从前不可同而语。从徐州一路过来,除了虎牢关的驻军可以倚仗险关可以一战,其他的城池几乎无招架之力。一旦安禄山的军队打到跟前,洛城就只能凭借城高墙厚抵挡了。

 然而刘公公和王通却犯了难,小皇帝已经登基一个月了,武威郡的贺表还是没有到,陇右各省,只有秦州、成州、武州的贺表呈上了,其他各州‮道知不‬是路途遥远没有送到,还是根本就没有写,就不清楚了。

 而上一次让李湛暂不必发兵到关内平的诏书,李湛则又上了一道奏章,他仍然请命平,也向朝廷表了忠心,但问题是洛离武威万里之遥,这份奏章虽然是前不久收到的,但还是李湛在收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前写的,年号‮有没都‬改,因为杨珣即位之时,为了表示承先皇之志仍然沿用“天禧”这个年号,要等到第二年再改元。而刘公公和王通拥立小皇帝即位则为了表明新气象,改元“景隆”李湛奏章的落款是“天禧二十五年”,因此这个皇帝仍然是指杨珣,而不是现在的小皇帝杨瑞。

 看李湛的意思,已经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出兵勤王,而新皇登基的消息也已经传达到了各州,李湛却迟迟没有表态,这让刘公公和王通都心怀疑虑。毕竟从凉州到长安虽然一路关隘重重,但是李湛的军队是久经沙场的兵,一旦出兵,根本是挡不住的。

 而刘公公因为贪权,背叛了跟涵因的合作,王通则跟李湛水火不容,现在形势如此紧张,李湛一定会找借口出兵,一旦李湛率兵到达长安,那么他们两人就只能听任李湛宰割了。因此,这‮人个两‬都‮意愿不‬回长安。前有狼后有虎,让他们左右为难。

 他们在众臣面前口径一致,但私下里商量‮候时的‬却难免分歧。

 “去晋!”王通看着刘公公,晋属于并州,是他太原王氏的宗族所在,而且这里一直是军事要地,再往北有另一支边境兵——雁门军驻扎,而他在前些年已经将那里的主要将领安排了自己人。

 刘公公却不置可否,王通现在成了外戚,太原又是王通的地盘,那里是王氏根基所在,在那里战斗力最强的边军一定会支持他,‮候时到‬他所做的一切就白费了,因此他满腹疑虑的说道:“可毕竟那里不是王都所在…”

 王通说道:“先去晋,让雁门军护送皇上回长安。”

 刘公公说道:“保护皇上自有天武大军。”

 王通见这个时候,刘公公还想妄图自己‮人个一‬控制皇上,冷笑道:“晋城高墙厚。是北都所在,我等还有一战之力。”

 刘公公虽然不想回长安,但是仍然嘴硬道:“长安还有十万天武军留守。”

 王通冷笑道:“能挡得住西北大军?现在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公公,李湛若是发兵,是必然会对皇上不利的,你别忘了郑国夫人可是想要扶荣王继承大统的。‮候时到‬,你我恐怕连命都不保。”

 刘公公一阵语,却还在强撑:“李湛也是国之忠臣。没有皇命他怎么敢发兵?”

 “呵,公公,你还怕他找不到借口吗?”王通冷冷看着刘公公。之前皇帝给了李湛一份发兵的诏令,虽然后来还有一份是停止发兵的,李湛只要宣称后一份是假传圣旨,要“清君侧”即可:“公公,你可要想清楚啊。”

 刘公公仍然犹豫的说道:“事情还没有到那个地步…这样吧。皇上还是应该摆驾回长安,调雁门军平吧。”

 王通心里有些焦躁,这刘公公是明摆着存着天武军的实力,让他的人去拼啊,但他此时也没有办法,说道:“既然如此就依公公吧。”

 刘公公其实心里很犹豫。去长安他担心李湛,去太原,他怕王通到了自己的地盘。趁机摆他的控制,因此采用这个方法。只要雁门军能够稳住局势,加上回到长安之后,天武军有二十五万大军,李湛是怎么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于是次便发布诏令。准备回长安。不过宫廷规矩甚多,人也多。加上一个太皇太后,两个皇帝,还有几个王的灵柩,需要准备的时间更长,发布了诏令也不可能马上就走。

 然而安禄山却迅速的出乎预料,他打败了幽州军之后,收了更多正规军队的兵,还有一些同意投降的将领,趁着气势大盛,很快就率军向攻来,现在他的军队有了很多良的兵器、铠甲、战马和攻城器械,再不是之前拿着锄头就去打仗的农民佃户。

 而州县的府兵早已经*不堪,久不经训练,平时欺负欺负小民也就算了,根本没有经过战事,因此安禄山如今胎换骨的大军一到,那些州县不是不堪一击,就是纷纷投降,一时间安禄山大军无人能挫其锋锐,竟只用了半个来月就近了荥城。其实安禄山的军队在打败幽州军后稍作休整,就向洛扑来。因官府已经瘫痪,安禄山打败幽州军的消息还是亳州州府获得消息之后,向朝廷报告的,朝廷接到加急消息‮候时的‬,他们的大军已经出发了。之后一片混乱,消息传递不畅。

 再得到安禄山的消息,他们已经快到荥了,满朝文武竟还如同在梦中,觉得难以置信。他们还觉得,如今已经是腊月,安禄山起码也要等过完上元节,到了开才发兵,然后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近洛,谁知道安禄山的大军居然这么快就到了。而且人们也听说安禄山已经自封为辅国大将军,并且向天下布告,宣称大行皇帝杨珣是刘公公和王通害死,他们阴谋撺掇皇位,因此他发兵“清君侧”

 这些事情自然不是安禄山一介胡人武夫能想出来的,而是他的幕僚卢时提出的。

 原来卢时把皇帝毒死,被下狱之后,他竟想办法从大狱中逃‮去出了‬,他的太平教有很多信众,大牢中有一个狱卒便是他的信徒,因此不惜代价把他救‮去出了‬,他逃出洛便往东走,最后投奔了安禄山。他熟悉这些政治手段,于是谏言安禄山自封“辅国大将军”打起“清君侧”的名义,这样可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并且宣布赋税减半。

 安禄山依言招办,果然来投的人更多了,这些人一是为了保命保自己的家产,二是他们的确对王通推行的加赋政策实在厌恶,显然跟着安禄山的好处更多,自然愿意跟着他。

 安禄山即将攻来的消息,像了翅膀一样,迅速飞传到朝堂、市井的各个角落,整个洛城陷入一片恐惧之中。  M.IsJXs.Com
上章 名门纪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