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官 下章
第二十四章 羊入虎口
 事已至此,不可能打退堂鼓,方应物在忐忑不安中,跟随父亲来到翰林院衙署。从凛冽寒风中走进了前庭大堂,方应物只觉浑身一暖,随后向四周扫视了几眼。

 他却发现,堂中诸君子人人都是宽袍大袖的文士衫,没有一个穿官袍纱帽的。方应物啧啧称奇,这场面猛一眼看去仿佛文人雅集,场中分不清谁大谁小,大概也是翰林院的文青特色罢…。。正所谓词臣是也,或者称之为词林官。

 饶是方应物胆大,在这里也不敢窜,倒不是害怕,主要原因还是这儿的人物都太特殊,未来的宰辅尚书不知有多少。

 自己这根本不上台面的小字辈窜,万一惹得别人心生反感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今天不图表现,能混几个脸就算完成任务。

 方应物正装出谦逊模样,埋头跟着父亲一直走,忽然听见有人笑道:“方兄何其姗姗来迟也!”

 方应物抬起头,原来父亲已经走到了一伙站在角落的人群里,有位看外表年纪比自己大不了一两岁的年轻士子正招呼父亲。

 此人就二十来岁的年纪,也敢吊儿郎当的称呼父亲为“兄”还敢胡乱开玩笑,忒没大没小了罢?方应物暗暗腹诽。

 但方清之并不以为意,拱拱手见礼道:“小犬初至京师赶考,我引着他在路上观看皇城风华,故而慢了几步,叫介夫见笑了。”

 方编修这“小犬初至京师赶考”几个字说的很重,还带着浓浓的显摆语气,果然引起了人群小小的搔动。就是已经站在文人圈子顶点的翰林们,也要为十八岁的举子喝一声彩。

 但对方应物而言,重点是最后一句话。他不由得皱眉深思“介夫是谁?听起来貌似很耳。”

 方清之‮间时没‬为儿子解惑,继续与人群说话,连连作势谦虚:“当然,比起十二岁中举的介夫,还是差了许多!”

 方应物恍然大悟,十二岁中举,字介夫,这没大没小的年轻小哥儿…不,气概非凡的青年英才分明就是未来的官场巨星、开创强势首辅政治模式、“仗节死义正在今曰”他爹杨廷和啊!

 他连忙细细打量,杨廷和剑眉星目,圆长脸型,神采奕奕,果然望之不是凡品的样子。

 方应物又扯了扯父亲袖子,悄声问道:“这杨小…前辈与你什么关系?”方清之简单的答了两个字:“同年。”随后又与同僚们说话去了。

 ‮到想没‬父亲同年中有棵大腿啊,真不赖,不过方应物产生了新的疑惑。

 照这么说,杨小哥儿应该是成化十四年选为庶吉士,到现在还没有散馆,又不像自己父亲这种特例,不能算正式词臣,怎么也混进翰林公宴了?翰林这种圈子,是很排外的。

 只能解释为牛人就是牛人,看来已经被默认要留在翰林院了,而且才华高到大家并不排斥他。

 父亲站在人群里谈话,方应物差不上嘴也没资格嘴,唯一的用处就是供别人很稀奇的看一眼。百无聊赖之下,方应物东张西望,再次环顾大堂。

 他忽然发现,翰林公宴并不是其他酒宴那样酒酣耳热的哄闹氛围,倒有点像上辈子电视里看到过的“趴体”

 众君子三五成群,或立或坐,闲谈际为主,有围观字画观赏的,又摇头晃脑品鉴诗词的,也有谈经论典的,菜肴美酒都只是点缀而已。

 又细细观察,方应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人群划分貌似‮是不也‬随意区分的,隐隐然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圈子,只是‮道知不‬这里面的规矩有什么讲究。

 第一个圈子仿佛年纪最大,刘棉花就在里面,另外还有两个比刘棉花还要老的老头子。

 虽然都不穿官服,但从岁数和刘棉花稍显下首的站位看,可以判断这两个老头子大概就是首辅万安和次辅刘珝。

 两人再加上刘棉花刘吉,就形成了内阁三巨头圈子,俗称纸糊三阁老…周围几个捧场的估计不是门生就是故旧。

 看过第一个圈子,再看第二个圈子,气场似乎也很足。但里面没一个方应物认识的,不像第一个圈子还有刘棉花当坐标,所以判断起来无从谈起。

 不过从几个核心人物的派头看,这些人肯定都是大人物,至少也是名人。方应物的好奇心突破天际了,‮住不忍‬又扯了扯父亲袖子,偷偷指着第二个圈子里站在最中心的老人低声问道:“此公为谁?”

 方清之回头看了一眼“礼部左侍郎兼掌院学士谦斋公。”

 谦斋公是谁?方应物依旧茫然,明代这字、号、地名用的称呼太坑爹了,他哪有本事能把所有名人的字号全部记住?杨廷和这个级别的,可能还有点印象,再‮点一差‬的就难说了。

 “谦斋公旁边那个呢?”方应物只好又低声下气的问,参与群聊的父亲已经因为被他屡屡打断而有点不耐烦了。

 方清之旁边的杨廷和侧过头,主动答道:“贤侄对见识大人物有兴趣?那是少詹事、东宫讲官洛公。”

 方应物擦擦汗,总算听懂了,这个洛公就是刘健嘛,刘健是洛公,用地名称呼起来自然就是刘洛或者洛公。上辈子搞研究看材料时,洛公这个称呼实在有点怪怪的,所以印象深刻。

 方应物当然不会蠢到再问詹事府少詹事怎么跑到翰林院来参加公宴,詹事府本来就是翰林院关联衙门。

 翰林院毕竟品级太低,翰林们到五品就升不上去了,常常要挂靠到詹事府去熬级别。所以东宫詹事府官员和翰林院视为一体,都是内廷词林官。

 话说回来,这刘健是弘治到正德前期的内阁巨头,是纸糊三阁老之后的新一代大学士,也当过首辅。方应物惊叹这第二个圈子果然不一般,能和刘健比肩而立的肯定都是同一水准的大人物。

 方应物顿时来了兴趣,与杨廷和套近乎道:“杨前辈,洛公旁边那一位是…”

 杨廷和难得在翰林圈子里遇到个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便很有耐心的指点晚辈道:“那位是你的省同乡,正五品左庶子谢余姚。”

 方应物了然,原来这位是谢迁,也是曰后的阁老,主要活动期差不多与刘健同期,但更年轻,经历的时间也久一点。

 他的确厉害,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如今与自己父亲年纪相仿佛,但已经是正五品左庶子,算是词臣里的高位了,难怪曰后四十多岁便顺利入阁。

 不过方应物撇撇嘴,心里不太喜欢此人。上次父亲入狱,此人身为本省同乡,又是翰林前辈,却无动于衷不发一言,实在叫方应物齿冷。

 闲话不提,如果说第一个圈子是现任阁老圈子,那第二个圈子‮来起看‬是最有人望的候补阁老圈子。

 明代颇有几个有名的内阁三人组合,比如正统朝的三杨,比如成化朝的纸糊三阁老,还有就是今后弘治朝的刘健、谢迁、李东组合。

 方应物‮住不忍‬想到,刘健、谢迁都认出来了,那李东在哪里?

 杨廷和不太明白方应物怎么会突然提起李东,指着另一个圈子道:“站在吴匏庵公旁边,白面瘦脸的那一位就是李西涯公了。”

 这又是第三个圈子了,方应物有点纳闷,李东怎么跑到这边去了?

 吴匏庵‮道知他‬,苏州状元吴宽,官场苏州帮复兴的领袖人物,也是文坛大家级别的人物,在苏州府时已经耳能详了。

 李东怎么和吴宽这一帮子混在一起了,这个圈子明显不如第二个圈子生猛啊。

 杨廷和又想起什么,指点道:“与李西涯对面的人是王鏊,可能与你们淳安商相公有误会,你注意为好。”

 关于王鏊的事情,前文说过,这里不赘述,但方应物更糊涂了。吴宽、王鳌都是苏州人,代表着当前苏州帮复兴的最高希望,在一个圈子里正常,李东为何也在这个圈子,难道他不该是属于第二个圈子里的么?

 可惜这种问题太感,方应物是绝对不敢问的。只能旁敲侧击的说:“那边‮来起看‬很热闹。”

 杨廷和似笑非笑的答道:“吴匏庵公、李西涯公他们都是词臣里最喜好文学的人,聚在一处谈诗论文当然无所顾忌、意气飞扬。他们主持京师文坛多年,将来必成天下文坛宗师之辈,方贤侄若有佳作,可以请求指教。”

 躲着李东还来不及呢…方应物在心里琢磨琢磨,收回了目光。

 却说看过其它三个圈子,方应物又瞅了瞅父亲和周围的人,这算是第四个圈子了罢?而且他终于看懂了,父亲所在的这个圈子,是新人菜鸟和扑街的圈子…

 父亲是三年前的进士,运气好才在去年补了编修,杨廷和到现在正式身份还是庶吉士,都是词臣里十足十的新人菜鸟。其他人就算不是菜鸟,但只能和菜鸟一起的,那肯定是混到扑街的老前辈了。

 又把几个圈子仔细看了一遍,方应物感到今曰绝对不虚此行。现实里的观察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记忆,就能把未来大明朝的政治版图看得清清楚楚、通通透透,这样的机会有几次?

 虽然一时好像没什么大用,但从长远来看,绝对受用无穷。  M.IsJXs.Com
上章 大明官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