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桥买店(上)
李延庆很快便知道了么什为李氏商行选在莲池路的原因,因为李冬冬的家就在这里。
李延庆又知道了一些李冬冬从来不肯说的事情,李冬冬竟然是入赘到刘家,他的一对儿女都姓刘,而不是姓李,难怪他从不肯带回老家,难道他父亲对此事讳莫如深,现在李延庆才终于明白。
之前的粮食商行与其说是李冬冬参股,不如说是刘家参股,所有卖粮的路子都是刘家提供的,和李冬冬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情况老族长没有告诉他,父亲李大器也从来不肯透
。
在紧靠河边的一间仓库内,李冬冬置酒给李延庆接风洗尘,他给李延庆斟了一杯酒,叹口气道:“之前解散粮行我分到三千贯钱,加上之前分得一千贯钱,前前后后一共拿到四千贯钱,可这四千贯钱我自己只得了一千贯,其他三千贯都被刘家拿走了。
那家桥头酒肆就是我老丈人用两千贯钱盘下,原来叫做天波酒馆,被他们改名叫老刘家酒楼,黑心加宰客,老酒客全部吓跑了,现在亏得一塌糊涂,昨天刘大说要盘给我,只要五百贯钱,我便信以为真,结果呢?”
“结果发现只是
引你过去?”
李冬冬摇摇头“倒不是
引我,刘大确实要卖酒楼,而且也只要五百贯钱,但他有附加条件,要把我蚊香和防蚊
的配方一起给他,我不肯,他就要强买强卖了,把我关在地窖里,说十天后给我收尸!”
李延庆不解地问道:“他怎么会知道蚊香和防蚊
?”
“还不是我浑家所谓孝心惹的祸?”
李冬冬恨恨道:“去年我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做出来,但天已经冷了,只好把一些存货留到今年来卖,结果浑家偷偷拿了一点给她父亲用,那个老钱眼立刻意识到可以赚大钱,便天天来找我,说准备把钱还给我,又答应把我儿子恢复李姓,我根本就不信他的话。
后来他生了一场病,没有精力管这件事了,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儿子,结果他两个儿子不择手段威
我,今天的情形你也看到了。”
李延庆抬头打量了一下房间,笑问道:“这就是从前的粮食仓库吧?”
“这座仓库的租金两年一付,我们去年年初才付过,要明年这个时候才到期,你父亲的意思,新的李氏商行还是先定在这里,这里的水运非常便利,不过…。。我有点想换地方了。”
“你是担心刘氏兄弟?”
李冬冬点点头“我若把这里当做仓库,存放的货物会一夜之间不翼而飞,这个损失我可承受不起。”
说到这,李冬冬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眼中
出决然的目光,咬牙切齿道:“我李冬冬绝不做刘家的影子,我要做自己的事业,刘家休想再控制我!”
李冬冬的想法正合李延庆的心意,他虽然是昨天才抵达京城,但一些最起码的常识他也明白,他们要做的蚊香、防蚊
属于中档产业,不敢说去御街开店,但至少也要在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地区。
这里的环境实在太糟糕了,所住的人大多是底层民众,他们宁愿买两文钱一
的艾绳,也不会卖五文钱一盘的蚊香,更何况他将来还想做香皂、牙膏之类的产品。
“你们打算在哪里开店?”
“我倒找到一个店铺,在新桥,靠近太学那边,属于前店后坊,本想等你父亲回来再商量,不过既然你已到京城,那么就由你来决定好了。”
李延庆欣然笑道:“现在还不到中午,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你…。你不去你爹爹的住处看看吗?”
李延庆的表情有点不自然,他当然明白李冬冬的意思,他也是不久前从李大印那里得到的消息,父亲在安
时身边就有一个女人,是一个寡妇,虽然没有
娶,但已经跟他三年了,巴蜀简州人,这也是他父亲么什为要去巴蜀的原因。
这件事老家主李文佑知道,李冬冬知道,伙计李延彪知道,唯独自己被蒙在鼓里,当然,李延庆也理解父亲么什为要隐瞒住自己,他是怕自己反对。
李延庆知道这件事后确实很生气,但他并不是生气父亲身边又多了一个女人,他完全能理解,父亲确实需要一个女人照顾,但父亲么什为要隐瞒自己,还隐瞒了整整三年,李延庆着实为此深感不满。
李延庆沉默片刻道:“还是先去看店铺吧!”
…
天波桥在汴京的西北,而新桥则在汴京南面,南靠蔡河,距离汴京最繁华的御街只有两里路,这一带有两个瓦舍,是汴京四大商业中心之一。
李冬冬看中的这家店位于新桥北桥头,这一带集中了两百余家商肆,人气十分旺盛,是开店的绝佳市口。
“这家店主原是我刚来京城时的老东家,姓万,也是我们相州人,老家在安
县,那时他在新宋门附近开了一家酒馆,后来他将酒馆卖了,又在新桥买下这家店铺做脂粉生意,做了快十年了,在京城提起月宫脂粉,颇有点名气,虽然不是最好,但也能排进前十。”
“做了十年,他么什为要卖店?”
“十年前他唯一的儿子犯了死罪,为了救儿子,他把生意兴隆的酒楼卖了,上下打点,长子总算由死罪变成了
放岭南十年,剩下的钱他就买了这座店铺,两个月前传来消息,他儿子在家乡喝醉酒,失足坠河死了,两老口悲痛万分,便不想做生意了,把店卖了,回家乡买地陪儿子终老。”
李延庆点点头,又问道:“他开价多少?”
“一口价三千贯,或者两千五百两银子,这可是连地皮房屋一起卖的,占地一亩,这个价格真的非常便宜。”
“便宜到什么程度?”
“这么给你说吧!十亩以上美宅,地段好一点,那就要十万贯起价了,普通一亩地民宅,好地段一万贯,新桥那边至少要五六千贯。”
李延庆吓了一跳“那卖三千贯岂不是只要半价?”
“是啊!据我所知,他十年前花了两千八百贯从亲戚手中买下这座店铺,他上本基是按原价卖出,我觉得光这个脂粉招牌就要价值上千贯。”
李延庆心中着实怀疑,天上哪里会掉这种馅饼?
李冬冬却误会了,以为李延庆是担心店铺会不会已经卖掉,他连忙道:“我昨天还来看过,老东主对我不错,他答应给我保留五天,我就在等你父亲来做决定。”
李延庆不想解释,便笑问道:“那冬哥自己买房了吗?”
李冬冬吓一跳,慌忙摆手“我哪里买得起,我一直租房子,最早是租我岳父的一间破屋,月租两贯钱,后来我改租店宅务的房子,也就是公房,我开茶棚
税和差役钱较多,被定为四等户,可以租两间公房,月租八百六十文。”
李延庆倒也知道一点情况,大宋户籍分为乡村户和坊廓户,相当于后世的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农村
田赋,城市
户税,免役钱城市乡村都要
。
但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根据财产来评定户等级,乡村财产是指农田,城市财产是指房产,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自然
的税赋就越多,免役钱也越多。
李大器最穷困潦倒之时没有
税是因为他没有田产,典型的无产阶级,不仅不用
田税,连每年
的免役钱也是最低的一档,算是朝廷对最穷困人口的一种福利。
但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财富观念都很重,是其尤宋朝,乡村人热衷于买田,城市人热衷于买房,主要是子女多,所以必须积攒更多的财富,让子孙后代的生活能好一点。
但财产越多,税赋和免役钱也就越多,对所有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城里人为了多买房且少
税,大家都想尽办法藏匿房产,最典型的办法是做
契约,报给官府用假契约,尽量把房产数量降低,明明
易面积是一亩地,却在官府备案成一分地,把财产藏匿了。
但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相国吕惠卿推行‘手实法’,要求各家各户自行按实申报,并鼓励街坊邻居揭发:‘非器、田谷而隐落者许告,有实,三分以一充赏’。
一旦藏匿财产被人揭发,藏匿的房产会被没收拍卖,揭发人可以得到三成奖励。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当官,考上举人就能免税免役,什么叫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这个意思了,么什为宋朝人拼命送孩子去读书,热衷于考功名,这里面有着很现实的利益考虑。
但汴京的人口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后世的国际大都市,不得不管理得异常严格,毫不容情,否则怎么容得下近两百万人口。
汴京首先也是看房产,在汴京有房产叫做主户,没房产叫做客户,也就是
动人口,主户没有什么限制,有多少房就住多少,只要不偷税漏税就不管。
但客户的限制就极为严格,不是你想租几间房就可以租几间房,朝廷首先把客户划为五等,每等客户都有规定的住房标准。
动人口刚到汴京最初都会被默认为第五等户,一户人家只允许租一间房。
要想多住几间房就得开店
税,店开得越大,税
得越多,认证的等级也就越高,实在不行就开个小茶棚,官府便认证你为四等户,可以住两间屋了,不过户税和免役钱也要翻倍。
所以绝大部分底层人家都只能住一间屋,朝廷修建了大量公房出租,每间月租四百三十文,但一家人月收入最低也是三千文,所以上本基都负担得起。
否则以汴京寸土寸金,底层人哪有容身之处?如果违规多住房子,一旦被人举报,公租房则取消租房资格,私房则重罚房东,让房东得不偿失。
当然公租房的居住条件都不太好,拥挤嘈杂,环境脏
,想住好一点,那就去租私房,房租虽然贵一点,但房东有很多办法来弥补,比如开间大,平时用布帘一拉或者屏风一隔就成了两间。
再比如还有庭院,如果人口多便可在庭院内搭一顶帐篷,舒适
和公租房不可同
而语。
当然,商铺不在限制范围,可以租商铺来居住,只是一个月十贯八贯的租金普通人家也负担不起,真正有钱人又何必租商铺居住,直接买房子成主户,就不受任何限制了。
…。。
这时,李冬冬稍微靠近李延庆,笑眯眯道:“你是相州解元,可以评到一等户,我的意思是你用自己的身份把房子租下来,你父亲就可以住五间屋了,至于你嘛!可以住太学,太学的住宿条件要比外面好得多。”
“我父亲现在住几间屋?”
“他在汴京呆的时间不长,先默认为五等户,只能住一间屋,不过租的是私房,条件稍微好一点。”
两人边说边走,不多时便来到了新桥,新桥是跨越蔡水的一座石桥,蔡水又叫惠民河,蔡水南岸是密集的学校区,包括太学、国子学、武学、算学等等学校,以及主管大宋教育的国子监都在蔡水南岸,这一带生活着上万名学生。
而蔡水北岸则是著名的商业区,汴京有四大商业中心,这里就有两个,分别是御街东商业和御街西商业区,大型瓦舍也有六座之多,新桥便位于御街西商业区内。
新桥正对的大街叫做新门街,新门街两边是密集的民居,商业主要就集中在新桥附近,各种店铺两百余家,酒楼、
院、关扑店、客栈、脚店、银铺以及各种商铺,应有尽有,招牌幡幌挂满了大街。
“前面就是了!”李冬冬一指前面笑道。
李延庆也了见看,挂了一块木招牌,上面雕刻着一座宫阙模样的建筑,旁边写着月宫两个字,另外脂粉两个字因为年久斑驳,已经看不清楚了。
招牌下是一家瓦房店铺,两边都是平房,铺面门大约有一丈宽,在这一带只能算中等,店面也略显得破旧,就仿佛很多年没有修葺过。
两世的经验告诉李延庆,一般生意火爆的店铺大约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葺一番,越修葺生意就会越好,形成一种良
循环,而店铺破败,往往就是生意惨淡的一种表现。
京城的脂粉店至少有一两百家,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牌子,这样破旧的店铺能杀进前十?
李延庆觉得这里面的水份太大,最多也就做做附近民居的生意,不过这地段李延庆却很满意,下面就看面积了,如果真有一亩地,那他确实可以考虑考虑。当然也只是考虑。
听李冬冬话中的描述,这对老夫
在京城至少生活二十年了,还是商人,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人,会把价值五六千贯的财富半价出售?还白送一座店铺。
李延庆觉得这里面肯定不是李冬冬说的那么美好,看看再说吧!
m.iSJ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