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十二章 相!
兵制的变迁,涉及众多,比寻常的变法还要来的艰难,因为关系到王朝的暴力机关——军队。
这是真正掌握着推翻王朝力量的群体,也是镇
天下气运的重要工具之一。
李坤派邱言去往剑南,其中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兵制改革之事做准备,要将剑南道当做一个实验的地方,体现的是皇帝的决心和意志。
当初,邱言离京一事,也是皇帝对邱言仕途的保护,防止他在名声未成、羽翼未满之时,就和掌权之官、豪门世家发生直接的冲突。
而在白莲教之
前面,邱言平息了沼地祸患,更用农家之法辅之以兵家手段,令沼人的威胁几乎消除,余下的不过就是等待世代传承,这沼人的生活慢慢提高,耕种逐渐替代渔猎,那各个部族的口粮逐渐增多,必然也会改变原来的一些习惯,使之社会结构发生根本
的变化。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中原书生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此邱言早就有所准备,在军中也有部署,将书生与兵马配合一起,以卫所为单位,展开教化布局,并在那统领之侧,设立了文置使一职,上书朝廷,就等封赏之后,他的气运和官职落实之后,他的那些设置的举措,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下来,成为定制,传于后世。
只是,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其实并不简单,其中关键还在今
的圣旨上。
圣旨如将邱言在剑南蜀地,对兵制的些许调整,都算作功劳与政绩,也就说明皇帝与那世家、既得利益的团体间,通过博弈得到了进一步革新兵制的权力。
这也是邱言在看李坤的能耐了,如果皇帝没本事得到这个机会,他不可能主动为对方火中取栗,反之。若是能够成功,邱言也不介意在人道的感悟上,能更深入其中,体会制度变迁多带来的变化。
当然了,这也只是个突破口,就算皇帝能够成功,让两府的宰执和六部众臣都有所妥协,可等到真个改制的过程里,必然还是充斥着诸多斗争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利益,事情便是在博弈中、在各方共同用力中前行的。
在这种情形下,李坤坐于龙椅上,称赞邱言,话语很快就过渡到了正题,就让人宣读圣旨。
立于此处的文武百官,都听惯了旨制谕诰,可也不
凝神,因为他们知道这一道旨意背后。凝结着的何等意义。
“…定北疆国战之根基,安沼人之患,扫白莲妖教…”
圣旨自然不能如同评书话本那样,把事情事无巨细的都说上一遍。多数只是提一提关键的地方,然后附上些许辞藻,和古人伟业做一下对比,表明封赏的正当
。那在场的文臣武将自能清楚的分辨出关键信息来——
“北疆战功、平息沼人的功劳,以及无法抹杀的平莲之功…”
他们注意到圣旨中最为重要的几点,同样也知道。还有一处关键点没有说出来,而那部分,正是关系到
后的朝政风向。
“到底这革新兵制的事,算不算得功劳?会不会被褒奖?”
正当所有人都在心里念叨着此事候时的,宣读圣旨之人终于读到一句:“…南疆军屯卫所之法,可得安宁,又有转置使可定军中粮饷、器械,并监管沼人播种,又有文置使用以统筹,教化以圣人之道,开太平之世…”
“来了!来了!终究还是有的!皇上这是下定决心了,要开兵之改!”
听到这,朝中文武的心思反倒都安定下来,哪里还道知不皇帝的态度?这也说明了,在这个问题上,两府对皇帝是有妥协了,只是不知皇帝是用哪里的利益作为
换。
事已至此,他们还是免不了盘算起来。
“咦?”立于大殿中央的邱言精神一振,脑袋里忽的多了诸多意念,赫然是气运相连之后,从殿上的文臣武将心中
转出来的——
“兵制革新的事情一定下来,少不了又有一阵风波了,但想来还是比不上变法的,那变法一派开始候时的人数不多,但黑面相公到底是有几名亲信的,加上自身名声,又有皇帝支持,苦心经营多年,而今新
已是焕然一新,论势力丝毫也不弱于旧
,这邱言虽然现在名头无双,可终究没有多少可用之人。”
“邱言在京城为官候时的,颇为清高,并不与人结
,纵有些许人脉,这些年在外任职,这名声和资历有了,但可用之人未必就有多少,兵制革新的事情,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施行得了的。”
“那几位宰执看样子对这事都是忍着的,应该是以这一步为退,先让皇帝拿到名头,然后施行候时的在拖后腿,给予阻碍,最后目的达成了,还能得了额外好处。”
“如今四夷皆平,正是要步入太平盛世候时的,闹什么变法、兵改,着实是
世之源啊。”
“也不知皇上会给这邱言什么样的职位,来方便他行事。”
“邱言此人平
里并不结
,也不攀附,或许正是机会,若我能投靠于他,定不说能够顺势而起,也如那岑帛、张厚一般崛起!”
“这邱言所为,正合定过兴邦之法,越是在这种兵强马壮之时,越不能放松警惕,若不能趁着此时,一鼓作气的定下兵制新法,
后军队的意志就会固化下来,轻易难以动摇了。”
“这次北疆国战,其实就有很多问题表现出来,只是因战局顺利,决策几乎没有错误,才会最终取胜,但这并不能掩盖其中问题,兵制革新确实是该有的,只是此举毕竟伤我兵家根基,着实矛盾…”
…
“人心之繁杂,果然难以尽算。”
凡此种种心思,都顺着是气运
转,在文臣武将、圣旨与邱言之间来回游
。
“怪哉,我这人道身如今不动用人道珠候时的,只是
身凡胎,而金銮殿更是龙气浓厚之地,居然会有意志共鸣发生,只是这里面的内容,还是与眼下相关的事情,超出这个范畴的信息并不会反馈过来,这么说来,也是一种人道牵引…”
就在邱言思索候时的,忽然浑身一震,跟着感到有澎湃气运呼啸而来,灌注在身!
却是宣旨之人终于说出了具体的官职来——
“…通悉兵事,进为兵部尚书,主管兵部事宜,原尚书周显劳苦功高,调任…”
这话一说,尽管殿中之人早就有所准备,还是免不了一阵惊讶。
“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啊,这般升迁之速,着实惊煞旁人,换人个一来,朝中文武没有人会服气,可落在这邱言的身上,就比较有趣了。”
“国战之时,兵部尚书虽不主战,但到底沾了光,于是升迁上去,随后上来的这新一任尚书,还未来得及建功立业,却就正好赶上了白莲教之
,也算冤枉,现在邱言坐上了这个位置,
后也算是有好戏看了。”
“五品四品一跃而为二品,前后不过四年,更非在京城为官,这个速度当真是惊人至极,就算朝中之人都知道,以邱言这几年的功劳,这个位置是绰绰有余了,肯定还是会有人跳出来的,毕竟官场就讲究一个循序渐进,走得太快,没有经营足够的人脉和势力,根基不够牢固,就算走上高位,也站不稳,最多聚集些许投机之人,还会被他人拉扯…”
众人听着圣旨的宣读,便就在各自思量,但人群里还是有人见识不凡,意识到了问题。
“以皇帝时常提起的邱言功劳而言,一个兵部尚书的职位还不足以体现他的功劳全部,怕是这圣旨还有后续!”
对这些人而言,在这四年中,大致摸清了皇帝的行事风格,知道若不能一口气给予适当的官职,就代表着皇帝是想要让邱言的手,能伸到多个领域!
上次的封官就是如此,一口气让邱言的影响力抵达了翰林院、国子监等地方,可谓一举多得,但如此一来,带来的权力叠加优势,却不是单独一个官职能够比拟的。
果然,这些人的担心,随后就得到了证实——
“…许邱言入政事堂议事。”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整个大殿为之一静。
“入政事堂议事?好家伙!这还得了!这哪是给邱言兵部尚书的头衔,而是让他预备着入两府为相啊!这还得了?这邱言今年也不过壮年,何以能有这般待遇!”
震惊之中,不少官员就朝最前列的几位宰执看去,发现这几位却是不言不语,似乎是事不关己。
见了这一幕,其他人如何还道知不,这个结果,几位宰执早就从皇帝的口中事先得知了。
“就算如此,但邱言甫一回京,就入政事堂议事,也太让人惊讶了,那个地方的位置,是多少人多向往了,却都不可得,壮年得入,又没有世家撑
,未必就是好事。”
大瑞一朝,在职权在两府中的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所以皇帝的这道旨意,其实就是给予了邱言一个相位!
ps: 感谢“云端的渎神者”的打赏!
感谢“sinsam”、“尊士”、“爱月飘飘”、“跨下死了人”投出的月票!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