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自成 下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刘宗周侥幸没有刑部议罪,回到家中。朝中的同僚。门生和故旧有不少怕事的,不敢前来探看;有的只派家人拿拜帖来问问情况,表示关怀。但是亲自来看他的人还是很多。这些人,一部分是于义愤,对刘宗周怀着无限的景仰和同情,由义愤产生胆量;一部分是平关系较密,打算来劝劝刘宗周,不要再触动上怒,设法使这件事化凶为吉。刘宗周深知皇上多疑,耳目密伺甚严,对所有来看他的人一概不见,所有的拜帖一概退回,表示自己是戴罪之身,闭门省愆。

 从朝中回来后,他就‮人个一‬在书房中沉思。家人把简单的午饭替他端到书房,但他吃得很少,几乎是原物端走。刘宗周平照例要午睡片刻,所以在书斋中替他放了一张小。今天,他躺下去不能成寐,不久就起来,时而兀坐案前,时而迈着瞒珊的脚步踱来踱去,不许家人打扰。起初,家人都以为他是在考虑如何写本,不敢打扰他;到了后半晌,见他尚未动笔,全家人都感到焦急和害怕起来。他的儿子刘沟字伯绳,年约四十上下,在当时儒林中也稍有名气,随待在京。黄昏前,他奉母命来到书房,毕恭毕敬地垂手立在老人面前,说道:

 “大人,我母亲叫儿子前来看看,奉旨回话之事不宜耽搁;最好在今将本缮就,递进宫去,以释上怒。”

 宗周叹口气说:“我今下朝回来,原是要闭户省愆,赶快写本回话,然默念时事,心情如焚,坐立不安。你回后宅去对母亲说:如何回话,我已想定,今晚写本,明天明递进宫去,也不算迟。”

 刘沟不敢催促父亲,又说:“母亲因皇上震怒,责大人好生回话,心中十分忧惧。她本要亲自来书斋看看父亲,儿子因她老人家感冒才好,今风雨加,院中积水甚深,把她老人家劝住。她对儿子说,自古没有不是的君父,望大人在本上引罪自责,千万不必辩理。国事败坏如此,非大人只手可以回天;目前但求上本之后,天威稍霁,以后尚可徐徐迸谏。”

 宗周痛苦地看了儿子一眼,说:“读书人如何在朝中立身事君,我全明白,不用你母亲心。”

 刘沟低下头连答应两个“是”字,却不退出。他心中有话,不知是否应该禀告父亲。老人看出他似乎言又止,问道:

 “你还有什么话想说?”

 刘沟趋前半步,低声说:“大人,从后半晌开始,在我们公馆附近,以及东西街口的茶楼酒肆之中,常有些行迹可疑的人。”

 老人的心中一惊,随即又坦然下去,慢慢问道:“你如何知道?”

 “儿子出去送客,家人上街买东西,都曾看见。左右邻居也悄悄相告,嘱咐多加小心。儿子已命家人将大门紧闭,以后再有朝中哪位老爷来公馆拜候,或差人送拜帖前来,一概不开大门。”

 刘宗周点点头,感慨地说:“想必是东厂和锦衣卫的人了。”

 “定然是的。”

 “皇上如此猜疑大臣,如此倚信厂、卫,天下事更有何望!”停了‮儿会一‬,老人又对儿子说:“圣怒如此,我今不为自身担忧,而为黄、叶二位性命担忧。晚饭后,你亲自去镇抚司衙门一趟,打听他们受刑以后的情况如何。”

 “大人,既然圣上多疑,最恨臣下有,儿子前往镇抚司好么?”

 “满朝都知我无。此心光明,可对天。你只去看一看石斋先生死活,何用害怕!”

 刘沟见父亲意思坚决,不敢做声,恭敬退出。关于上本回话的事,他只好请母亲亲来婉劝。

 到了晚上,刘宗周开始起草奏疏。窗子关得很严。风从纸中打阵儿吹进,吹得灯亮儿摇摇晃晃。他的眼睛本来早就花了,因灯亮儿不断摇晃,写字越发困难。倘若是别的大臣,一定会请一位善做文章的幕僚或门客起个稿子,自己只须推敲推敲,修改一下,付书吏缮清。但刘宗周自来不肯这样。他每次上本,总是怀着无限诚敬,自己动笔,而且先净手,焚香,然后正襟危坐,一笔不苟地起稿。何况这封疏关系重大,他更不肯别人去办。

 他刚刚艰难地写出两段,他的夫人冒着雨,由丫环梅香搀扶着,来到书房。他停住笔,抬起头望了望,问道:

 “这么大的雨,满院都是水,你感冒才好,来做什么?”

 老夫人颤巍巍地走到书桌旁边坐下,轻轻地叹口气,说:“唉,我不放心呀!今幸亏众官相救,皇上圣恩宽大,没有立刻治罪,叫你下来回话。你打算如何回话?”

 “你放心。我宁可削职为民,断不会阿谀求容,有负生平所学,为天下后世所笑。”

 老夫人忧愁地说:“唉,天呀,我就知道你会要固执到底!这样岂不惹皇上更加震怒?”

 他故意安慰她说:“皇上是英明之主,一时受了蒙蔽,此疏一上,必能恍然醒悟。”

 “虽说皇上圣明,也要防天威莫测。万一他不醒悟怎么好?”

 “忠臣事君,只问所言者是否有利于国,不问是否有利于身。当国势危急之,不问自身荣辱,直言极谏,以匡朝廷之失,正是吾辈读书人立朝事君之道。朝廷设都御史这个官职,要它专纠百司①,辨明冤枉,提督各道②,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官。我身为都宪,倘遇事唯唯诺诺,畏首畏尾,不能谏皇上明正赏罚,不能救直臣无辜受谴,不能使皇上罢聚敛之议,行宽仁之政,收既失之人心,不惟上负国恩,下负百姓,亦深负平生所学。”

 ①百司--指所有衙门,也指百官。

 ②各道--指全国十三道御史和按察使。

 “你说的道理很对,可是,我怕…。唉,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啦,还能够再经起一次挫折?如蒙重谴,如何得了啊!”“正因为此生余无多,不能不忠言谏君。”

 “我怕你早晨上本,不到晚上就会像石斋先生一样。今下半天,东厂和锦衣卫打事件的人们就在附近不断窥探;听仆人们说,直到此刻,夜静人稀,风雨不住,还时有行迹可疑的人在门前行动。圣心猜疑如此,全无优容大臣之意,我劝你还是少进直谏吧。留得性命在,后还有报主之。”

 “胡说!纵死于廷杖之下,我也要向皇上痛陈时弊。你与我夫数十年,且平读书明理,何以今如此不明事理?去吧,不要再说了!”

 老夫人见他动了怒,望着他沉默一阵,用袖子揩揩眼泪,站‮来起了‬。她还是想劝劝丈夫,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摇摇头,深深地叹息一声,然后扶着丫环的肩膀,颤巍巍地离开书房,心中想到:一场大祸看来是逃不了!

 刘宗周拨大灯亮,继续起稿。他深知大明江山有累卵之危,而他宁死也不愿坐视局势非而缄口不言。他想着近些年皇上重用太监做耳目;把心腹太监派去监军,当做国家干城;又以严刑峻法的刑名之学作为治国大道,不但不能使政治清明,反而使政令陷于烦琐。这样,就只能使国事一天比一天坏,坏到今没法收拾的局面。…‮这到想‬些,他愤慨而痛心,如同骨鲠在喉,非吐不快,于是直率地写道:

 耳目参于近侍,腹心寄于干城;治术杂刑名,政体

 归丛脞。天下事坏而不可收拾!

 窗外的雨声越发大了。雷声震耳,房屋和大地都被震动。闪电时时照得窗纸猛然一亮。灯光摇摆不停。刘宗周放下笔,慢慢地站起来,在布置得简单而古雅的书房中走来走去。许许多多的重大问题都涌现心头,使他十分激动,在心中叹道:“如此下去,国家决无中兴之望!”他越想越决意把朝廷的重大弊政都写出来,纵然皇上能采纳十分之一也是好的。他一边迈着蹒跚的步子踱着,一边想着这封疏递上以后会不会被皇上采纳,不知不觉在一个书架前站住,仿佛看见自己被拖到午门外,打得血狼藉,死于廷杖之下,尸首抬回家来,他的老伴伏尸痛哭,抱怨他不听劝阻,致有此祸…

 过了一阵,他把拈着白须的右手一挥,眼前的幻影登时消失。他又踱了几步,便回到桌边坐下,拿起笔来,心中一阵刺痛。一种可能亡国破家的隐痛,过去也出现过,而此时更为强烈。他不由得口而出地小声说:

 “写!‮定一我‬要照实地写!”

 他正在写着崇祯皇帝的种种错误行事,朝廷的种种弊政,突然一个特别响的霹雳在窗外爆炸,震得灯亮儿猛地一跳,几乎熄灭。狂风夹着倾盆大雨猛洒在屋瓦上、葡萄架上、庭院中的砖地上,发出海似‮音声的‬。刘宗周望望窗子,想着今夜北京城内不知会有多少人家墙倒屋塌,不觉叹口气说:

 “不是久旱,便是暴雨成灾!”

 他想起来前年秋天从浙江奉召来京时在长江以北所见的城乡惨象。淮河以南,几百里大水成灾,白滔天,一望无际,许多村庄仅仅出树梢和屋脊。人山东境,大旱百以上,禾苗尽枯,而飞蝗由微山湖荒滩上向东南飞翔,所过之处遮天蔽,寸草不留。沿运河两岸,民成群,男女倒毙路旁的到处可见。离运河十里之外,盗匪多如牛。尽管灾荒如此严重,但官府征派,有加无已。加上兵勇扰,甚于土匪。老百姓逃生无门,很多人只得投“贼”到京之后,在召对时向皇上扼要奏陈,当时皇上也为之动容,深致慨叹。随后不久,畿辅和山东又经受了清兵烧杀掳掠的浩劫。他想,倘若朝政不认真改弦易辙,这风雨飘摇的江山还能够撑持多久?

 他迅速走回桌旁坐下,加了两灯草,提起笔来。可是他的眼睛昏花得实在厉害,低头看纸像隔着一层雾。勉强写了几个字,感到很吃力,心中说:“唉,真是老了!上了这一本,即令不蒙重谴,再向皇上痛切进言‮候时的‬就没有啦!”忽然鼻子一酸,热泪盈眶,面前的什物全模糊了。

 刘宗周正苦于写字艰难,书房门响了一下,刘沟进来,回身将雨伞放在门外,将门掩好。晚饭后,他到一位都察院的官员家里,约这位平同镇抚司有人的官员陪他一道,去镇抚司狱中探听黄道周和叶廷秀二人情形,刚刚回来。老人一见他进来,没等他开口就急着问:

 “石斋先生的情形如何?”

 “还好。儿子亲自到了北司①探听,听说因为得到锦衣卫使吴大人的关照,狱中上下对他和叶先生都另眼相看,不会给他们苦吃。”

 “我担心石斋受这样重杖,人狱后纵然不再吃苦,也不会活几天了。可惜,他的绝学②还没有一个传人!”

 “请大人放心。厚载门③外有一位医生姓吕名邦相,善治伤,在京城颇有名气。这位吕先生已经八十多岁,早已不再行医。今听街坊邻居谈论石斋先生为谏征练饷事受了廷杖,性命难保,就雇了一乘小轿到了北司,由孙子搀扶着进到狱中,替石斋先生医治。他在石斋先生的伤处割去许多烂,敷了药,用白布裹‮来起了‬,又开了一剂汤药。据北司的人们说,只要七天内不化脓溃烂就不要紧了。”

 ①北司--锦衣卫所属管监狱的衙门有北镇抚司和南镇抚司。通常所说的镇抚司狱即属于北镇抚司。

 ②绝学--黄道周在哲学思想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当时以于《易经》著称,被认为有独到的研究。

 ③厚载门--元代皇城的北门叫做厚载门,明代改称北安门(清代改称地安门),但当时人们习惯上仍称为厚载门。

 “谦斋的伤势不要紧吧?”

 “叶先生的伤也不轻,不过有吕先生医治,决无性命危险。请大人放心。”

 刘宗周啊了一声,略微有点放心。叶廷秀是他的得意门生,在学问上造诣很深,自从天启中成了进士,十几年来在朝做官,立身行事不辜负他的教导。尤其叶与黄确实素无来往,今天在皇上盛怒之下敢于身而出,救护道周,这件事使刘宗周极其满意。想了一下,他对儿子说:

 “谦斋做了多年京官,家中人口多,一向困难,如今下狱,定然缺钱使用。你明天给他家里送三十两银子,见他的老母和夫人安慰几句。”

 刘沟恭敬地答应一声,随即问道:“大人要不要吃点东西?”

 “不用。快去净净手来,我口授,你替我写。我毕竟老了,在灯下越发眼花得不能写字!”

 刘沟还没有走,丫环梅香打着明角灯,把书房的门推开了。后边是老夫人,由一个打伞的丫环搀扶着,而她自己端着一小碗莲子汤,愁眉深锁地走了进来。刘沟赶快上去,用双手接住小碗,说道:

 “下着雨,你老人家吩咐丫环们端来就行了,何必亲自送来?”

 老夫人向丫环挥一下手,说:“你们把灯笼放下走吧。”望着丫环们走后,她回头来噙着眼泪对儿子说:“趁着雨已经下小了,我来看看你父亲,今晚再服侍他一次。我服侍他几十年,万一这封疏惹皇上震怒,我再想服侍他也不能了。”

 刘沟望望母亲,又望望父亲,双手捧着莲子汤碗放到父亲面前,转回头来安慰母亲说:

 “你老人家不必担心。皇上圣明,明天看见儿父的疏,圣怒自然就息了。”

 “唉,妄想!伴君如伴虎,何况你父亲耿介成,如今他不但不认罪,还要痛陈朝廷的弊政!”

 刘宗周不愿让夫人多说话,对儿子说:“沟,你把母亲送回后宅休息,净过手快来写字!”

 老夫人很想坐在书房中陪着老头子熬个通宵,但是‮道知她‬老头子决不答应,而且她也不愿在这大难临头‮候时的‬徒然惹老头子生气。几十年来,她在儒家礼教的严格要求下过生活,是一位标准的贤良母,如今既然丈夫不听她的劝告,又不愿她留在身边,她只好离开书房。当儿子搀着她慢慢地走出书房时,她‮住不忍‬回头望望丈夫,低声说:“莲子汤快凉啦,你快吃吧。”她的心中一酸,两行热泪簌簌地滚落下来,轻声地自言自语说:“遇着这样朝廷,有什么办法啊!”回到后宅上房,她在椅子上颓然坐下,对儿子哽咽说:

 “你父亲的本明递进宫去,定会有大祸临头。你今夜能劝就劝劝他不要多说朝廷不是,如不能劝,就连夜做点准备。”

 刘沟的脸色灰白,勉强安慰母亲说:“请母亲不要过于担忧…”

 刘-净了手,回到书房。宗周在书架前来回踱着,用眼色指示他在桌边坐下。他不敢坐在父亲常坐的椅子上,用双手将父亲所著的《明传信录》一书从桌子右端捧起来放到别处,然后搬一个凳子放在桌子右首,恭恭敬敬地坐了下去。把父亲已经写出的部分奏稿看了一遍,他不由得出了一身热汗,站起来胆怯地说:

 “大人,你老人家这样对陛下回话,岂不是火上浇油,更陛下之怒?”

 刘宗周在圈椅上坐下去,拈着花白长须问:“屈原的《卜居》你可背得出来?”

 “还能够背得出来。”

 “屈子问卜人道:‘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假若是问你,你将何以回答?”

 刘沟垂手恭立,不敢回答,大珠汗不住从鬓边滚出。

 老人说:“像黄石斋这样的人,敢在皇上面前犯颜直谏,正是屈子在《卜居》中所说的骐骥。你要你父亲‘宁与骐骥亢轭①乎?将随驾马之迹乎?’”

 ①亢轭--“亢”同“抗”抗轭是并驾齐驱的意思。

 刘沟吐吐地说:“皇上的脾气,大人是知道的。恐怕此疏一上,大人将有不测之祸。”

 老人说:“我也‮这到想‬一点。可是贼之祸,方兴未艾;东虏窥伺,犹如北宋之末。我只想向皇上痛陈求治之道,改弦易辙,似乎尚可收桑榆之效。都察院职司风宪,我又身居堂官①,一言一行都应为百官表率。古人说:‘疾风知劲草。’又云:‘岁寒知松柏之后凋!’遇到今这样大关节处,正要见大臣风骨,岂可苟且求容!”

 ①堂官--主管长官,掌印堂。

 “大人的意见自然很是。不过,皇上一向不喜欢逆耳之言…”

 “住口!今国势如此危急,我不能为朝廷正是非,振纪纲,使皇上行尧舜之政,已经是罪该万死,岂可再畏首畏尾,当言不言?我平生讲学,惟在‘诚’、‘敬’二字。言不由衷,欺骗皇上,即是不诚不敬。事到今…(他本想说已有亡国之象,但没有说出口)如果我只想着明哲保身,我这一生所学,岂非尽伪?死后将何以见东林诸先烈于地下?你的话,真是胡说!”

 “儿子不敢劝大人明哲保身,只是…”

 老人严厉地看儿子一眼,使他不敢把话说完,然后叹了口气,很伤心地说:“我教你半生,竟不能使你成为君子之儒!读圣贤书,所学何事?遇到大关节处,竟然患得患失,亏你还是我的儿子!”

 刘-垂手而立,低着头,不敢看父亲,不敢做声;汗珠直冒,也不敢用手擦。过了一阵,见父亲不再继续斥责,虽然心中实认为父亲过于固执和迂阔,但也只得喃喃地说:

 “请大人不要生气。儿子见道不深,一时错了。”

 “你不是见道不深,而是根本没有见道。以后好生在践履笃实处下功夫,不要光记得书上的道理。坐下去,听我口授,写!”

 等儿子坐下以后,刘宗周没有马上口授疏稿,忽然伤心地摇摇头,用沉痛的浙东口音朗诵出屈原的四句诗①:

 ①四句诗--这是《离》中的诗句。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惟灵修①之故也。

 ①修--指君王。

 停了片刻,他把已经想好的一些意见对儿子慢慢地口授出来,而一经出口,便成了简练有力的文章。虽然他提不出一个裕饷强兵的建议,但是他的每一句话都指出了当时朝廷所推行的有害于民、无救于国的政令和积弊,许多话直率地批评到皇帝身上。过了一阵,他停下来望着儿子问:

 “都写了么?”

 “都写了。”刘-实在害怕,随即站起来看看父亲的激动神色,大胆地问:“大人,像这样责备朝廷的话敢写在疏上么?”

 “只要有利于国,‮么什为‬不敢说?咳,你又怕了!”

 “皇上刚愎好胜,讳言时弊,大人深知。像这般痛陈时弊的话,虽出自一片耿耿忠心,也恐不能见谅于上,徒招不测之祸。请大人…”

 “杨椒山①劾严嵩,杨大洪②劾魏阉,只问是非,不问祸福;杀身成仁,为天地留正气。何况今并无严嵩、魏忠贤,而今上又是大有为之君,我身为大臣,岂可缄默不言?坐下去,接着写吧。”

 ①杨椒山--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嘉靖时弹劾相严嵩十大罪,受廷杖,下狱,被杀。

 ②杨大洪--杨涟字文儒,号大洪,天启时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惨死狱中。

 他每口授一段便停下,叫儿子念一遍让他听听,然后接着口授。幸亏他的老眼昏花,看不见儿子的手在微微打战。全疏口授毕,他叫儿子从头到尾慢慢地读一遍,修改了一些用字和句子,又口述了贴黄内容,然后叫儿子拿出书房请门客连夜誊清。

 窗外雨已停止,只是天上还不断地响着遥远的雷声。叫头遍‮候时的‬,刘沟把誊好的奏疏拿进书房,叫醒坐在圈椅中刚刚蒙-睡去的老人,将疏捧到他的面前。他用双手接住,在灯下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看看本后贴黄,全部恭楷端正,点画无一笔误,然后轻声说道:

 “随我到正厅去!”

 刘宗周由儿子打着灯笼引路,来到正厅,面北恭立。老仆人不等吩咐就端来了一盆清水,整理香案。刘宗周先把奏疏摆在香案上,净手,焚香,向北行了一拜三叩头礼,然后叫仆人赶在黎明时候到会极门将奏疏递进宫去。这时,彻夜未曾合眼的老夫人由一个丫环扶着,从后宅来到正厅,看着丈夫“拜表”不敢吭声;等仆人捧疏离去,不落下热泪,长叹一声。刘宗周望望她,想对她说一句安慰的话,但一时不知怎么说好,转身回书房去,等待着皇上治罪。

 昨黄昏因为下雨,乾清宫中更加昏暗,一盏一盏的宫灯全都点‮来起了‬。一个太监来到崇祯身边,问他是否“用膳”他摇摇头,说道:“急什么!”随即他想到曹化淳应该进宫来了,抬头问道:

 “曹化淳还没来么?”

 “曹化淳进宫多时了。只因皇爷正在省间文书,不敢惊驾,在值房等候呼唤。”

 “叫他来!”

 曹化淳每天黄昏前照例要进宫一趟,有时上午也来,把崇祯所需‮道知要‬的事情秘密奏闻。有时没有重要事情,倘若皇帝高兴,他就把侦事番子们所禀报的京师臣民的隐私事告诉皇帝,而崇祯对臣民的隐私细故也很感兴趣。为着使东厂太监起到耳目作用,夜间只要曹化淳写一纸条,隔着东华门的隙投进来,立刻就会送到乾清宫。现在他望着跪在面前的曹化淳,问道:

 “‮道知你‬黄道周这个老家伙在狱中说些什么话?”

 曹化淳回答说:“据侦事番子禀报,黄道周抬进镇抚司时,看见狱门上有‘白云库’三个字,叹口气说:‘这是周忠介和周宗建①两先生死的地方!’”

 ①周忠介、周宗建--周顺昌谥号忠介,天启朝吏部主事。周宗建是天启朝御史。二人均被魏忠贤修杀于镇抚司狱中。

 “可恶,他把自己比做周顺昌他们了。还说了些什么话?”

 “他进狱后又说了一句话,奴婢不敢奏闻。”

 “他又说了句什么话?你快说出吧,我不罪你。”

 “他说:‘皇上是尧、舜之君,老夫得为关龙逢、比干①足矣。’”

 ①关龙逢、比干--关龙逢因谏夏桀王被杀,比于因谏殷纣王被杀。

 崇祯大怒,把御案一拍,骂道:“可恶!这个老东西把朕视为桀、纣之君,真真该死!该死!”

 “请皇爷息怒,不要同他一般见识。”

 “刘宗周在做什么?都是什么人前去看他?”

 “听说刘宗周回家以后,闭门省愆,谢绝宾客。有些同僚和门生前去探问,他全不接见。”

 “哼,他只要畏惧知罪就好。我等着他如何回话!”

 晚膳以后,他考虑着对黄道周如何处治。他曾经想过将黄道周移刑部以诽谤君父的罪名问斩,但随即觉着不妥,那样,不但会有许多人上本申救,而他自己在史册上将留下杀戮儒臣的恶名。反复想了一阵,他忽然有了主意,就在一张小黄纸条上写道:

 黄道周、叶廷秀,即予毕命,只云病故。谕吴孟明知道!

 他把这个密谕看了看,外加密封,叫一个亲信的御前太监马上去亲手交给吴孟明,不许让任何人知道。

 吴孟明捧着密旨一看,吓得脊背上冒出冷汗。将传密旨的御前太监送走以后,他‮人个一‬在签押房中盘算。他想,黄、叶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黄更是当代大儒,海内人望,不惟桃李满天下,而且不少故旧门生身居显要。如果把他们二人在狱中害死,他不但生前受举国唾骂,死后也将遗臭万年。况且,皇上的脾气他非常清楚:做事常常反复,自己又不肯落半句不是。倘若过些时朝局一变,有人替黄道周和叶廷秀鸣冤,皇上是决不会替他吴某受过的。到那时,他怎敢把密旨拿出来替自己剖白?不管将来朝局怎样变,只要正气抬头,他都会落到田尔耕和许显纯①的下场。这太可怕了。可是现有皇上密旨,怎敢违抗?

 ①田尔耕、许显纯--都是魏忠贤的心腹爪牙。田任锦衣卫使,许家北镇抚司。崇祯登极后将他们杀了。

 吴孟明彷徨很久,思前想后,决定暂不执行密旨。他看见密旨上并没有限他今晚就将黄等结果,事情还有挽回余地。当夜他就写好一封密疏,五更时派长班到会极门递进宫中。疏中有这样的话:“即令二臣当死,陛下何不付法司明议其罪,使天下咸知二臣死于国法?若生杀出之卫臣与北司,天下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天色刚明,他就找东厂太监曹化淳去了。

 在崇祯朝,锦衣卫和东厂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吴孟明认为曹化淳毕竟是皇上的家奴,所以对曹化淳处处表示尊敬,不敢分庭抗礼。遇到有油水的大案子,他受贿多了,也不惜分给东厂太监。另外,东厂的把柄很多,瞒不住吴孟明,曹化淳也怕得罪了他,‮定不说‬什么时候自己也会吃亏。因此他对吴孟明也很好,遇事互相维持。他听了吴孟明谈了皇上的密旨以后,也赞同吴的谨慎处理,并答应亲自进宫去探一探皇上看过吴的回奏以后有什么动静,如果皇上对吴不满,他就设法相救。

 吴孟明的密奏恰恰打中了崇祯的忌讳。崇祯一心要让后世称他为圣君,为英明之主,像这样命锦衣卫暗中害死两个儒臣,载之史册,确实不算光彩。可是昨天黄道周廷争的倔强劲儿,实在使他痛恨,而叶廷秀竟然敢替他说话,公然偏,也不可饶。想来想去,不处死这二人他实不甘心。他正在沉,曹化淳进宫来了。平,他把东厂和锦衣卫倚为心腹和耳目,但是对它们都不是完全放心,时常利用这两个机构互相监视。现在他有点疑心吴孟明受了廷臣嘱托,不完全是替他的“圣名”着想。听曹化淳奏完了几件事情之后,崇祯问他:

 “曹伴伴,你同吴孟明常来往么?”

 曹化淳躬身奏道:“东厂与锦衣卫,一属内臣,一届外廷,只有公事来往,并无私人来往。”

 “朕想问你,吴孟明‮人个这‬办事如何?”

 “俗话说,知子莫着父,知臣莫若君。陛下天纵英明,烛照幽隐,自然对吴孟明十分清楚。据奴婢看来,吴孟明倒是个小心谨慎、肯替陛下做事的人。”

 “‮道知你‬吴孟明受贿么?”

 曹化淳心中吃惊,说道:“历朝锦衣卫使,不受贿的极少。自陛下登极以来,历任锦衣卫使尚不敢干犯法纪。奴婢也曾密饬侦事人暗中访查,尚未听到吴孟明贪贿情节。既然皇爷问起,奴婢再多方密查就是。”

 崇祯没有做声。曹化淳也不敢多说一个字。他一走,崇祯就派原来给吴孟明送密旨的亲信太监去把密旨要回,由他亲自烧毁。

 他决定把黄道周和叶廷秀的案子暂且撂下,让他们在镇抚司狱中吃苦,不杀也不放。想着近来他自己肝火很旺,在上朝时容易暴怒,有时对臣工拍案喝责,还有些事处置时不暇三思,事过不免后悔,所有这些,传到后世都会是“圣德之玷”左思右想,满怀烦恼,不觉长叹。他把王德化叫到面前,说道:

 “你派人到翰林院去,把近两年的《起居注》①取进宫来,替朕好生看看。倘有记得不实之处,务必仔细改正,以存信史。”

 ①《起居住》--记载皇帝日常言行的册子。

 王德化完全懂得他的意思,奏道:“皇爷是尧、舜之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可为万世人君楷模。倘史臣们有记载不实之处,奴婢自当遵遵钦命,细心改正。”

 崇祯又想了想,说:“你替我传谕史官们,国家大政,有内阁红本①及诏谕在,后修实录②可为依据。从今起,这《起居注》不用记了。”

 ①红本--官员的奏疏统称“本”经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他)用朱笔批过的叫做红本,存在内阁。

 ②实录--每一皇帝死后,史官们把这一朝的大事编纂成书,叫做实录。

 王德化走后不久,刘宗周的奏疏就送到了崇祯面前。同时送来的,还有一本是兵部题奏的陕西巡抚的紧急军情塘报。崇祯先拿起刘宗周的本,在心中说:

 “哼,这个本到如今才送进宫来!我倒要看看你怎样回话!”

 崇祯没有料到,刘宗周在疏中不但不向皇帝引罪自责,反而批评了朝廷的许多弊政,甚至直接批评了君父。崇祯还没有看完这封大胆的奏疏,已经怒不可遏,提起朱笔,想批刑部从重议罪,但是忍一忍,将笔放下,继续看下去。刘宗周批评皇上经常用诏狱对待臣民,每年亲自断狱数千件,失去了“好生之德”在政事上不顾大体,苛求琐屑末节,使政体挫伤。对地方官吏不问别的,只看完不成钱粮的就予以治罪,于是做官的越发贪污,为吏的越发横暴,逃避田赋的情况越发严重。对百姓“敲扑”繁多,使民生越发凋敝。用严刑峻法和沉重聚敛苦害百姓,所以盗贼一天比一天多。在军事上,他批评说:由皇上派遣太监监视军务,使封疆之臣没法负起职责。于是总督和巡抚无权,而武将一天比一天怯懦。武将怕死,士兵骄横,朝廷的威令行到督。抚身上也无济于事。朝廷勒限平贼,而军中每杀良冒功,老百姓越发遭受屠戮。他接着恳求撤销监视太监,增加地方官的责任,征聘天下贤士,惩办贪酷官吏,颁布维新的政令。他最后恳求说:

 速旌死事督臣卢象升而戮误国臣杨嗣昌以振纪纲。释直臣黄道周以开言路。逮一贯杀良冒功之跋扈悍将左良玉以慰中原之民心。停练饷之征,下罪己之诏,以示皇上维新之诚。断和议之念以示有敌无我。防关以备反攻①。防通、津、临、德②以备虏骑南下。

 ①防关以备反攻--关指山海关。当时山海关仍是明朝对付清兵的重镇,支援辽东各城,而对历次南下清兵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这句话是建议加强山海关的防务,使以后南下的清兵不能从南边进攻(反攻)山海关。

 ②通、津、临、德--即通州、天津、临清、德州,都是当时明朝对付南下清兵的战略要地。

 崇祯看完奏疏,不觉骂了一句:“该死!”这一段奏疏中最刺痛他的话是要求他“下罪己之诏”他想,国势如此,都是文武诸臣误国,他自己有什么不是?难道十三年来他不是辛辛苦苦地经营天下,总想励图治,而大小臣工辜负了他的期望?其次最刺伤他的话是关于同满洲议和的问题。刘宗周像黄道周一样在奏疏中竟然使用“和议”二字,这是有意刺他,而且不但替已经死去的卢象升说话,还想阻挠今后再同满洲进行“议抚”反对他的谋国大计。他在盛怒之下,在御案上捶了一拳,一跃而起,在乾清宫中绕着柱子走来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恨恨地想:如今国事败坏至此,没有人肯助他一臂之力,反而只看见皇亲们对他顽抗,大臣们对他批评,归过于他,老百姓不断来向他“伏阙上书”而各地文官武将们只会向他报灾,报荒,请饷,请兵,请赈!

 他不管刘宗周对朝政的烈批评正是要竭忠维护他的大明江山,决定对刘宗周从严处分,使臣工们不敢再批评“君父”于是他回到御案,提起朱笔,在刘的奏疏后边批道:

 刘宗周回话不惟无丝毫悔罪之意,且对朝廷狂肆抨击,对黄道周称为直臣,为之申救。如此偏,岂堪宪职①?着将刘宗周先行革职,刑部从重议罪!

 ①宪职--指都御史的官职。

 阁臣们和刑部尚书、侍郎等进宫去跪在崇侦面前替刘宗周恳求从宽处分,情辞恳切。随后辅臣们也一起进宫求情,反复劝谏。崇帧的气慢慢消了,只将他“从轻”处分。

 经大臣们尽力营救,次早饭过后,刘宗周接到了削籍的“圣旨”大臣削籍,本来可以一走了事,用不着去午门前叩辞皇帝,称做“辞阙”但是刘宗周尽管对朝政十分失望,对皇帝却怀着无限忠心。他所属的大地主阶级和他这样数十年沉潜于孔孟之道的儒臣,同腐朽透顶的大明帝国有着血关系,也是大明帝国的真正支柱。他想着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朝廷,担心自己的生前会遭逢“黍离之悲”①,于是就换上青衣小帽,到午门前边谢恩。他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向北五拜三叩头,想着国事非,而自己已是暮年,这次回籍,恐怕以后再没有回朝奉君之了。‮这到想‬里,两行热泪夺眶而出,几乎‮住不忍‬痛哭失声。

 ①黍离之悲--亡国的悲痛。

 朝中的同僚、属吏、门生和故旧,知道刘宗周削了职,就要离京,纷纷赶到公馆看他,还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见,避免任何招摇。在他去午门谢恩时,已经吩咐家人雇了一辆轿车在公馆后门等候。这时他同夫人暗暗地走出后门,上了车,出朝阳门赶往通州上船。

 运河上黄水暴涨,浊滔滔。幸喜新雨之后,炎热顿消,清风徐来。他穿一件半旧的湖绉圆领蓝色长袍,戴一顶玄纱巾,像一般寒士打扮,坐在一只小船上,悠然看着运河两岸景,对夫人说:“我常想回蕺山书院,今蒙恩削籍,方得如愿!”绍兴北乡蕺山一带秀丽的山光水,那些古老的寺院建筑和王恙之的遗迹,从前师徒朋友们读书论道的生活,历历地浮现在他的眼前。过了一刻,他想起来黄道周和叶廷秀尚在狱中,将来未知死活,十分放心不下。又想着自己一片忠心报主,原想对时事有所匡救,竟然削籍而归,忧国忧民的心愿付之东,不心中刺疼。在离开午门时,他曾经于感怀万端中想了几句诗,现在他就磨墨展纸,提笔足成七律一首:

 望阙辞君泪满祛,

 孤臣九死罪何如!

 常思报主忧怀切,

 深愧匡时计虑疏。

 白发萧萧清外,

 丹心耿耿梦魂余。

 蕺山去国三千里,

 秋雨寒窗理旧书。

 他把这首诗琅琅地读了两遍,加上一个《谢恩口占》的题目,交给夫人去看。他心中明白:各地民变正在如火如茶,绝无办法扑灭,杨嗣昌必将失败,以后局面更难收拾,他回到家乡未必能过着著书讲学的安静生活,‮定不说‬会做亡国之臣。他也明白:倘若不幸国破君亡,他素为“纲常名教”表率,‮候时到‬只能为国尽节,断无在新朝苟活之理。他的阶级感情和政治思想使他‮这到想‬地方好像预感到天崩地陷,既恐怖又伤心,默默不语。于是他手扶竹杖,独立船头,向着昌平十二陵一带的山凝望。本朝二百七十年的盛衰史涌现心头,怀古思今,然泣下。

 崇祯常常疑心臣下结,对刘宗周也很不放心。他想着刘宗周不仅在全国士林中声望很高,而且在朝中故旧门生很多,又官居左都御史高位,不会没。他叫东厂和锦衣卫加紧侦伺,只要查出京城中有人为宗周大事饯行,或说出抱怨朝廷的话,立即拿办。所以当刘宗周走的这天,东厂和锦衣卫的侦事番子布满了刘宗周的住宅附近以及从北京到通州运河码头。刘宗周从通州开船之后,曹化淳和吴孟明分别将他出京的情况面奏崇侦。崇祯这才放了心。他向吴孟明问:

 “薛国观离京了么?”

 吴孟明回奏说:“薛国观今天早晨离京,回他的韩城原籍,携带行李很多。他系因贪贿罪削职回籍,所以朝中同惊无人敢去送行,只有内阁中书王陛彦前去他的住宅,在后门口被守候的锦衣旗校抓到,下到镇抚司狱中。”

 崇祯说:“要将这个王陛彦严刑拷问,叫他供出薛国观的纳贿实情。凡平与薛国观来往较多的朝臣,都须暗中侦明他们是不是也通贿了。近两三天中,京师臣民中有何议论?”

 吴孟明知道:皇亲们听说薛国观削职回籍,暗暗称快。士民中有各种议论,有的批评朝廷无道,摧残敢言直臣,有的批评黄道周和刘宗周都是书呆子,不识时务,只懂得“愚忠”二字,还有的批评皇帝刚愎任,不讲道理,今后国事更不可为。东厂和锦衣卫在这两天内已经抓了十几个妄议朝政的士民,将有的人打得半死,有的人罚了款,有的人下到狱中。但是所有百姓们议论朝政的话和抓人的事,吴孟明都不敢向崇帧奏明,反而胡诌说京城百姓都称颂皇上英明,对国事有通盘筹划,可惜黄道周和刘宗周只凭书生之见,不体会皇上的治国苦心,当面归过君父,受处分是理所当然。崇祯听了吴孟明的胡诌,心中略觉轻松,叫孟明退出。但他怕受吴的欺瞒,等曹化淳进宫时又向化淳询问京城百姓的议论。曹、吴二人原是商量好的,所以曹的回奏几乎同吴的话完全一致。崇祯很喜欢曹化淳的忠诚,心里说:“内臣毕竟是家奴,比外臣可靠!”他重新考虑着军饷问题,绕着乾清宫的柱子不停走动,自言自语地说:

 “军饷,还得用借助办法。李国瑞的家产已经抄没了,下一次叫哪一家皇亲开头呢?”  m.iSJxS.cOm
上章 李自成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