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机密(下)潜龙在渊 下章
第六章 邺,邺,邺
 天下瞩目的袁、曹之战在四月末五月初发生了一次剧烈的碰撞,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延津战场上,文丑先击败了新降的胡车儿,然后在有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在延津被曹将徐晃斩杀。有传闻说玄德公也参与了这次战役,还及时收拢了败军,不致形成溃败。据说玄德公还与他的二弟关羽直面相对,但这个说法没得到任何确证,因为关羽仍留在曹营之中,玄德公也返回了白马。

 但袁绍也并非是一无所获。在乌巢战场上,高览与张郃两员大将以乌巢为中心,与曹军主力展开了数次战斗。乌巢大泽的地形复杂,两军都无法展开太多兵力,互有胜负。本来夏侯渊、李典两部已对袁军进行了一次极具威胁的合围,但突然莫名其妙地撤退了。结果曹军不得不退出乌巢泽,袁军大大地向前迈进一步。

 尽管先后有颜良、文丑两员大将阵亡,但袁绍军的兵力优势丝毫未减。进占乌巢以后,袁军兵分三路,分别从乌巢、武源、敖仓三个方向气势汹汹地进军,泰山顶般地朝官渡落了下去。曹军只能依托官渡以北的武进行扰,完全撤回官渡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态势,即使只是在图上推演,都能够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

 郭嘉捏着下巴,轻轻把一尊兵俑推到了地图的某一点,脑袋略歪了歪,又稍微向右挪动几分。此时地图上还剩下十几个兵俑,分成黑黄两分布在这一张兽皮的大地图上,彼此犬牙错。在郭嘉对面的贾诩沉片刻,用指头夹起另外一尊兵俑,颤颤巍巍地放到了地图的另外一角,那里有一座小小的泥城,在兵俑的威胁下显得格外孤独。

 “文和,有你的。”

 郭嘉哈哈大笑,把那个泥城抓起来,扔到旁边的一个箩筐里。他拿起一杯冷酒,就着药丸一饮而尽,然后用袖子擦了擦嘴,拍拍地图:“不玩了,不玩了,我了这么多破绽,你这只老狐狸还是黏黏糊糊地纠,不肯正面对抗,太没劲了。”

 “我年纪大了,气血衰威,早没了那股子冲劲——不过袁大将军正值壮年,意气风发,可比小老积极多了,他肯定愿意陪你下完这盘棋。”贾诩意味深长地说,似乎疲惫不堪。郭嘉把地图折起来,兵俑收入匣中:“袁大将军的干劲,可是不小呢。你可知夏侯渊和李典在乌巢那一仗为何失利?”

 “乌巢贼?”贾诩眼皮也不抬。

 “真是什么都瞒不住你。”郭嘉咧开嘴笑了“不错,那些家伙本来已经偃旗息鼓,可最近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连续扰曹军的后勤、斥候与小股部队。在夏侯、李两位将军打算合围高览‮候时的‬,有数名我军中层裨将遭到了刺杀,就连夏侯将军都差点弄瞎了一只眼睛。”

 贾诩狐疑地抬起一只眼:“你的靖安曹,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到吧?”

 “是那个王越干的。”郭嘉轻松地把幕后黑手摘了出来,比拈起一枚兵俑还容易“他和乌巢贼关系一向不错,这次他武力和重金并用,说服了乌巢贼的五个贼首,配合袁绍——蜚先生这次可真是下了血本。”

 听到蜚先生这个名字,贾诩动了动眉毛。这个执掌河北耳目的神秘策士手段了得,从袁、曹开战前,他就一直在跟郭嘉对着干,东山和靖安曹在水底下的争斗不知了多少血。贾诩一直对‮人个这‬颇为好奇,但除了知道他与郭嘉似乎渊源不浅,其他情况一概付之阙如。

 “蜚先生这碗毒药,你就这么咽下去?放弃整个乌巢泽,这可不像你的风格。”

 郭嘉看了贾诩一眼,脸上的笑意更盛:“我军兵寡,前期战无非是争取个大势。真正的争斗,还是在官渡。乌巢大泽这种地方,乃是肋,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不如早离。”

 “这比喻倒是很新鲜。”贾诩乐呵呵地夸赞一句。

 “呵呵,哪里,是杨修说的,我只是借用了一下。”郭嘉大大方方承认“哎,说到杨家,那个徐福已经被我派去乌巢泽了,文和若有空,不妨帮我盯着点。”

 徐福收为郭嘉所用的因果,贾诩都清楚,那算是从杨家半强迫征辟出来的。于是贾诩摇摇头:“老夫这几竭虑,灯尽油枯,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

 郭嘉给他斟了一杯酒,赞叹道:“文和你又谦虚了,你在延津的手段,真是让我叹为观止啊——我都有点想提前动手把你干掉算了,太危险了。”他眼睛微眯,说得十分真诚。面对这赤的威胁,贾诩胡须微颤,却像是没听出来:“延津有陛下为内应,我不过略做补缀,何功之有——比起你在乌巢的用心,还是差了那么几分。”

 螳螂和蜘蛛彼此睥睨了片刻,螳螂悻悻地放下手里的镰刀,而蜘蛛依然稳坐在蛛网之中,似乎仍在沉睡。最终打破尴尬的是一位匆匆入内的小吏,他手里捧着厚厚的一摞案牍,这些都是靖安曹在各地搜集来的军政要情,郭嘉每天都要过目。

 最上面的几封文书以朱套边,这是一切与袁绍军有关的汇报,属于最要紧的一类。郭嘉拿起一封,先是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不由得“嗯”了一声,又看了几眼,然后扔到贾诩面前:“文和,你看看。”

 贾诩拿起来一看,也微微有些动容。文书里说昨天晚上白马城里似乎出了点状况,惊昏锣响彻全城,袁军搜了一整夜的城内外。据一名内线说,似乎是有要犯逃。至于抓没抓到,要等明才有回报。

 “是二子内讧,还是冀州、南两派起了冲突?”贾诩喃喃自语。曹军没有中高层将领被俘,够得上称为要犯而且被关在白马的,大概只能是某位触怒袁绍的随军高官吧。

 郭嘉漆黑的眼眸转了几转,又扫了一眼文书:“如今在北边的大人物,可不止是袁绍麾下那些人啊…”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身边的口袋里掏药丸,这次他的手指花了一段时间,才慢慢摸出一枚。口袋瘪了下去,想来里面所剩无几。郭嘉微微皱了下眉头。

 “你最近吃的药可是越发多了。”贾诩提醒了一句。郭嘉拍拍那一摞堆积如山的卷牍,难得出无奈神色:“分忧的少,牵心的多,这官渡虽小,要照顾的事情可太多了。”

 这一老一少都沉默下来。郭嘉忽然拍了拍手。从里帐出来一个丽的女子。随军带女人,这事连曹公都不敢公开做,整个曹营只有郭嘉如此坦然。不过除了陈群,其他人也不会公开指摘他——靖安曹的眼睛,可不是只盯着袁绍。

 女子先向贾诩鞠躬,殷勤地把郭嘉面前的地图和兵俑收拾好,然后蜷伏在郭嘉怀里。郭嘉握着酒杯,吃着药丸,手又开始不老实地在女子身上摸索,脸上那从容不迫的笑意却消失了。

 贾诩知道,这是郭嘉式的逐客令,表示他现在需要静一静。看来郭嘉从这一封白马文书中也嗅出了一丝令人不安的味道,那是一种事态离自己掌控的迹象,是所有策士最为厌恶的东西。令贾诩稍微有些意外的是,郭嘉居然还出一丝担忧,这可并不多见。

 “他是在担忧别人。”一丝惊讶闪过老人的脑海。

 贾诩起身告辞,走之前‮住不忍‬多看了那女子两眼,她居然不是任红昌,而是张陌生面孔。郭嘉看到他的疑惑,开口解释道:“红昌有自己的打算,她对官渡兴趣不大,死活不肯跟我过来。”

 “你的女人都很有意思。”贾诩评论道。

 郭嘉正道:“文和可莫小看了女子,天生,各占一半,我可从来不敢看轻她们。”

 “我也是。”贾诩说,然后就告辞了。

 从郭嘉的住所离开以后,贾诩没有马上返回,而是去了张绣驻扎的官渡营地。

 中牟县内的官渡并非什么地势险要之地,但这里是许都的北门户,如果官渡一丢,许都将彻底敞开,再无阻碍。所以官渡是曹军的底线,绝不可以被突破。有鉴于此,曹公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此经营。如今官渡已经以牟山为中心,筑起了十余个营寨和土城,绵绵相连,都是深垒高墙,严阵以待。

 中牟是曹公的幸运之地。当年曹公从洛出逃,在中牟被亭长擒获,幸亏有县内的功曹赏识,这才得以逃出生天。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幸运,不可能只发生一次。

 张绣的营地驻守在整个阵线最中央的土城之内。这里地势相对低洼,左右没有丘陵、山林可资利用,硬生生筑起几道营城,沟堑挖深,墙壁夯实。一旦要展开对攻,这里将会承受极大的压力。曹公把新降的张绣搁在这里,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

 “贾先生,胡车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张绣一见到贾诩,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他这几天来无时无刻不在蹙眉忧思,额头已经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

 贾诩从容把他按回到茵毯上:“胡将军中伏而死,为国捐躯,曹公自会优加抚恤。”

 “贾先生,跟我不要打这种官腔!我看过战报了,他真的不是被曹公有意牺牲的吗?”张绣的表情非常愤怒。任何人在发觉自己的亲密部属被友军当成牺牲品,都会压抑不住愤怒。他的愤怒里,还有一丝恐惧。

 “将军,你可记得出发之前,我是如何叮嘱的么?”贾诩轻咳了一声,像是在抚慰一个生气的大孩子“官渡的水太深,做个单纯的武人就好,多想无益。”

 “可是…这次是胡车儿,下次可能就是我啊。不,不用下次。贾先生,你看,这个营垒根本就是个死地。袁绍一旦打过来,我只有坐以待毙。我是个骑将,不是守将,先生当初的建议,真的是对的吗?曹公这么安排,说明还是在记恨宛城之事吧?”张绣滔滔不绝地说着。

 贾诩的眼神突然变得无比严厉,像是一团棉花里探出一枚尖针:“闭嘴!”

 张绣还从没见过贾诩出这样的神情,一下子满腔的惊慌都被噎了回去。老态龙钟的贾诩仿佛年轻了十岁,皱纹舒展开来,浮在面上那一层病弱之像是强风骤然吹散,出一张锋芒毕的严厉面孔。

 “宛城之事,绝对不许再在任何人面前提一个字。”贾诩一字一句道。

 “那我该怎么办…”张绣颓然地向后退了几步。贾诩的强硬稍现即逝,重新变回到老病之态,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那是曹公自己都不敢触碰的一刺,你又何必自找麻烦伸手去拔呢。”

 张绣点点头,眼神里却带着点点不甘。贾诩知道他的秉,深深叹了口气,又补充了一句:“放心吧,只要老夫在此,只要将军不说话,必有平安。”他浑浊的双眸迅速转动两下,嗓音沙哑低沉,几不可闻:“凡事要多想想好的一面,胡将军这一走,能拔刺的人,可是又少了一个。”

 这次连贾诩也没注意到,张绣身后的帐帘悄悄动了一下,帘后那位有着一张狐狸脸的‮人轻年‬浮现起莫测的笑意,手里的骰子捏得紧紧。

 与此同时,徐他站在一处大纛下面,目不斜视地望着前方。这不是他第一次进入曹营,但是他第一次毫无危险地进入曹营。周围士兵们投来的不是杀意,而是羡慕。

 站在高处的徐晃昂起下巴,大声喊道:“徐他出列!”徐他走出队伍,身体得笔直。徐晃一挥手,一名亲卫端来一个木盘,盘子里搁着两小块马蹄金、两匹绢和一块牌。

 “徐他虽为乡野游侠,忠勤可嘉,奋勇忘身,甘心伏事敌酋,诛杀文丑,居功阙伟。特有赏赐,并擢屯长。”周围的士兵发出羡慕的啧啧声。徐他接过木盘,无惊无喜。

 徐晃第一次接触徐他‮候时的‬,真的想杀了他,但徐他扔下的竹简却让他改变了主意。竹简里写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竹简上看到了一个印鉴。这个印鉴很隐晦,只有少数人能看懂,徐晃恰好是其中一个。‮道知他‬,这是曹府世子的标记。

 世子入袁营是曹军的头等机密,徐晃只是略有耳闻。按照徐他的说法,他是游侠出身,曾在袁绍营中险遭杀身之祸,却被一个神秘人所救。这人教他用荆轲刺秦之计,潜入文丑身边,伺机杀之,来投曹公。这个神秘人是谁,徐他却没说,徐晃也就没问。

 “听说这里有一个能以一敌十的高手?”一个豪‮音声的‬在旁边发问。徐晃转头一看,先看到的是一面宽阔高大的墙,要抬起头来,才能看到那人硕大的脑袋。

 这个给人以迫感的健硕男子,是曹公的侍卫长许褚。侍卫长这个位子品级不高,却极其重要。‮是其尤‬上一任队长典韦战死以后,悬了很久,最后才任命了许褚,军中都叫他“虎痴”虎是指他勇猛,而那个痴字,则是说他脑子一筋,对武力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正常的需求。

 徐晃见许褚过来,连忙施礼。许褚没理睬徐晃,打量了一下徐他,说道:“咱们来打一架。”

 士兵们连忙给让开了一块空地,他们知道,许褚这人是个武痴,看到高手总是‮住不忍‬技。徐晃也无法阻止,只得退开十几步去。

 两人对面而立,许褚从间拔出一把短戟,示意徐他进招。徐他毫‮气客不‬,挥剑便刺,许褚用短戟的侧枝挡住,传来清脆的铿锵声。徐他一击不中,退后调整姿态,许褚却抓住这个机会,巨臂一挥,短戟劈头砸了下来,徐他举剑格挡,却觉得一股巨大的力量通过戟端猛然来,震得他几乎手。

 徐他暗暗心惊,‮道知他‬这个大汉的臂力一定非常强劲,但威力之大,还是出乎了自己意料。他以快为先,却被许褚的力所压制。‮人个两‬打了十几招,徐他逐渐处于劣势。眼看许褚的短戟力道一阵强似一阵,徐他微微闭目,想到徐州的惨状,一股戾气自中横生。

 当他再度睁开眼睛,长剑猛然刺出,沛然莫御。许褚躲闪不及,被他的剑刃划破了脖颈。许褚眉头一皱,暗哼一声,抬脚踹去,把瘦弱的徐他一下踹开一丈多远。

 现场一阵混乱,好几名侍卫冲上去把徐他制住。许褚摸摸脖子上的血迹,很是开心:“好快的剑!很久没人能伤到我啦。你们别为难他,游侠之剑就是这样,一往无前,没有后路。‮是其尤‬这种剑法,易发不易收。”

 徐他从地上爬起来,觉得眼处生疼,那一脚力度着实不小。他相信,许褚若是下狠手的话,此时他已脾脏破裂而死。

 “对了,你有没有兴趣来我这里?给曹公当侍卫?”许褚公然当着徐晃的面挖人。徐晃忙道:“此人新降曹营就担任近侍,这不妥当吧?”

 许褚浑然不为意:“文丑不是他搞死了么?我正好在用人之际,需要这种单兵强劲的家伙。”徐晃无奈道:“只要徐他本人愿意,在下自然无不应允。”许褚把视线转向徐他,徐他默默地点了下头。

 许褚很高兴,他把短戟扔开,一只肥厚的大手按在了他的肩膀:“你简单收拾一下,马上就有任务要交给你。”

 “嗯?”徐他眼神闪烁。

 “随我潜入乌巢泽,好好整治一下那里的贼寇。”许褚出雪白的牙齿,似乎在讨论什么美食“这件事你做好了,我保荐你去曹公那里做侍卫。”

 自从皇帝病倒以后,许都的朝会便不怎么热闹了,本来就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现在连这空架子的主角都不出现了,更加没有必要参加。但是这一天,在城中的百官都接到了一封朝函,说是三后朝会,落款是司徒赵温和少府孔融。

 这封朝函的内容很简单:“司徒赵温、少府孔融上表,言称九州纷,经学残破,多有不彰,计议聚天下宿儒于许下,重议典籍,参详圣贤。请陛下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延请高密郑公至许都主持。”

 安车平阔,以蒲叶包裹车轮,绢帛垂挂于车壁,可避免颠簸。当年汉武帝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枚乘接入了京中,从此这种方式被视为汉室敬贤的最高礼节。郑玄是当世最著名的大儒,这个礼节放到他身上,谁都‮得觉不‬过分。孔融在信里说,安车蒲轮若无诏而发,则于礼不正,于贤不敬,如今天子病重,所以需要百官在朝堂形成朝议,这才合乎规矩。

 一部分官员在家里低声嘟囔,觉得孔融实在是太能折腾了,大点的事,也要搞得如此大张旗鼓。更多官员则无可无不可,反正他们无事可做,偶尔上朝发发议论,总比待在家里长的好。而在曹系官员的眼里,孔融这举动实在有些出格,甚至可以说是不知好歹——可惜孔文举是个特立独行的孤高名士,这些城狐社鼠的议论,他才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说,在这许都还有什么人是孔融真正在乎的,恐怕除了天子,就只剩一个荀尚书了。所以,给荀彧的朝函,孔融是亲自送到尚书台,还在信上粘了一扇蒲叶。

 荀彧从堆积如山的案牍里抬起头,神情有些疲惫。他扯下蒲叶,把朝函放到一个标着“即阅”的书筐里,对跪坐在对面的孔融说道:“郑公今年七十四岁,身体岂能折腾。万一在半路有个闪失,你我可都是士林罪人呐。”

 孔融抬起右手,夸张地摆了摆:“身为儒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自然是成就经典,留芳后世!郑老师若能来许都聚议,重现白虎观的荣光,他一定会高兴得年轻十岁不止——”他说到这里,有意拖长声调,别有深意地看了眼荀彧:“莫非文若你还是对他耿耿于怀?”

 郑玄是古文派出身,但他不拘今、古,自成一,两派都颇有些议论。只不过他学问太大,这些议论声都被服,偶尔腹诽一下。荀彧正道:“我对郑公一向以师事之,可不敢有半点不敬。”

 孔融释然而笑:“郑公也是这么说的。他说荀令君规严方正,不是背后搞些小动作的人,不会以权势来异见。纵有学术歧见,也会由聚众论辩,当场分剖。”他把这顶高帽子送出去,不失时机地从怀里取出一封信来,交给荀彧:“郑公给你的。”

 荀彧恭恭敬敬先拜了两拜,这才展信开读。这笔迹他一看便知是郑玄亲笔所书,笔力微弱,但字体品格不减。信并不长,郑玄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代几次大儒聚议之事,然后表示许都若能让盛世重现,必成一代佳话。他虽已是老弱之躯,也必会效仿伏生、枚乘这些前贤,亲自前往京都襄助。

 对于孔融能请动郑玄,荀彧并‮得觉不‬意外。孔融当年在北海‮候时的‬,对郑玄有大恩,他出面邀请,郑玄不会不答应。以郑玄的地位,他若表示参加聚议,荀彧无法直接拒绝。孔融求这一封亲笔信,正是为了封住荀彧的嘴。

 荀彧放下郑玄的信,问道:“郑公远在高密,如今是袁谭的势力范围。曹、袁战正炽,你如何把他安然送来许都?”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孔融早有准备:“荀令君真是灯下黑。你莫要忘了,袁绍军中,有一人身居要职。这人恰好还是郑公最得意的高足,也是您的亲族。有了这三重关系,他出面斡旋,谁也不会为难。”

 “荀谌…么?”

 荀彧捋了捋胡须,表情古井无波。熟悉荀彧的人会知道,这种表情的他,情绪才是最不佳‮候时的‬。荀谌是荀彧心中的一刺,倒不是因为他这位兄弟选择了袁绍阵营——世之中,各地大族多边投注,兄弟叔侄往往各事一主,乃是寻常之事——而是因为从几年前开始,荀谌变得神秘莫测,几乎不与族中来往,连专门前往河北的荀家族长都见不到。种种迹象表明,他和许都里的雒系一直有勾结,现在他又突然跳出来,积极与孔融合作,无异于把荀彧推到一个相当尴尬的地位。

 “你的兄弟都在反曹公,你又有何颜面辅佐曹公?你会不会和袁绍私通,以谋求退身之路?会不会假公济私,利用手中权势把曹公陷入败亡?”

 当然没人会当面对荀彧说这种话,但每次荀谌的名字一出现,都会有类似的疑问在所有人心中响起。积月累,三人成虎,以后难保会形成什么局面,造成什么影响。如今是曹、袁战的感时期,荀彧不得不有所提防。

 “既然荀谌也手,文举,记得把这次聚儒的朝函,给骠骑大将军也送去一封,这事要做得公开大气,没必要藏着掖着。”

 荀彧不动声地提醒了一句,孔融笑眯眯地满口答应下来,夸口说袁绍对他的文章一向赞赏有加,不会不给这个面子。然后他又得意洋洋地说道:“对了,咱们还可以发道诏书,责成荀谌在河北召集各地儒生,统一赶往许都,省得我们一一去发邀请了。”

 孔融这话有点得寸进尺,荀彧却眼前一亮。

 聚儒这事对曹公是个麻烦,却也未尝不是个保护伞。若是郑玄参加,这次许都聚儒将会成为近四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学术盛事。几十位大儒和各地士子在城里这么一摆,就算是座不设防的空城,袁绍也不敢发起进攻。届时倘若曹公在官渡不利,可以从容撤回许都,多些息和回旋的余地。

 孔融只为了声名,荀彧的眼光却早已落在了天下。

 ‮这到想‬一层,荀彧便开口道:“我会请陛下尽快下诏给河北。对了,郑公与‮多么那‬位隐士逸儒要莅临,少府没什么人手,只怕忙不过来吧?”

 “我请了杨俊来帮我,他在北边认识很多人。”

 荀彧一听这名字,眉头一皱。杨俊已被郭嘉定为极端可疑之人,只是还没拘押而已。孔融把他叫来帮忙,显然是有意为之。不过这无关紧要,荀彧微微一笑:“光是季才‮人个一‬,怕是不够。我让徐干来协助你。”

 孔融表情一滞,发现自己居然被绕进去了,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好。

 孔融的打算,是多召集些今文派儒生,敲钉转角把这段公案定了,荀彧心里如明镜一般。徐干接替了满宠担任许都令,文声也不错,荀彧派他去,可谓名声言顺,任谁都无可指摘。这一把沙子掺进去,孔融对古、今派的人数比例控制便无法随心所,再‮样么怎‬也翻不了天。

 这是典型的荀氏手腕,看似谦冲退让,实则绵里藏针,还把面子搞得光光的,谁也不必撕破了脸皮。

 孔融扬长而去,而荀彧则重新投入到如山的案牍中来。刚才的锋,只是一个短暂的小曲,与其说是一个烦恼,倒不如说是难得的息机会。荀彧现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在如何让曹公心无旁骛地在官渡作战上。

 曹公若是战败,这一切伎俩的基础,也就然无存。

 杨俊并‮道知不‬自己的名字曾在荀彧的脑子里一闪而过,他此时刚刚拜别伏完,正要离开伏府,伏完起身送至门口。

 伏完与杨俊的年纪相仿,可面相却老得像贾诩一样,走起路来佝偻着,似乎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巨大压力。他在许都的朝职不高,只是个中散大夫,但身份颇为尊贵。原因无他,只因他有一个叫伏寿的女儿。伏完和野心的董承不一样,这是个深自内敛、极懂谦退之道的人。天子移跸许都时,本来曹公给他封了一个辅国将军仪比三司,地位只比董承低一线,可是他坚辞不受,缴还了印绶,最后只封了个中散大夫的闲职。平时他极少与宫内来往,府里的大门除非有朝议,否则很少打开,生活得无比低调。

 杨俊来拜访他,是为了聚儒之事。伏完除了外戚的身份以外,还有一个格外显赫的身份——他是今文《尚书》的鼻祖伏生的十一世孙。

 伏生是秦时博士,私藏《尚书》二十九篇,一直到孝文帝时方才开帐授徒,地位极其尊崇。今文尚书一派,归溯源皆出他的门下。而伏家世传经学,历秦汉二世四百余年,号为“伏不斗”孔融搞许都聚儒,伏家这块大牌子,是无论如何不会放过的。

 可惜杨俊的请求,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伏完委婉地表示,他是外戚,不应参预政事。大家心里都明白,如今政在曹氏,连天子都大权旁落,他这个外戚又能干预什么政事,无非是个借口罢了。但杨俊没有勉强,有人甘愿为了汉室付出一切,有人甘愿深藏身名以求保全,这都是个人的选择。

 伏完把杨俊送到门口,杨俊用独臂向他拱手告辞:“请恕在下肢体不全,不能施以全礼。”伏完把笑容挤在层叠的皱纹里,上前扶住:“先生客气了,还请转告孔少府,小老勋戚之身,恐惹士林非议。有女儿做了皇后,伏家就知足了。”

 杨俊看着他的脸,不知他只是客气几句,还是有所暗示。这时伏完的动作却僵硬了一下,杨俊觉察有异,回过头去,看到徐干站在身后,身后还有几个许都卫的探子。

 “杨俊杨季才?”徐干‮气客不‬地直呼其名。

 “是我。”杨俊回答。‮道知他‬徐干代替满宠担任许都令,这个脸上白白净净的儒雅之士,不比那个毒的大麻子好对付。

 “先生能否造访许都卫一趟?董承案颇有几个疑点,要与您商榷。”徐干说。

 杨俊眉头一皱:“我和车骑将军素无瓜葛,恐怕有负所望。”

 “等一下我们可以慢慢说。”徐干出一个假惺惺的微笑。

 赵彦之死让徐干一直耿耿于怀。那是他出任许都卫以后的第一件任务,结果办砸了不说,还当着郭祭酒和满宠的面大大地丢了脸。徐干热切地盼望着能够再‮会机有‬挽回这一切,证明自己的才干。

 可是他失望了。郭祭酒离许之前,告诉他对汉室要保持距离,绝不能深入刺探,甚至把皇宫里的几个耳目都撤了下来。徐干不明白这是‮么什为‬,但郭祭酒的话他又不敢违背,只得另辟蹊径打别的主意。

 徐干查阅了满宠遗留下来的资料,以他的才智,很快也发现了杨俊身上的疑点。他认为这是个合适的突破口,偷偷布了眼线。当他听说,杨俊拜访伏完,立刻意识到,这一定是宫内和外界勾结的阴谋,便兴冲冲地跑过来了。

 杨俊不肯去,用单手推开冲上来的探子,大声道:“不知杨某是何罪名?”

 徐干看了一眼伏完,吐出八个字来:“中外勾结,祸朝纲。”汉时朝臣与外戚交往,确实是件很忌讳的事,但在许都的形势下,这个罪名委实有些滑稽。徐干知道伏完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根本不怕惹恼他。

 他话音刚落,从伏府内走出一人,冷冷说道:“徐大人,你说中外勾结,是何意指?”徐干闻言一愣,再一看,认出这是中黄门冷寿光,皇帝身边的一个宦官而已。徐干放下心来,倨傲道:“许都卫在办事,你一个宫内的宦官什么嘴。”

 冷寿光淡淡:“杨先生月前曾觐见陛下。如今徐大人说中外勾结,莫非是对陛下心有所疑?”

 徐干眉头一跳,这可真是诛心之论。郭祭酒临走前明确指示,汉室绝对不能碰,现在冷寿光把这杨俊和汉室绑在一起,形势变得棘手起来。徐干连忙解释说:“许都卫只是怀疑杨先生与逆贼董承有关,和陛下无涉。”

 冷寿光道:“董承之,有杨修判词在先,荀尚书朝决在后,早有成议。徐大人翻出旧账,拷掠大臣,可是要让阖城官员惶惶不安?”

 曹在前线打仗,后方无论有什么理由起来,许都卫的责任都小不了。徐干‮到想没‬冷寿光一个宦官,词锋却如此锋利,心里暗暗骂:我他妈还没拷掠呢,再说杨俊一个司空府的幕僚算个大臣啊!

 不料冷寿光踏前一步,又抛出一顶更大的帽子:“杨先生是司空府征辟而来的河内名士,你如此对待,消息传出去,河内士子与大族会做何想?”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徐干可有点受不了。冷寿光在暗示杨俊一旦被抓,必会引发河内各界不安。在这个感时期,万一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整个河内倒向袁绍,那徐干有几颗脑袋都要被砍了。

 徐干脸上晴不定,在原地尴尬。伏完这时开口道:“徐大人,杨先生造访敝府,实只是为聚儒之议,老夫可为其担保。‮儿会一‬老夫修书一封,送到许都卫解释,您看如何?”这个台阶铺下来,徐干只得就坡下驴,硬生生把郁闷憋回去。他在儒林也算有声望,可不想因为这件事搞得人人侧目。徐干冲三人一拱手:“既然如此,还请伏大夫早早把折辩送去,以证清白。”然后匆匆离去了。

 望着徐干悻悻的背影,三人相顾,均是一笑。杨俊要向冷寿光道谢,冷寿光摆摆手道:“我是代皇后陛下送来些手织的绢布,恰好撞见此事,多嘴几句罢了。”杨俊看着这个肌肤光滑如镜的宦官,心中暗暗敬佩,刚才冷寿光那三句反问,字字诛心,却又无从辩驳,可不是寻常人能问得出的——这个宦官,不简单。

 冷寿光已经办完了事,出言邀请杨俊一路走走。于是两人拜别伏完,一路朝着皇城走去,两名随从远远跟着。杨俊回头看了他们一眼,有些诧异:“曹氏对汉室,可比从前放心多了。”

 之前汉室四周遍布耳目,‮得不恨‬无时无刻如影相随,所以杨俊有此一说。冷寿光道:“陛下病重,曹氏自然也就没那么担心了。”

 皇帝远在官渡,这个秘密知道的人极少。为了避免密,郭嘉索把汉宫内的耳目都撤了出来,只在外围布置了些人手。他离开许都以后,针对此事的保密,就由荀彧和冷寿光一外一内负责,汉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

 杨俊听到“陛下病重”四字,眉宇间多了些担忧:“陛下的身体…”天子曾经是他的儿子,他始终对刘协有种父亲式的关怀。冷寿光看出了他的忧虑,微微一笑:“杨先生不必担心,天子很好。”杨俊听到弦外之音,他是个知轻重的人,立刻改换了话题:

 “冷公公曾师从何处?听阁下言辞,实有人杰之风啊。”

 冷寿光停下脚步,仰头望天,杨俊以为问到他的伤心事,连忙致歉,冷寿光摆摆手,出一丝自嘲的意味:“我乃是华佗门下,说起来,还是郭祭酒的同学呢。”

 杨俊惊愕地望向冷寿光,他可‮到想没‬还有这层关系。冷寿光简单地把他与郭嘉的恩怨说了一遍:郭嘉化名戏志才去投华佗学艺,却骗其侄女华丹,以致华老师震怒,把一门弟子尽数阉割。他讲述‮候时的‬,语调异常平静,如同在说一件不关己的事。

 “…你一定很恨郭嘉吧?”杨俊感叹。华佗不光以医术出名,名下弟子无所不学,冷寿光有这等见识,就是做州郡之长都不为过。可如今却因为毁损了身体,只能屈居宫中忍受竖阉之辱,他一定对郭嘉怀有极深的怨恨。

 不料冷寿光轻轻摇头道:“我如今专心侍奉天子,个人的怨恨,早已不重要了——”说到这里,他的话锋突然一转,温和的双眼闪过一道光芒“听说杨公你将不北上,去郑玄公?”

 “不错。”

 “郭奉孝天生病弱,依靠老师为他亲自调制的药方,才勉强支撑。只是那药方未臻完美,还缺一味养神的药引。我前几略有所得,杨先生路过官渡时,能否代我转交给他?”

 “你难道想毒…”杨俊有些吃惊“即使你我有这心思,郭嘉那么聪明的人,又怎么会上当?”

 冷寿光轻笑道:“放心好了。我这药引绝不含半分毒,乃是盈缩滋寿的妙方。郭嘉跟随华老师时间很短,鸩毒之术我不如他,养生之道他却不如我。”

 “这么说,这药引反而是为他延寿的喽?”杨俊还是不明白。

 冷寿光双手垂拱,双眼望向天空,清秀的眉目之间,涌动着奇妙的情感:“我虽不恨他,但也不曾宽恕他。这药引是毒是药,全在他一念之间。如何抉择,就要看郭嘉自己了。”

 刘平从一个漫长的梦中醒过来,脑袋重得像是装着十具青铜鼎器。梦的细节他睁眼那一瞬间便全忘了,只依稀记得置身于无边的混沌,有无形无质的东西从四面挤而来,侵入身体,艰于呼吸。

 刘平用手肘勉强支起身体,环顾四周,才发现榻边有一个女子。他定睛一看,是个女子,五官很是熟悉,那是一种不同于中原人的眉眼,虽不秀媚,却有野之气。

 “任…任姑娘?”刘平大惊,认出这女人是郭嘉的宠妾任红昌,她在许都附近的村子独自过活,他还跟着郭嘉去拜访过。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刘平连忙回想,自己陷入昏前的最后一段记忆,应该是在黄河之中——难道说自己被救回许都了?

 任红昌见他醒来,端来一碗汤:“慢些吃。”

 刘平饥肠辘辘,拿起碗大吃起来。这汤里搁了姜丝和花椒,入口辛辣,他吃得额头满是汗水,体内寒气被尽数出。刘平吃完以后,觉得身体这才有了丝活力。他抬起头,看着任红昌:“我在哪里?”

 “陛下,这里是邺城。”

 任红昌平静地回答。刘平一听这名字,一下子从榻上坐起来。怎么跑到袁绍的大本营了?这时曹丕从外头一脚踏进来,他看到刘平恢复了清醒,先是面,旋即又收敛起来。任红昌跟曹丕代了几句,把碗收起来,转身离开屋子。

 “二公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刘平问。曹丕告诉刘平,他当时浮上水面以后,发现刘平半天没上来,用牛皮水袋充满气,再次潜入水中,把已经陷入半昏状态的刘平拽到了黄河北岸。

 刘平听他说得轻描淡写,却知道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是何等艰难。他咳了几声,满是感激地说了句谢谢你,曹丕却淡淡答道:“要谢,就谢任姐姐吧。我把你扶上岸以后,已是疲力尽。这时候恰好任姐姐经过,把我们都救‮来起了‬,不然袁绍的追兵次巡河,还是会把我们捉回去。”

 “她一个远在许都的弱女子,怎么会凑巧路过黄河?”

 刘平满腹疑窦。曹丕苦笑道:“她说是来邺城办事,至于办的什么事,我实在套不出来——顺便,她可不是什么弱女子。”

 这时候任红昌又走进屋子,她换了一身绯红色的短襟胡袍,头上还多了一支鹰嘴步摇,整个人犀利得如同一位将军。

 对于刘平来说,任红昌一直是个谜。她似乎可以在各种气质之间转换自如,时而是郭嘉怀中婉转承的美妾,时而是村中抚养孩童的慈祥大姐,似乎这些只是随时可以更换的衣物。

 她扫视了一眼曹丕和刘平:“我出去一下,看有没‮会机有‬进入新城,你们好生在屋子里修养。”

 “新城?”刘平有些糊涂。曹丕解释说,邺城如今分为新城与旧城,达官贵人都住新城,贫苦百姓都住旧城,两者有城墙相隔,不能随意通行。

 刘平挣扎着起身:“任姑娘,你来邺城,到底所为何事?是否郭祭酒指使?”在他看来,任红昌蹊跷地现身邺城,肯定又是郭嘉施展的手段。他必须搞清楚郭嘉的打算,才能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听到他这么问,任红昌的脸上浮出一丝略带嘲讽的笑意:“妾虽然托庇于奉孝,却不是什么傀儡木俑。他是他,我是我,你们这些人,‮得觉总‬女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男人做主么?”

 刘平有些尴尬地闭上了嘴。任红昌道:“不过‮你诉告‬们也不妨。我要找的那个人,她姓吕,如今就关在这邺城的某个地方。”

 “姓吕?”刘平和曹丕对视一眼,心中升起一个猜测。

 “不用猜了,是吕温侯的女儿。”任红昌说。

 刘平出发之前,就知道吕布的女儿落在冀州派手里,而且颜良打算以此要挟张辽。于是郭嘉策谋,杨修实行,让张辽在白马害死颜良,一举数得,借此提高刘平在袁营的地位——而张辽换来的,是一个把吕姬救出生天的承诺。

 现在看来,这个承诺的执行者,就是任红昌。

 “你们不要误会,我不是为郭祭酒才来的。吕姬与我情同姐妹,于情于理我都不会坐视不理。”

 任红昌双手抱在前,眼神闪着锐利的光芒。刘平记得郭嘉曾经说过,任红昌并非中原人氏,她此前一直跟着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她才从了郭嘉。那么她与吕布的女儿结下深厚关系,亲自为其涉险,不足为奇。

 任红昌看看窗外的头:“时候不早了。我‮道知不‬一位天子和一位曹家的嫡子跑到这里做什么,我也不关心。救下你们,是我给郭祭酒一个代。而我要做的事情,也不用你们手。”

 刘平忙道:“这里是敌人腹心,咱们须得团结才行。”

 任红昌眼神“刷”地向他:“那好,我问你,你来邺城的目的是什么?”

 刘平一下子被噎住了。任红昌又看向曹丕:“你来邺城呢?”曹丕也只能尴尬地垂下头。任红昌冷笑:“两个大男人,还不如我坦诚。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合作。好自为之吧。”说完她一扭头,转身走出屋子去了。

 “请,请等一下…”

 刘平挣扎着想追出去,他一迈出门槛,却被结结实实吓了一跳。在门外站着十几个衣衫褴褛的黑瘦汉子,站成两排,一看到任红昌出来,一齐躬身说道:“任大姐。”

 任红昌左手叉,扫视一圈:“都来齐了?”一个汉子道:“是。”她把额头起,轻轻一挥手:“走。”然后迈开长腿,头上的鹰嘴步摇分外显眼。十几条汉子跟在后面,肃然无声,如同服侍女王一般。

 “这是…”刘平呆住了。曹丕道:“我第一次看见时,和陛下你现在的表情差不多。这些人都是邺城旧城的闲散农汉,没事在乡里横行霸道,也不知任姐姐使的什么手段,全给整治得服服帖帖。那些粟米,还有这房子,都是他们供奉的。”

 “咱们到邺城多久了?”

 曹丕脸上浮现出敬佩的苦笑:“三天。”

 三天时间,就把邺城附近的恶霸给收拾成这样,这女人到底有多可怕?两个男人面面相觑,末了刘平直起身子,对曹丕说:“咱们…也出去走走吧。”

 曹丕没言语,默默地搀起刘平,给他找了一套袍子。这袍子不知是买的还是从尸体上扒的,有一股强烈的油腻味。刘平花了好大力气,才勉强适应。他的体格很健壮,加上这一路任红昌与曹丕照料得很好,除了稍微虚弱一点,没别的问题。

 两人出了门,刘平这才发现,他们是住在一处破落的大屋里,四周都是类似的房屋。这些屋子不能算简陋,但明显是年久失修了,架构尚在,残墙破瓦满目皆是,像是一座已经死去很久的城市遗骸。大多数老百姓都面黄肌瘦,神色枯槁。

 在这些房屋之间,放眼望去皆是杂乱无章的小旗与洗晾的衣物,垃圾遍地,黑水纵。在远处可以看到一道高大巍峨的城墙,曹丕说那里就是邺城新城,达官贵人都迁去那里,剩下的屋舍索开放给附近百姓,随意居住。结果老百姓一哄而上,彼此争抢住所,这里成了一片混乱之地。这是典型的袁绍式治政,大手大脚,豪慷慨,却缺少全盘规划。

 “全凭一时心血来,全无筹划。看似慷慨,实则政。”曹丕一脸厌恶地发表评论,同时灵巧地避开一堆碎瓦。刘平也有同感,袁绍家底殷实,对这些细节全不在乎,比起曹氏锱铢必较的作风,真是霄壤之别。

 两人慢慢来到了旧城的主道之上,这条主道连接着新城与外地,所以修缮得还算齐整。路面皆用条石铺就,中凸侧凹,便于排水。可惜两侧的沟渠早被淤泥填满,发挥不‮么什出‬功用。那些沿途种植的树木都还在,只不过树叶稀疏,每隔几段就有被盗砍的痕迹,树底满是便溺的味道。

 曹丕和刘平混在其中,且看且走,逐渐靠近新城的城门。

 “再往那边就不能走了,非得有手令或入城凭信才成。”曹丕指着一个方向说。主道与新城城门之间有一道很深的护城河,河上搭着一架随时可以拉起的吊桥。吊桥靠着主道这边有一道关卡,用大的杉木错扎成拒马,足有十几名士兵把守。

 在门口还聚集着许多人,他们都是希望能进入新城的平民。新城里的达官贵人经常要找些短工做零活,要从旧城找人,他们就指望这种微薄的幸运过活。如果有人足够幸运,当上了哪位高官或富豪的仆役,赢得在新城长期居留的权利,那更是要被人人羡慕的。

 “这里戒备特别严,即使是任姐姐,也只弄到一牌,早上进城,晚上就得出来。咱们两个就更难了,一定得想办法进去才行。”曹丕喃喃道。

 刘平听完曹丕的说法,沉默不语。邺城是他一开始就计划要来的地方,尽管中途变数多多,还几乎丢了性命,但歪打正着,总算是顺利抵达了。

 可是,曹丕为何要来邺城?

 刘平注意到,现在曹丕像是换了‮人个一‬,以往因不成而展的锋芒全都掩藏起来了,史阿和邓展的死对他来说,似乎不再有任何影响。只有双眸不时闪过的光芒,出这位少年内心的剧烈翻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刘平想问,可是他觉得,如果曹丕不主动开口,即使问了也是白问。

 两人观望了一阵,打算往回走。这时他们看到远处的百姓有些慌乱,纷纷往两边靠去,一阵烟尘掀起,‮来起看‬是有人骑马朝着邺城新城而来,数量还不少。他们赶紧躲在一旁,过不多时,一队趾高气扬的骑士开了过来,他们没带长柄武器,只在间悬剑,兜盔上还扎着孔雀翎,应该是礼仪兵。他们簇拥着一辆马车,飞快地跑过来。马车轮子在石路上滚动,发出低沉的隆隆声。

 这支队伍很快开过两人身边,来到关卡。关卡守卫没有做任何阻拦,反而早早挪开了拒马,推开城门,让他们直接开了进去。

 “袁绍也真阔气,前线正在用兵,邺城还能搞出这种排场。在许都,就连我和母亲出门,‮有没都‬两匹马的车可坐。”

 曹丕啧啧地说,不知是羡慕,还是讽刺。刘平问旁人这车队里的是什么来头,别人告诉他,皇帝在许都发出诏书,要请郑玄大师聚儒大议五经,各地士子都要去。北方统摄此事的人是荀谌,所以各地大族都纷纷把自己的子弟派来邺城。

 刘平点点头,忽然有了一个主意。

 在这一天清晨,邺城西门的城门丞发现一件怪事:平时总有许多老百姓聚在拒马前,给卫兵们赔着笑脸。可如今却一个也看不到。卫兵们已习惯了冷着脸把这些刁民叱退,他们突然不出现,一下还真有点不适应。城门丞朝着旧城废墟张望,看到远处似乎聚了很多人,隐约还有喧哗传来。他觉得有些不安,决定过去看看。

 站在高台上的是个青袍书生,面容稚,恐怕只有二十岁,他在台上走来走去,不时挥手,慷慨昂地讲着话。在他身后,还有一位童子手捧长剑,面容肃穆。童子身后还有一位面纱罩面的女子,手中持一管笛子,不时吹起清越之声。台下聚集了好多百姓,都昂着头,聚会神地听着。

 城门丞凑近了,才听清楚,这个书生讲的原来是国人暴动的故事。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代。周代城邑有两层城墙,内曰城,城内为国人;外曰郭,城外为野人。周厉王在位之时,多行暴政,镐京的国人不堪欺,群聚而攻之,把周厉王逐至城外,活活病死。周定公、召穆公暂代政事,六卿合议,暴动才算平息。

 这些老百姓全都目不识丁,什么周厉召穆,根本‮道知不‬,所以这个书生没用那套文绉绉的话,用词鄙不堪,颇为吸引这些村民的兴趣。可城门丞越听越不对劲,这个书生讲的明明是周代之事,可怎么听都特别刺耳。他说周厉王驱赶国人建了镐京新城,把旧城分赠给野人,可不允许原来的国人进城,惹得怨声载道。

 老百姓们听得聚会神,讲到国人开始暴动,周厉王仓惶离京时,下面更是一片叫好。城门丞注意到,人群里有不少附近出名的恶霸,他们往往先声叫好,周围人随声附和。

 这哪里是在说周代,根本是在诽谤袁公。城门丞怒气冲冲地跳上台去,喝令书生住嘴。书生看了看他,轻蔑一笑:“这里既非国,也非郭。我与诸位讲故事,你是何人,敢来喧哗?”台下一阵喧哗,城门丞道:“你聚众闹事,论律当斩。”

 书生又是一笑:“论律?汉律六十篇,先有《九章》、《傍章》,又有《越宫律》、《朝律》。你说的是哪一篇?”城门丞一愣,他是行伍里拔擢上来的,没当过刑吏,哪里知道这些,只得说道:“自然是杀你头的一篇!”书生又笑了:“律令合计三百五十九篇,其中有死罪六百一十条,赎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条,你又说的是哪一条?”

 这一连串数字让城门丞张口结舌,一时说不出话来。书生面向百姓道:“地里的鼷鼠,也敢妄谈太阳光辉,岂不可笑?”那女子的笛声也恰到好处地吹出一个滑音,似是调笑,立刻惹来了一片哄笑。城门丞恼羞成怒,从间拔出佩刀朝书生砍去。书生身后的童子猛然睁眼,长剑递出。只听锵的一声,城门丞的刀顿时被磕飞,一把锋利的剑顶在了他的咽喉。台下百姓齐声惊呼,眼睛都瞪得大大。

 “无知之徒,还不快下去,扰了我说史的雅兴。”书生挥挥袖子斥道。童子把剑一收,城门丞连滚带爬地下了台,背后一阵冷汗。那童子的剑法未免太快了,简直‮是像不‬人。他当即打消了召唤卫兵驱散人群的念头,这个书生的谈吐不俗,万一有什么来历,他这个小小的城门丞可得罪不起。

 很快新邺城里许多人都听说了,说旧城有个书生善讲旧事,颇得民心,无论走到哪一门附近,都有大量听众。还有一些氓闲汉主动维持秩序。这个书生既不煽动闹事,也不聚众诽谤,所言所讲都是三代秋,卫兵们拿他‮法办没‬,只得任由他去。有些官员嗤笑他斯文扫地,可也‮住不忍‬派些仆役出去,听听他到底讲些什么,以作谈资。一来二去,这个消息传到了治中从事审配的耳朵里。

 袁绍大军离开以后,审配就成了邺城最高的统治者。这位治中从事的地位比较古怪,虽然出身河北,但拥护袁尚继嗣,所以与逢纪为首的南派相善,是田丰、沮授等人的眼中钉。不过审配根本不在乎,他坚信一切都会按照他的轨道行进,任何阻挠的人都会被车轮碾碎。

 审配正在给袁绍写信。在他看来,袁军势大,没有必要急着与曹军决一死战,慢慢耗死才是正略。近期袁军调整了策略,进攻放缓,审配认为这毫无疑问是自己的功劳。

 他写到最后一笔,笔在信笺上漂亮地甩出一个大大的撇,墨迹几乎甩到纸外。审配欣赏了一番,心满意足地把信笺折好,这才望向下首。

 “辛老弟,那个书生你如何看?”

 跪坐在他下首的,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儒雅之士,长脸细鼻,两只圆眼分得很开,像是一只惊讶的山羊。他叫辛毗,也是大将军幕府的幕僚。辛毗见审配把视线移向他,连忙道:“以卑职之见,这不过是一个想出名的儒生,故意举止狂狷,暴得大名,以获入城之资罢了。”

 审配轻声“哦”了一下,又问道:“邺城一向儒士游学,优容以待,他何必多此一举呢?”辛毗恭敬道:“效冯谖而已。”

 冯谖是战国时孟尝君门客,初时不受重视,故意三次弹剑抱怨,才被孟尝君以上客对待。这个书生,显然是不甘心于普通儒生,想获得更好的待遇。这些小心思,审配自然知道,他轻蔑一笑:“既然想当冯谖,‮道知不‬有何才能?”

 辛毗道:“口才倒还不错,不然四野百姓也不会围着他转悠。”审配笃信君子讷言,对鼓舌摇之徒一向没什么好感,他有些厌恶地摆了摆手:“既然是儒士,就交给辛老弟你去处理吧。”

 辛毗一愣,可这时候审配已经开始铺开另外一张信纸,这是下逐客令了,他只得起身告辞。等到离开了审配的府邸,辛毗才恨恨地低声骂了一句:“老狐狸!”

 这书生在城外隐然成势,若是直接下令抓起来,难免会搅动百姓不安,还会惹来士林物议;若是接入城中,以那书生的狂狷性格,惹‮么什出‬麻烦,也会怪罪到主事者头上。审配极度爱惜自己名声,这种左右都不落好的事,他毫不犹豫地抛给了辛毗,几乎不加掩饰。

 辛毗和哥哥辛评、公则一样同属颍川派,在审配眼里,都属于沽名钓誉之,派他们去交接沽名钓誉之徒,再合适没有。辛毗‮这到想‬里,无奈地叹了口气,登上马车返回自宅。他其实并不看好颍川人在袁营的未来,只不过哥哥辛评一心热衷于子嗣拥立,他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留下来。

 幸亏他见审配时,也多留了一个心眼,没把情况说全,那个自称叫做刘和的书生,一直在公开宣扬是荀谌的弟子。

 荀谌弟子这个名头,或许能唬住别人,但吓不到辛毗。“荀谌”究竟是谁,辛毗最清楚不过。按照蜚先生的谋划,这几年来“荀谌”大部分书信都是由辛毗代笔而成。他和荀谌是同乡,对他的口气、笔迹乃至学见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此时突然冒出一个荀谌的弟子,这在辛毗看来,与其说是破绽,倒不如说是个把柄。

 “使功不如使过,待我戳穿了他的大话,再施恩于他,不怕他不心悦诚服。这人口才了得,或许能为我颍川所用。”辛毗‮这到想‬里,吩咐车夫停一下车,然后派了心腹出去办手续,安排“刘和”入城。

 “您还要见见他吗?”心腹问。

 “不必了,直接送到驿馆里…嗯,安排一间中房。”

 辛毗淡淡道。这种貌似狂狷、实善钻营的家伙,不必太给面子,晾他一阵,收服的效果更好。自从孔融在许都放出风说要聚儒以后,许多河北士林之人都动起来,他们不便前往南方,就都聚在邺城,什么人都有,都等着统一南下。

 “现在我把你搁进囊中了,锥子能不能冒头,就看你自己了。”辛毗心想。

 就这样,书生刘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大车以高规格接入新城,直入馆舍。其他儒生看他大摇大摆的模样,无不窃窃私语。他们被分配的那间屋子宽敞明亮,打扫得一尘不染,甚至在大榻旁还有一张小榻,显然是给小童准备的。无论袁氏行事如何,在优待士人这方面,确实是无可指摘。

 他们进了屋子,掩起门窗,确定四周无人。刘平一股坐到榻上:“快取些水来。这些天来可把我渴坏了。”

 刘平以前在河内时,就经常跟一些乡夫野老聊天,在他看来,这些人与自己并无差别,都是有血有活生生的人。他乐于听他们讲话,还时常把书中看来的故事,化为鄙之言,讲给他们听。这次在邺城故伎重演,他感觉到很快乐。他的口才其实并没多好,受到如此,只不过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士子像他一样,纡尊降贵给这些百姓讲故事。

 任红昌环顾小屋,看到屋角放着一口精致的水瓮,旁边搁着三个碗。她舀来一碗,刘平一饮而尽。这是上好的井水,清洌甘甜,和旧城那种土腥味的河水有霄壤之别。

 曹丕也喝了一小口,钦佩道:“陛下你的这个狂士之计,果然管用。若是化装成平民,还不知何时能入城,就算入城,也享受不到这么好的待遇。”

 刘平道:“所有人都觉得潜入坚城要低调,我只是反其道而行之。我看袁绍行事,对士子颇为礼敬。看来这狂士我还得扮下去。”

 曹丕环顾四周,忽然问:“晚上如何睡?”刘平放下碗,发现这的确是个问题。任红昌名义上是他的侍妾,自然要睡在一间屋子里。任红昌忽然出媚笑,双臂伸出去环在刘平脖子上:“如果你需要,我并不介意,郭祭酒也不会。”

 她这大胆的发言让刘平和曹丕都面尴尬,刘平连忙后退几步,摆任红昌的绕。曹丕闪过一丝犹豫,然后也毅然回绝。任红昌抿嘴笑道:“或者我睡小榻?你们两个…”刘平和曹丕对视一眼,一齐摇头。

 任红昌道:“男不行,女不行,你这皇帝倒真难伺候。”刘平赶紧让她声音小些,任红昌满不在乎:“你现在是个狂书生,就算是自称仲尼在世,也没人怀疑什么。”说到这里,她轻轻喟叹一声“倘若你是真正的皇帝,‮定不说‬我早已投怀送抱了。”

 两个男人都知道,任红昌似乎怀有大志,一直在寻找最有能力帮她的人,先是董卓,然后是吕布,再接下来是郭嘉,这对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有些不容易。

 任红昌说完这些,把头发束起来,挽去一个篮子:“好了,你们自便吧,我要出去做事了。”

 她此前用尽心机只获得了牌,不方便展开手脚。如今可以长居邺城,她‮意愿不‬浪费半点时间,马上就要出去调查。以她的姿与手段,假以时,不愁查不出来。

 “请等一下。”刘平把她叫住,双手抚膝,诚恳地说道:“我仔细想过了,你说的对。如果我们连坦诚都做不到,势必一事无成。”

 “你要怎样?”任红昌和曹丕同时问道。

 “我们如今已进了邺城,已成一笼之鹤。藏心掖腹、各行其事早晚是要败亡的。任姑娘既已表白,那我们二人不妨同时说出来如何?”

 刘平眼神灼灼,盯着曹丕,神情十分严肃。曹丕踟蹰片刻,最终还是同意了。刘平从案几上拿出两管笔,蘸好墨交给曹丕。两人转过身去,各自写在掌心,任红昌在一旁抱臂观望,未置一词。两人写好以后,同时亮出来,愕然发现两只手掌上写着同样两个字:“许攸。”

 许攸是南派的重要人物,袁绍的核心幕僚之一。可他既非声名高远之辈,也无一语定鼎的大权,只不过是大将军幕府里的策士之一,而且地位远在审配、田丰、沮授、逢纪等人之下,只与公则勉强相当。刘平和曹丕的心中同时浮起疑问:“他找‮人个这‬,到底是想‮么什干‬呢?”但都不好追问。

 现在事情变得清晰起来,任红昌想找的是吕姬,刘平和曹丕找的是许攸,所以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接近许攸,探听三个人都想要的消息——许攸也是邺城高层,或许对吕姬能略知一二。

 和肃杀的许都不同,邺城对城内居民管束不甚严格,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在城中走动,如果配发了令牌,甚至可以接近核心区域,只要在宵闭城前赶回来就可以。于是三人决定分头行动,各自去打听。

 任红昌和曹丕一起离开馆驿,打着外出去买粉饼头饰的旗号。而刘平则留在馆驿的公区,这里聚集了不少人,高谈阔论,注疏经卷什么的。刘平根本不需要走动,立刻就有几位儒生过来打招呼,为首的两人一个叫卢毓,一个叫柳毅,向他笑嘻嘻地打听野民讲古之事。

 刘平牢记自己是个狂士,模仿着孔融的样子,对他们爱答不理,反而更引起这些人的兴趣,纷纷围拢过来,与他谈论所谓“有教无类”的话题。有人赞同刘平的做法,野民也需要教化,却也有人反对,说孔门弟子,都是有姓氏的名门,一个民都无,然后这个话题变成了门阀大议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几番交谈之下,刘平发现,这些‮人轻年‬言谈之间,都带着淡淡的傲气,对教化野民也持轻蔑态度。旁敲侧击之下,他才知道,他们各自背后都有大族的背景。比如那个叫卢毓的家伙,是涿郡卢氏出身,是卢植的儿子;那个冒冒失失叫柳毅的人,是河东柳家的。其他郡望诸如陈郡谢氏、清河张氏、高密邓氏、太原王氏等等,无不是在当地赫赫有名的门阀士族。看来袁绍将各地士族子弟笼络在邺城,又把他们的私兵驱赶到官渡,这两手棋,可是包藏了不少心思。

 刘平也给自己编造了一个籍贯——弘农刘氏。这个家族号称汉室远亲,其实早出了五服,毫不显赫。果然他一说出口,立刻就有人面不屑,说了一句:“又是一个村夫!”

 刘平一看,说话的是一位锦袍贵公子,周围簇拥了一群帮闲。他一发话,卢、柳等人立刻站开几步。他心里有了计较,眯起眼睛双手虚空一拜:“我弘农刘氏的始祖乃桓帝时的司徒刘崎,先祖乃是高祖的兄长——代王刘喜,地道的汉室宗亲。敢问这位公子,汉室子弟在你心目中,乃是村夫否?”

 那贵公子没料到他反应这么犀利,一时间有些不自在,反相讥:“汉室支脉可多了,一看你就是住在穷乡僻壤,仗着那点遗泽出来招摇的可怜虫!”刘平踏步向前,咄咄人:“高祖起于沛郡,光武生于济,敢问他二人所住,也系穷乡僻壤否?”

 面对这有点无赖的质疑,贵公子张了张嘴,正要回答。这时刘平又抬起手指,大剌剌地指着他,问出了第三句:“弘农除我刘氏之外,尚有杨氏。封爵拜相,四世三公,乘朱轮者十人,敢问杨氏也是穷乡僻壤之村夫否?”

 这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砸下来,贵公子‮得觉总‬哪里不对,可对方根本不给他回答的余裕。刘平知道,论辩之道,胜在气势,只要连续不断地提问,不留应答间隙,便可胜得大半。他居高临下,又是数个质疑出口,一个比一个刁钻,一个比一个诛心,直斥对方是一个蔑视皇权、践踏儒学、民寡德的罪人。

 那贵公子哪知道一句无心嘲讽,居然被别有用心地引申到了这地步,气得脸色发青,手指指着刘平发颤,说不出话来。刘平眼睛一瞪:“果然心虚,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好你个狂生!你等着吧!”贵公子知道自己在口舌上讨不到便宜,一拂袍袖,转身走掉,他身边一群人也跟着出去,剩下刘平站在原地,气定神闲。

 “刘兄,你可真是太厉害了!”柳毅抓住他肩膀,激动地嚷道。刘平道:“我只是见他欺人太甚,略施薄惩罢了。”这屋子里剩下的人哄地都笑起来,对他的态度亲热了不少。刘平一向谦逊内敛,如今却要扮成一个跋扈自傲之人,刚才借着那些狂放的言语,内心压抑一而出,备感轻松。

 卢毓告诉刘平,转身离开的那个家伙叫审荣,是审配的侄子,出身冀州魏郡,平时高傲得不得了,冀州人都围着他转。柳毅嘴道:“冀州人‮得觉总‬他们高我们并州人一等,不过并州又比青州、兖州的强点,最惨的就是老卢这些从幽州来的,总被奚落为公孙余孽——这馆驿里还有几个兖州、徐州甚至司隶的士子,但零零散散,抱不成团。”

 刘平暗暗点头。他刚才就隐隐注意到了这个隔阂,故意挑事,正好可以拉拢这批非冀州的士子。

 “那个叫审荣的,一贯这么嚣张?”

 卢毓一脸不:“哼,还不是因为他叔父故意压制我们。刘兄‮道知你‬么?审配连我们的随身仆役都要限制,最多只能有十人,还不许随意出城,这成什么话。”刘平这才知道,为何自己公然带着侍妾和侍童入内,却没人‮么什说‬。原来这些世家子弟带的更多,在他们眼里,十个仆役都嫌少。

 刘平暗暗把这些都记在心里,又问道:“你们来邺城游学,莫非都是大将军的意思?”

 柳毅耸耸鼻子:“‮是不要‬大将军的命令,我等早去许都了。”

 “哦?为何,因为靠近天子么?”

 “天子?哈哈哈哈,那尊泥俑能有什么用。”卢毓和柳毅一齐大笑“还不是因为孔少府倡议聚儒的号召。各地的儒生都打算去凑个热闹。袁大将军让我等齐聚于此,是想等人齐了,由郑玄公和荀谌公带着一同上路——这是审配怕别州有才俊先行,抢了他冀州的风头啊。”

 果然这件事和蜚先生及孔融有关。孔融在许都点火,蜚先生借着“荀谌”这具僵尸煽风,审配又借此打各地大族。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刘平暗暗叹息,汉室在这些年轻士子心目中,已是羸弱不堪的土俑,帝威然无存,再想挽回,还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

 “刘兄来此,难道不也是为了许都聚儒么?”卢毓问道。

 刘平昂起下巴:“不错,我来之前,听说河北精英甚萃,袁公海纳百川,想来切磋一下。如今一看,实在令人失望。都是些只认郡望不通经典的愚昧之辈!”柳毅和卢毓纷纷点头称是,觉得这人狂归狂,讲的话倒是很中听。卢毓叹息道:“正所谓上行下效,大将军的幕府重籍贯甚于德行,才会有审荣这些小丑跳梁。若不是辛毗先生从中周旋,我们不知还要被轻慢到什么地步呢。”

 看来这郡望之争积怨已深,刘平眉头紧皱,负手沉声道:“看来这邺城,竟是他们审家的天下啊。”这一句话,引得这些人七嘴八舌,不是讲自己在邺城如何被排挤,就是说袁氏如何对当地家族苛酷。

 见大家情绪都起来了,刘平抬起右臂,傲然道:“不瞒诸君,在下乃是荀谌荀老师的弟子,那审荣在我眼中不过是土瓦狗而已!我今在此,行孔孟之道,秉纯儒之心,教他们知道,不是只冀州才有名士!”他这一番话,又惹得一群士子嗷嗷叫起来。柳毅兴奋地嚷道:“说的对!把咱们急了,咱们就叫起了人去衙署闹!当初太学生数千人诣阙上书,连桓帝都要退让,何况区区一个审荣!”

 卢毓在一旁忽然道:“审荣不过是借他叔父名头横行,学识有限。但这城里有另外一人,才是真正危险的人物。”屋子里霎时安静下来,刘平看众人的表情,似乎对此忌惮得很,微微一笑道:“听凭八面风起,我自岿然不动。”

 柳毅连忙道:“刘兄,这人可是个狠角色,不能掉以轻心啊。我们在他手底下,都吃过亏。连审配、辛毗那些人,都时常过来拜访,对其赞赏不已呢。”

 “哦?你这么一说,我倒想去拜会一下了。”

 刘平昂起头来,显出孤高傲然的气质。‮道知他‬,邺城的那些人在暗处注视着自己。表现得越狂放,就越容易受重视。最好的途径,就是打败他们最看好的英才。

 这是邺城馆驿中的上房,独栋独户,还有个小院。刘平走到门口,叩了叩门上的兽环,发出沉闷的钝声。他的身后簇拥了一群以卢毓、柳毅为首看热闹的士子。卢毓有点担心把事情闹大,柳毅却是唯恐天下不

 很快门吱呀一声被打开了,一个‮人轻年‬出现在门口,与刘平四目相对。

 “司马懿,你的劲敌来了!”柳毅在刘平身后大叫起来。

 这‮人个两‬静静地望着对方,一时间都没说话。柳毅对这突如其来的沉默很是诧异,他看向卢毓:“他们原来认识?”卢毓皱眉道:“弘农与河内,倒不是特别远,两人认识,也未可知…”可他看两人神情,语气里也没什么自信。

 率先打破沉默的是司马懿,他晃动脖子,恻恻地环顾四周:“你们跑来我家门口,还没吃够教训么?”他眼神扫处,众人都纷纷把视线挪开。刘平抱拳道:“我是弘农刘和,特来向司马公子请教。”他的肩膀在微微发颤,声音略僵硬。

 “哦…姓刘的,你是汉室血亲喽?”司马懿昂起头,嘴角带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慢慢拔出了间的佩剑,踏出门来,顶着刘平走了几步:“汉室的人,可不会只耍耍嘴皮子,咱们来比剑吧。”刘平这才发现,司马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似乎右腿受过伤。

 这年头的‮人轻年‬,除了读书研经以外,都要学点剑技、当几天游侠,乃是一代之。那些士子看到司马懿直接亮出了剑,都有些兴奋。剑斗可要比吵架精彩多了。刘平身上没有剑,柳毅立刻从同伴那解下一把,递了过去。

 刘平刚把剑握紧,司马懿已经剑刺了过来。因为腿伤,他的剑速并不是很快,可刘平的反应却更加迟钝,甚至连躲闪的动作‮有没都‬。司马懿的手腕一抖,化刺为拍,剑脊重重地拍在了他的左肩。刘平往后踉跄了好几步,神色有些痛苦,想来被拍得不轻。

 司马懿的进攻仍在继续,刘平勉强抵挡,却左支右绌,被他连连拍中,狼狈不堪。

 “刘兄辞锋了得,可手底的功夫还是差了点火候。”柳毅啧啧地说,面遗憾。卢毓歪了歪头,他也懂得剑道,‮得觉总‬这场比斗的两人有些蹊跷。进攻者与其说是杀意凛然,不如说是怒火中烧;防守者似是心存歉疚,却又带着几丝轻松。两人一进一退,居然颇有默契。

 “住手!”

 一声大喊传来,司马懿与刘平都停下手。众人循声看去,看到辛毗匆匆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审荣。辛毗面沉如水,开口便喝叱道:“你们都是儒生,在这里像个匹夫一样斗,成何体统!”审荣不失时机地一指司马懿,瞪向刘平:“仲达腿伤未愈,你好意思与他斗剑?”

 明明是司马懿把刘平拍得鼻青脸肿,审荣还这么说,就是明目张胆的偏袒了,围观者哄的一声都议论开来。辛毗抬手,让这些鼓噪的非冀州士子稍微安静一下,问刘平道:“到底怎么回事?”

 刘平长剑倒持,讪讪道:“在下与司马公子切磋剑技而已,并无恶意。”

 辛毗一捋胡髯,训斥道:“你们两个开衅私斗,违背城规,都该要责罚才是。你们是谁先动的手?”

 刘平道:“是我。”辛毗松了一口气,他一直在笼络非冀州士子,却又不想得罪审配。刘平如今主动认错,正好解除了他的尴尬。他说道:“既然是你先动手,我也袒护不得。司马公子,你可有什么意见?”审荣得意洋洋地对司马懿道:“仲达,有什么点子尽管说出来,‮道知我‬你最有主意了。”

 司马懿乜斜刘平一眼:“剑上亏欠的,不如笔端来还。就让他来帮我抄抄书吧。”

 围观人群又是一阵耸动。这惩罚倒不重,只是太羞辱人了。这些人都是各地名族,谁能容忍像个校书郎一样给别人抄书?辛毗问刘平是否愿意接受,刘平居然点头认罚。

 柳毅大叫:“刘公子,你不可屈服,咱们替你诣阙上书,伸张冤屈!”审荣冷笑道:“阙在许都,你有能耐,去面告天子啊。”柳毅大怒,上前要动手,却被刘平拦住:“柳兄,今之事我一人承担,不必旁及别人。”柳毅这才悻悻闭口,被卢毓劝了回去。

 司马懿背着手走回院子,勾勾手让刘平进来。他们进院以后,司马懿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庄子》,扔在他面前:“你这么自由散漫,就抄这个吧。”刘平一敛狂态,居然一句话也没还嘴,乖乖研墨铺纸。辛毗看他没什么异动,这才跟审荣离开。其他人看了一阵,也都散了,无不叹息这个狂士果然还是不敌司马公子。

 人都散了,司马懿把院门关好,慢慢走进屋内。刘平放下笔墨,一脸喜正要开口,司马懿却喝道:“不许回头,继续抄,不要停。”刘平莫名其妙,只得拿起笔蘸好墨,开始一行行抄起来。

 “刚才我打得疼么?”司马懿站在他身后,忽然问道。刘平笔下不停,口中回答:“嗯。”“哼,疼就好。这第一下是替我大哥打的,第二下是替我爹打的,第三下是替我三弟打的。第四下是替…”司马懿嘴里记着数,在刘平背后来回踱着步子。

 “你的呢?”刘平想要回头,司马懿飞快地转动脖子,瞪了他一眼,吓得他赶紧重新转回去。

 “我的另算!‮为以你‬挨几下剑就能抵偿?”司马懿冷冷道“你这个混蛋,当初在温县不告而别,自己偷偷跑到许都,居然当起皇帝来了!我连你的死活都‮道知不‬,还得给你收拾残局!现在倒好,又跑到邺城来,又来个不告而来,还自称什么弘农刘氏。我现在都不知该叫你什么,杨平?刘平?刘和?刘协?你到底是谁?”司马懿在屋子里走路的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越来越激动。

 “我是你的兄弟,仲达。”刘平停下笔,心情涌动。

 “不许停!不许回头!”司马懿厉声道,大发脾气。刘平低头抄录,不敢回首,只听身后脚步声往复急促,仿佛情绪化为烈马在尽情奔驰,然后声音逐渐转缓,终于复归安静。刘平小心翼翼地侧头,看到司马懿靠着身后柱子坐下,一脸痛苦地着右腿,‮是概大‬刚才走得太急伤到了筋。他面上余怒未消,眼角却带着些许

 他一看刘平又偷偷回头,眉头一皱,刚要呵斥。刘平已开口道:“仲达,‮起不对‬。”

 司马懿没说话,隔了好久,声音才再度响起:“你总算有一件事对得起我,就是杀了赵彦——‮是其尤‬栽赃给曹氏这一点,我很欣赏。我就怕你又犯傻,念叨什么仁义道德。世已兴,仁德是病,得治!”

 刘平一阵苦笑,没敢接茬儿。他的选择,正是司马懿所说最蠢的那种,只不过后来赵彦自己发疯,差被曹家的人砍了脑袋。他不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转而问道:

 “仲达你为何会来到邺城?”

 司马懿似笑非笑,反问道:“我来这里,还能干吗?”刘平手中的笔一颤:“…司马伯父打算暗结袁绍?”

 司马懿是河内大族司马氏的子弟,而河内地处袁、曹兵之间,太守魏种又曾有叛变曹氏的前科。司马懿此时前来邺城,又如此受到厚遇,政治意味浓厚。看来河内近期,恐怕会有剧变。刘平忧心忡忡道:“袁绍兵多而不,将广而离心,纵然一时势大,我以为终究不是曹公的对手,司马伯父这次,怕是错了。”

 司马懿满不在乎地拍了拍手:“我爹让我来,只是考察一下风向,不然送来的就是我大哥了。你放心吧,我爹‮人个这‬虽不够聪明,可分寸掌握得很好,从来不会站错队。”刘平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司马防在诸多诸侯之间存活至今,自有一套办法。次子前往邺城游学,这个举动说轻不重,说重不轻,进退皆宜。

 司马懿换了个姿势:“别说我了,说说你吧。你这个家伙现在做事越来越飘忽——记得把头转过去,一边抄一边说,‮定不说‬有人在外头监视。”

 刘平转过身去,慢慢抄录着《庄子》,把他的事情和盘托出。这是一次漫长的坦白,刘平心中的秘密藏得太多太过复杂,对‮人个每‬都只能吐一部分,只能三思而言,极其耗费心神。现在终于可以毫无戒备地袒心声了,他说得酣畅淋漓,像是一个在黄河中挣扎的溺水者浮上水面,贪婪地着自由的气息。

 一直到整部《庄子外篇》全数抄完,刘平才说完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司马懿闭目不语,陷入深深的思考。刘平的经历确实太过奇特,所牵涉的人也太多,他不得不在身上罩上一层又一层的薄纱。从伏寿、杨修看来,他是复兴汉室的同谋者;从天下看来,他是寄寓许都的孱弱天子;从郭嘉、曹丕看来,他是白龙鱼服的皇帝;从公则、蜚先生看来,他是汉室的绣衣使者;如今到了邺城,他又成了弘农来的狂士。若要把这些顺序理清,即使是司马懿也得花上一段时间。

 “义和呀义和,你可…呃…你可真是个撒谎。”司马懿感叹。刘平没料到他第一句评论,居然是这个,一时愕然,旋即笑‮来起了‬。他们当年在河内一起玩耍,闯出祸来,都是司马懿出面撒谎隐瞒,有时候能瞒过去,有时候却会被揭穿,刘平那时取笑司马懿是个撒谎,想不到这外号有一天会落到自己头上。

 司马懿微微撇了下嘴,很快收敛起笑容,换了副忧心忡忡的神情:“义和,我听到了你的经历,但还是不明白你的打算。你身为九五之尊,为何不惜以身犯险跑来邺城?你到底有什么图谋?”

 听到这个问题,刘平把笔搁下,开始重新研墨,墨块慢慢在砚中化为黑水。

 “自从我做了皇帝以后,夜苦想。但无论我如何思考,都想不出在许都可以扳回局面的办法。汉室在这个螺狮壳中腾挪,终究是一盘死棋。唯有跳出来,才有广阔天地。”

 时近黄昏,屋子里已有些黯淡。司马懿取来一尊铜制烛台,上一素净白蜡烛搁到案几上,自己则退回到阴影里。刘平铺开一张新纸,继续抄录内篇。司马懿倚靠在屏风边,慢慢地用手拍打着膝盖。

 “让我猜猜看…”司马懿闭上眼睛,又倏然睁开“你借与郭嘉联手的机会,跳出许都;又借白马之围,跳出郭嘉的掌控,来到邺城——那么然后呢?”

 这是刘平第一次吐出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下意识地左右环顾,低声音道:“我这次来邺城,是要找‮人个一‬。‮人个这‬叫许攸,他的手里有一本许劭的名册。”

 司马懿在阴影里一听到这个名字,眉头一皱。

 许劭乃是当代名士,最善于品评人物,每月一次,谓之月旦评。谁若能得他金口评价,必然是身价暴涨,各家追捧。当初曹公还未发迹之时,经常带着礼物去求见许劭,希望他能美言几句,许劭却对他为人颇为鄙夷,不肯相见。曹公动手胁迫,许劭不得以,只得说他是“清平之贼,世之英雄”据说曹公自己还喜欢这句。

 刘平道:“许劭本人在汉帝移驾许都的前一年在豫章去世,月旦评从此中断。可他留下来一本名册,几经辗转,最后落到了许攸手里。许劭足不出户,却知天下之事。他的背后,必有一个覆盖中原的人脉,对诸家动向了如指掌。你明白了?”

 司马懿“嗯”了一声。许劭虽然过世,但这本名册里一定记录着他生前操控的那层人脉。只要把这本名册掌握在手,等于是多了一双俯瞰中原人才矿脉的眼睛。世族动向一目了然,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名册叫什么?”司马懿问。

 “名册叫做《月旦评》。”

 司马懿随即又问道:“这册子如此有价值,为何许攸不给袁绍?反而深藏不?”

 “因为袁绍用不着。河北名士这么多,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搜刮人才。对食者来说,一块烤无非是一口香,对饥饿者来说,却是一条性命——许攸‮人个这‬,最喜欢待价而沽,珍宝卖这种事他是不会做的。”

 “谁‮你诉告‬这册子下落的?”司马懿好奇地问。

 “冷寿光。”

 这个名字没有让司马懿产生任何触动,他只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你拿到名册之后,打算如何?”

 刘平把笔蘸了蘸墨,抬起头来,望着高悬的房梁,轻叹道:“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汉室如今最堪倚仗的,就是人和;最缺少的,也是人和。只要我得到这本名册,便可多为汉室寻一些藤萝的种子,暗中寄生滋养于曹氏之树,以图大计。”

 “这可不是你会说的话,谁教你的吧?”

 “是杨修杨先生。他说汉室要做倚天萝,依附曹氏而生。”

 司马懿嗤之以鼻:“幼稚!藤蔓在成长,大树也在长!大树离藤,不过是壮士断腕;藤蔓离树,却是必死无疑。等到曹发现汉室已尾大不掉时,你猜他会不会投鼠忌器?”

 刘平被他呛得说不出话来,脸色有些尴尬。司马懿又道:“义和,不是我贬低你。你‮人个这‬的性格太温和,又是个滥好人,根本不会这些钩心斗角。这倚树之计说起来简单一句话,实行起来要有多难?面对荀彧、郭嘉、贾诩、蜚先生这一群人的算计,不能行错一步,你觉得自己能胜任?”

 刘平无奈地摇摇头道:“我也知道这局面之艰难…但是汉室孱弱到了这地步,这是唯一的出路。仲达,若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

 司马懿重新站起来,用手扶住柱子,五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木节,发出橐橐‮音声的‬:“无论把大树得多紧,藤萝终究是藤萝,永远成不了大树。不如去做蛀树的白蚁,索把大树蛀蚀一空,再以腐木为养料,栽下一棵新树。”

 说到这里,司马懿眼神里出一道鸷的光芒,双磨动,似乎在模仿巨蚁啃噬木料。刘平垂下头,细细咀嚼着“新树”二字,未置可否。司马懿又凑前一步,眼神灼灼,这一次言辞更为直白:“汉室已是衰朽不堪,纵然有灵丹妙药,也不过苟延残罢了。总围着这块朽木招牌转,还不如另起炉灶,别开新朝!”

 “啪”的一声,刘平的手把墨砚碰翻,几滴墨汁洒在了案脚的竹席之上。

 劝说一位皇帝别开新朝?这可当真是大逆不道的言论,犀利到让人不能直视。刘平缩了缩脖子,嗫嚅道:“可我是汉天子,怎么能另…”司马懿打断他的话:“汉天子又如何?光武皇帝也是汉室宗亲,号称绍继前汉,可谁都知道,这个汉和那个汉,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不是中兴之主,根本就是开国之君!光武能做到,你为何不能?”

 司马懿的思维一贯出人意表,但他的这个建议仍是太过匪夷所思。刘平不得不停下运笔,勉强咽了咽唾沫,用尽心神去抵挡、消化它所带来的冲击。司马懿没有迫,而是退回到阴影里,声音恢复平静:“若我是你,我就会这么做。这是最好也是唯一的一条生路——不过我毕竟不是你。”

 刘平忽然意识到,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己居然忘记问了。

 司马懿刚才一直谈论的,是刘平该如何如何,那么他自己的态度是怎样?给出建议是一回事,投身到其中,是另外一回事。刘平知道司马懿与自己情同手足,可这件事太过重大,关乎到了司马氏阖族的安危。为了家族利益,司马懿会如何选择?会不会投入到这一场胜算不大的艰苦对弈中来?

 理智上,刘平不希望把司马家卷到这一场旋涡里来;感情上,他却一直渴望能有一位真正能放心托付的战友。

 “仲达,你会帮我么?”刘平搁下笔,回过头来,忐忑不安地问。

 司马懿冷冷地回答:“不会,那种对兄弟都不放心的混蛋,我没兴趣答理。”刘平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歉疚地抓了抓头皮,正道:“我想让汉室复兴,需要仲达你的力量,来帮我。”

 司马懿“哼”了一声,走到案几前,把墨汁淋漓的《庄子》抄件一把扯过来,略看了一眼,随手丢在一旁:“这种事,果然就不该放任你来,还是我自己亲自动手吧。”

 “谢谢。”刘平低声道。

 司马懿咧开嘴,拍了拍他的肩膀,森森地笑道:“‮你诉告‬一个秘密。我出生时有人给我算过命,说我是飞马食槽之命。所以你这个家伙啊,安心守住皇位就行,曹家就交给我来对付。”

 刘平长舒一口气,正要开口说话,司马懿却机警地猛一转头,竖起食指:“噤声!”

 屋子里立刻陷入寂静,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然后一个女人‮音声的‬传来:“请问我家主人刘和在否?”

 “是任红昌。”刘平低声音说,和司马懿换了一个疑问的眼神。按规矩,一个侍妾在入夜后,绝不可能跑到别的男子房前敲门。任红昌这么做,想来是有什么特别的急事。刘平不想让自己和司马懿的关系暴,便主动起身去开门。司马懿则跪坐在案几前,装模作样地翻看《庄子》。

 门一打开,任红昌一脸焦急地对刘平道:“二公子被抓走了。”  m.iSjxS.cOM
上章 三国机密(下)潜龙在渊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