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经原文及翻译 下章
十月之交
  十月之,朔月辛卯。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禹维师氏。醘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氵于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注释
 (1)会,指晦朔之间。

 (2)朔月:月朔,初一。

 (3)行(háng):轨道,规律,法则。

 (4)四国:泛指天下。

 (5)则:犹。

 (6)于:读作“吁”感叹词。于何:多么。臧:善。

 (7)烨(yè)烨:雷电闪耀。震:雷。

 (8)宁、令:皆指安宁。

 (9)川:江河。

 (10)冢:山顶。崒:通“碎”崩坏。

 (11)胡憯(cǎn):怎么。莫惩:不制止。

 (12)皇父:周幽王时的卿士。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

 (13)番:姓。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

 (14)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

 (15)仲允:人名。膳夫:掌管周王饮食的官。

 (16)棸(z)子:姓棸的人。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

 (17)蹶(guì):姓。趣马:养马的官。

 (18)楀(jǔ):姓。师氏: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

 (19):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煽(shàn):炽热。

 (20)抑:通“噫”感叹词。

 (21)不时:不按时,不合时,此处“时”主要指农时。

 (22)我作:作我,役使我。

 (23)彻:拆毁。

 (24)卒:尽,都。污:积水。莱:荒芜。

 (25)戕(qiāng):残害。

 (26)向:王先谦认为是今河南济源县南向城。

 (27)三有事:三有司,即三卿。

 (28)亶(dǎn):信,确实。侯:助词,维。

 (29)慭(yìn):愿意,肯。

 (30)徂:到,去。“以居徂向”即“徂向以居”

 (31)黾(mǐn)勉:努力。

 (32)嚣(áo)嚣:众多的样子。

 (33)孽:灾害。

 (34)噂(zǔn):聚汇。沓:语多貌。噂沓,聚在一起说话。背憎:背后互相憎恨。

 (35)职:主要。

 (36)里:“悝”之假借,忧愁。

 (37)痗(mèi):病。

 (38)彻:毁灭。

 译文
 九月底来十月初,十月初一辛卯。天上食忽发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无颜色,太阳惨淡光芒失。如今天下众黎民,非常哀痛难抑制。

 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不修善政止灾凶。

 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惑王势正炽。

 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

 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

 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谗。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

 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欣,独我忧深心不安。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鉴赏
 《十月之》是周幽王时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序》认为此诗作于幽王时,郑玄认为作于厉王时。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对郑玄之说多有驳辨。据天文学家考订,此诗中记载的食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周幽王六年夏历十月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食记录。则此诗应作于公元前776年(幽王六年)。

 诗共八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将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食。“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喻君。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今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中三章):回顾与揭当今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中开列了皇父诸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没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二章)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恶两类臣子中,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全诗从天昏地暗和山川翻覆这可怕的灾异,说到朝廷的坏人专权和国家的岌岌可危,然后说到面对此等情况个人在去从上的选择,叫人感到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情怀,开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精神之先河。这是一首内容充实又情感进发的政治抒情诗。它同《诗经》中的其他政治抒情诗都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不可否认的影响,但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是现实主义的。由于诗人对朝廷的情况了如指掌,由于诗人难以抑制的悲愤,又由于诗人写之于食这个在当时人看来十分重大的灾异之后,所以诗中有不少实录,直书了一些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一首史诗,在这方面它对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诗的语言‮上本基‬是直言抒写,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辞夺理、蛮横霸道。  M.IsjXs.CoM
上章 诗经原文及翻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