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经原文及翻译 下章
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⑴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⑵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⑶有:即,平坦状。

 ⑷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⑸止:语气词,无义。

 ⑹怀:怀念。一说来。

 ⑺屦(jù 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⑻緌(ruí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⑼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⑽从:相从。

 ⑾蓺(yì 异):即“艺”种植。

 ⑿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⒀取:通“娶”

 ⒁告:一说告于祖庙。

 ⒂鞫(jú 菊):穷,放任无束。

 ⒃析薪:砍柴。

 ⒄匪:通“非”克:能、成功。

 ⒅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译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鲁国大道宽又平,文姜由此去嫁人。既然她已嫁别人,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鲁国大道平又广,文姜由此去嫁郎。既然她已嫁玉郎,为啥又跟她上

 想种大麻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想要娶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既已禀告过父母,为啥任她肆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想要娶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既已明媒正娶来,为啥让她娘家跑?

 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制夫人而去之。”古今学者大多无异议。(仅个别现代学者认为是写“意中人他嫁”)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酒宴请桓公,将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国,在车子里扼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便作了这首讽刺诗。诗的一二两章讥刺齐襄公荒,三四两章责备鲁桓公懦弱无能,对子不严加管束。

 作诗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要避免过于直白显,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表现。此诗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暗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文姜,第二章用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齐襄公伦的无行为。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让别人抓到任何把柄。第三、四两章则用“兴”的手法来表现。照朱熹的说法,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三章以种麻必先整治田垄、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引起娶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当然,这意思‮是不也‬在字面上明白点出的,而是意在言外,一索可得。前人评此诗,谓其“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陈震《读诗识小录》)“四章四诘问,婉切得情”(牛运震《诗志》)“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陈继揆《读诗臆补》),确乎如此。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词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近。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诵,寓意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M.IsJXs.Com
上章 诗经原文及翻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