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衣冠南渡
大晋帝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从帝都洛
到中原各地郡县,主要精力都在清算世家地方。太子培育起来的新兴学子和关中一些新兴势力各个全力以赴。因为这是他们难得的进入国家权力中心的机会,只有把那些倒霉蛋珠连的越多,他们的机会就越多。
这可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在兖州、徐州、青州、司州、豫州等地,一个个世家大族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地方,一个个被牵扯到叛
中的世家官员被罢官去职,赶出朝廷。
在朝廷大军的压力下,没有哪一个世家敢反抗!因为反抗就意味着身死族灭,朝廷已经消灭了十几个世家大族,其血腥手段让世家们不寒而栗,兴不起任何反抗的念头。
仅仅是兖州一地,祖约就攻破了一百多个坞堡,解放庶民、佃户数十万人。在这场清算世家的
中,一部分不甘失败的世家准备抛弃北方的家业躲到南方去。而南方的琅琊王、王敦他们为了增强江东的实力,他们趁机派出人员去游说北方大族南渡。
当然是不也所有世家愿意玉石俱焚,一些有眼光的世家在认清的现实之后,决定接受太子的条件,让家族进行转型。他们这些人主动
出大部分家产和全部佃户以及部曲后,跑到洛
当起了愚公。
而司马遹为了保持帝国政权、经济的基本稳定,司马遹又让太傅出面力保了少数‘开明’世家。只是将他们的家产、佃户没收入库。同时司马遹为了安慰人心动
的世家,又将那些识时务的世家子弟送到关中长安大学进行深造。
太子这一举动才让那些刚刚投靠过来的世家安心下来,这段时间世家大族看到那些出身新城大学、长安大学的学子们纷纷得到朝廷重用,要说不羡慕那是不可能。由于太子对世家子弟有偏见,除了极个别的人会得太子青眼外,其他人若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再回炉重练。
为弥补朝廷在战争中的损失,司马遹让户部对一些重犯的抄家中全程介入,使得国库增加了大笔银子。对中原世家的抄家竟然让朝廷收缴了近百亿钱。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朝廷这次在战争中的损失。
战后大清洗算是让司马遹的统治彻底在中原扎下
来,战争不但破坏了中原的经济,也使得世家在这儿的影响力急剧下降。光是重新丈量的土地就多了数百万顷。大批佃户、奴隶被解放为自由民。成为拥有自己土地的自耕民。
这次的大清洗为整顿吏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一直以来司马遹都不满朝廷机构效率低下,上次改革并不彻底,这次一个完整的帝国机构变动方案在朝会通过。
是其尤把原来少府中管理皇家私人税收的相关职能部门并入户部。减少了税收机构的双重设置。还集中了财力。还有一些局部的机构变动。
内阁次辅张宾这一段时间特别精神。整天乐呵呵的。由他主导的帝国机构变动方案的通过,加上皇宫宦官的缩编,上本基实现了帝国官员人数减少三成的目标。原来认为很难的事情几个月就解决了。让这位太子心腹很有成就感。
在朝廷处理大战之后的事宜时,南方的琅琊王也没有闲置下来,他把王敦、王导、陆机、陆云等人找来,商议大战之后对江东的影响力。重点是商议如何引
更多的北方世家南下!
秦以前南方的楚、吴、越都曾是大国,那个时期的南方并不比中原差。秦汉把都城定在长安和洛
,一些大家族为了做官方便,纷纷把家北迁,造成了南方的实力大损,也越来越落后。
王敦看着众人很强势地说道:“这是我们的一次机会,如今北方世家正遭受太子残酷的镇
,若是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绝对能动员大批豪族到我们江东来发展。是其尤大清洗中被罢了官的豪族,他们与其忍受别人的欺凌,还不如来我们江东。”
“大家别忘了,我们跟太子司马遹之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两方根本没有任何讲和的可能。现在太子的注意力被北方的匈奴、鲜卑等胡族牵制着,还没有精力和实力南下,但是一旦太子腾出手来,到那时百万大军南下,我们拿什么抵抗!”
“因此引
北方世家南下,不但是为了挖太子的墙角,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本身的实力。等南方的开发有了进展,我们就有实力跟太子对抗。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整个帝国的南方雨水充沛,然而由于缺乏劳力,导致土地却开发不足。若是能借助北方世家南下的机会,让南方土地得到开发,将来就是我们的粮仓。”
王敦的话
起了在场众人的豪气,随后王敦代表王家表示,他们王家愿意带头去北方,并动员与王家关系密切的北方家族南下。
琅琊王最后表示,江东不会把那些北方大家族动员来了南方后就丢下他们不管了。琅琊王府将会把这当作一项大的发展战略,不仅划出土地让他们复垦或开垦,还负责道路、灌溉总渠等基础设施。这些土地谁开垦,谁拥有。开始两年免田亩税,以吸引更多的家族南下!
王导也觉得这个办法好,能够见实效。要是大家族在南方开垦或复垦出大量的土地后没有人耕种,甚至还可以组织北方
民南迁。王导还表示,他将亲自去动员陈郡的世家南迁。
陆机、周恢等人也表示,将各自去动员。
最近几
来,陈郡谢家家主谢衡在家一直闷闷不乐。本来以为这次太子会遭遇灭顶之灾,却想不到太子司马遹竟然这么厉害。居然能亲率精锐打败了东海王的大军。随后展开暴风骤雨般的清洗,一时间真有点感概万千。
听到王导登门,谢衡亲自到门口
接。
见过礼后,王导跟谢衡讲了琅琊王开发江东的计划。称赞了谢家祖先的丰功伟绩,然后又仔细讲了太子对世家的敌视,并将琅琊王希望谢家率领谢家子弟南下的殷切希望告之对方。
“琅琊王求贤若渴,希望谢家能到南方建立不世之功,并将家族发扬光大。谢家主你应该知道,在太子麾下,像我们这样的世家大族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谢衡听了王导的话后大为意动。这些天来太子在中原的所作所为已经让他这样出身世家的人深深失望。是不要畏惧于太子狠辣的手段,他早就举旗造反了。
最后谢衡表示,愿意举家到江东追随琅琊王。同时他还承诺将动员与谢家关系密切的豪族一起去。但他也有个要求,他想让大儿子谢琨先去江东避难。好让他免除后顾之忧。
王导满口答应。表示愿意说让琅琊王为谢琨在江东安排个职位。但如今江东各地官职已是僧多粥少。谢琨到了江东不可能一下子就任实职,所以只能安排一个六百石的虚职。
谢琨对此倒是不讲究。他的目的是让为了让谢家尽快融入到江东,只要有官职就好。倒不在意是大是小,是虚是实。
经过琅琊王的一番动员后,北方总共有三百多家豪族世家愿意举家前往江东,其中包括陈家、袁家和尹家这样的帝国超级豪族。
琅琊王为了
接世家南下,专门在九江设一个办事机构,由王敦担任总负责人,陆氏兄弟其副手。琅琊王深知此次南渡计划的重要
,因此在临行前琅琊王专门接见了王敦和陆氏兄弟,特别提醒他们要照顾好南渡的世家大族。
几
之后,在帝国由北向南的官道上,大队人马衣着光鲜,举家迁往南方。车队前后有几十里长,一眼望不到头。
此次世家南迁被后世史学家称为衣冠南渡。
其中一部分世家落户鄱
湖赣水一线,另一部分则去了长沙湘水一线。而谢家带领的人员来到了长江与浙水之间的平原地带。
后世诗云: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谢’就是指此时衣冠南渡的谢家。
在华夏原本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汉人大规模南渡事宜,分别发生在永嘉之
、安史之
、靖康之
。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
,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
,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
,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称东晋,这是华夏统治中心迁至江南的开始。
然而这一次,由于司马遹在中原各地掀起的血雨腥风,导致中原世家在强权的压力的下,纷纷接受王导等人的拉拢,带着族人纷纷渡江南下。
得知消息后,相较于李特等人的怒火冲天,甚至他们叫嚣着要打过长江去,看这帮混蛋能逃到哪去!司马遹除了一开始有些震惊外,反而很快平静下来。因为道知他这帮世家南下对江南地区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浙江影响包括:一、世家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二、江淮地区(今江苏浙江地区)文化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形成了后世瞩目江南文化。此后江南开始发展成傲视全国经济优势。
除了西晋末年发生的衣冠南渡外,还有一次是宋代的“靖康之
”金兵灭亡北宋帝国,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再有一次大规模的中原文明的南迁虽然不是游牧民族引起的,但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发生在唐代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
”
三次衣冠南渡,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向南转移,文化的中心亦随之南移,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而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
了,江南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
后来到了明朝,更是出现了“湖广
天下足”的谚语,是说明朝时湖广省(今天的湖南湖北)丰收的话 全国的粮食就有保障了。可见若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话,会对全国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
正是明白这样的南渡将会大大促进南方的经济发展,所以司马遹才会显得镇定自若,而且在朝廷派出大军横扫各处叛逆的关键时刻,各地世家就算是想要跑到南方去,也只能带一部分随身物件,大多数象征财富的佃户、土地等只能留给朝廷。
“殿下,难道我们就这么放过他们?殿下只要给臣一千人,臣保证一个不拉的将他们统统缉拿归案!”祖约、李特等人对太子轻易放走那群南逃的世家子弟感到不可理解。
“呵呵,大家莫急,这些人逃了就逃了,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对孤来说无所谓,本宫最看重的是那些佃户、庶民以及世家的土地。只要有了这些东西,就算是所有的世家子弟全跑光了,孤也不担心!”
虽然司马遹表面上说得轻松,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这次世家南渡可以说是北方士族精英的一次集体行动,这里面可是有不少人才的。其中出自陈郡谢氏的谢衡一家就是其中翘楚。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