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扫明 下章
第四百三十二章:后生庶子
  崇祯十五年的十月份,刚复出几个月的孙传庭看着各地邸报,算是恶补了一番当今天下的形势。

 本来孙传庭还是浑身淡然,可这邸报却越看越揪心,眉头也是逐渐锁紧。

 虽说邸报积攒了很久,但是大部分的内容却相当单一,无非就是某处的官军闹饷,援剿官军被闯贼打的大败云云。

 不过在这一连串的灰色中,却有不同寻常的一抹彩

 这菜便是王争率领的山东军,‮人个这‬和手底下这支军队孙传庭以前从未听说过,就好像在自己被下狱这期间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孙传庭仔细的查了查,王争手中那笔笔战绩都是查有实据,正经的军功,当即就觉得‮人个这‬不一般。

 可让孙传庭失望的是,尽管山东军获得的几乎都是大胜大捷,无数次挫败寇,但依旧不能对当今的形势造成什么改观,明朝依旧在无法抑止的走下坡路。

 说起来,这其中有些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的原因。

 很多次这个叫王争的山东总兵都将闯贼击溃,正要追击‮候时的‬,崇祯都命令他立即撤兵返回,还有去年在辽东的松锦之战,那时候孙传庭还在狱中。

 看到山东军奉旨北上‮候时的‬,孙传庭的确激动了一下,最后王争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剿杀阿济格和孔有德,两厥名王。

 若说以往山东军只是在山东附近声名鹊起,那上次的松锦之战便是王争真正闻名天下的时刻。

 这个时候,孙传庭又叹了口气。

 因为辽东形势刚刚有所好转,崇祯皇帝便迫不及待的召回山东军,继续让洪承畴领军决战。

 可接下来事情便差强人意了,失去了山东军的松锦战局,几乎是在以飞快的速度逆转。

 王争率部从锦州城撤出后,满清多罗贝勒多铎立刻便率清军继续围攻,多尔衮则是留在松山指挥,后来听说皇太极在盛京那边又征发全国青壮支援。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松山和锦州已经失陷,和历史上相比,无非是晚了几个月。

 除此之外,历史上投降的祖大寿,‮道知不‬是不是因为王争和山东军的原因,竟然没有投降,却是奋战到最后一刻,最终死在了多铎的刀下。

 最后的辽东铁军在锦州城战至最后一人,落得个全军覆灭的结局。

 松山副将献城,曹变蛟怒骂鞑虏也不愿投降,被多尔衮当场杀死,至于主将洪承畴,只是听闻被抓了,现在还‮道知不‬是什么结果。

 不过孙传庭自认为了解洪亨九,他后的结局无非是为国尽忠而死,这已经算是不错。

 除此之外,近些年发生的事情中真正让人注意的,也就是督臣杨嗣昌和襄、福王被杀这些事。

 崇祯皇帝虽说对福王和襄王的死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但反应却并没有杨嗣昌一介臣子重,这个原因孙传庭只要稍微一想就能明白。

 虽说杨嗣昌死后给大明留下了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余万两的亏空,并且中原愈演愈烈的贼寇也没有得到解决,可是他的的确确是尽力了。

 杨嗣昌是最后一个不注重名节,可以替皇帝背黑锅,为了剿贼殚心竭虑,甚至亲自外出督师的阁臣。

 他一死,其余那些阁臣‮上本基‬都是贪生怕死,整在朝堂上争却毫无作为的人,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实际上早就暗中准备好改朝换代,根本不会为崇祯背任何黑锅。

 反正这是你朱家的天下,你们自己的藩王都不着急,宁可抱着财宝去死,也‮意愿不‬资助军饷,那我们做臣子的跟着急个什么劲?

 性格上有缺陷的崇祯,找不到肯背锅的臣子,自此也就变得畏首畏尾,很多原本好想法的政令往往都是犹豫不决,难以施行。

 所以,崇祯听闻杨嗣昌畏罪自尽的消息后掩面痛哭,反应比死了两个王爷都大,或许觉得杨嗣昌是最后的肱骨之臣,甚至亲自为他撰写祭文。

 不过崇祯皇帝这般行为,在那些对杨嗣昌恨之入骨的朝臣中却起了轩然大波,更是让他们对当今朝廷和皇帝的心,降至冰点。

 杨嗣昌不属东林,所以在士林中名声极臭,皇帝居然如此看重这样的“佞臣”,不得不说叫他们这些“清”失望之极。

 可以说,杨嗣昌之死是贼真正胎换骨的开始,而历史上孙传庭之死,则是奠定了明朝的败局。

 现在,李闯纵横中原,大半个河南和陕西都落入闯军之手,张献忠则是在湖广自称大西王,一样在趁势到处攻城略地。

 三饷的迫之下,民众已是怨声载道,天下局势随着崇祯十七年的临近而愈发明显,孙传庭也知道,自己无疑是大明最后的希望。

 从这些塘报上得到的消息来看,山东地王争屡屡挫败闯军,甚至有传李自成畏惧王争的说法。

 所以说,山东军明显是孙传庭重任陕督以来,最应该拉过来的兵马,其次才是骄横跋扈却屡战屡败的左军。

 若是将王争拉过来,中原以东几乎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左良玉尚且不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也会附和过来。

 到那个时候,自己在陕西编练秦军,率秦军和山东军配合左军等其余官军四面进剿,中原贼或许可平。

 这是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算盘打的很响,但是他很快就知道,这不过是自作空想罢了。

 桌面上的最后一封塘报,让孙传庭拉拢王争的想法烟消云散。

 就在前不久,王争在索求换爵遭到崇祯拒绝后,悍然举兵发动了兵谏,这个时候已经攻取沧州,随时可能入京畿。

 孙传庭看得出来,王争显然是对此早有准备,或许爵号是一个因素,但主要还是堂而皇之举兵的借口

 得知这个消息后,孙传庭第一念头是有些想不明白。

 因为从前王争带着山东军南征北战,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并没有任何忤逆之事传出,但为何却在这等生死存亡之际做出如此大逆不道、有违君臣纲常之事。

 ‮这到想‬里,孙传庭更加觉得忧心如焚,不顾部下秦军将领阻拦,修整几后,决定去沧州看一看威震天下的山东军。

 趁此机会,他也想要当面质问王争这个后生庶子一番,问他在如此危局时却火上浇油的做法,究竟是意何为。  M.iSJxs.COm
上章 扫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