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官 下章
第二百零一章嘲讽脸
 今天淳安县公堂上这场大戏,虽然投入成本很低,但效果相当的好,可谓是小成本大票房的典范。

 这场戏码,也是方应物上次与汪县尊见面时,主动献上的策划之一。没有实打实的真东西,汪县尊凭什么承诺在县试中给方应物照顾?

 所以方应物在家中埋头读书,很少为自己的债务发过愁,后手就在这里。原本是预备在王大户撕破脸债时上演,却‮到想没‬差之下,白梅姑娘自己跑出来当背景了。

 汪县尊从中得到了名望,为自己的名宦之路打开了一个契机。其实所谓名望,就是读书人嘴里的口碑而已。这次他帮方应物解了围,至少爱惜人才、重视教育帽子是带上了。

 而且借着这起小热点事件推出减缓寒门学子债务的政令,肯定深得全县读书人的称赞。穷学生就不说了,就是家境不错的读书人对此事也得道一声“县尊仁义!”

 ‮道知要‬,淳安县虽然是钱粮小县人口小县,但却是科举大县,读书人从人数到分量都不轻。能博得众**赞一次,很不容易。

 另一个主角方应物自然也得到了很多。首先解决了迫在眉睫的债务危机,至少可以延缓到明年道试了,如果‮候时到‬被取中为县学生员秀才,有了功名和政治地位,那还用担心会被抓去当奴仆么?

 其次,公堂上当众接受知县考察,做了首不错的诗,也算打出了些许名气,在全县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虽然家贫却年幼向上、苦学不辍的优良学子形象。也可以说,他被汪知县当先进典型树立起来了。

 县尊要表现出奖掖人才、教化风气的政绩,那就需要有足够典型的对象让他操作和落实,而眼下便是让方应物充当这个典型。

 对秋哥儿而言这可是大好事,有了这个光环,接下来很多事情便可以顺理成章。比如在县试时,照顾下先进典型就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和生硬。

 但不要觉得在公堂上演戏是不对的,政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和生活一样从来不缺少演戏。这和正义无关,区别只有演技好不好和效果好不好。

 就例如当某人懒洋洋的躺在家里不想动弹时,有朋友请他去吃饭,他说“我很忙离不开”这就是演戏。又比如见到了某人,说一句“久仰久仰”其实从前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也是演戏。

 闲话不提,满心报仇却意外“输”掉官司的白梅恍恍惚惚的,被她家妈妈扶出衙门去。而被告方应物再次上前向汪知县表达谢意,之后被叫到大堂后面静室里说话。

 汪知县对方应物赞道:“汝虽年少,志气可嘉,正应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也。”

 听到知县的夸奖,方应物有点一头雾水。若是别人说出这番话很正常,不是真心也是客套礼节,都可以理解。

 但汪知县和他算是自己人,今天是什么状况很知知底,毫无必要互相称赞。所以这样说就有点虚伪,显得不太正常。

 就像一个父亲表扬自己儿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勤奋刻苦的少年,让人感觉怪怪的。

 没等方应物琢磨出意思,又听汪知县敦敦教导道:“学海无涯,大道渐进,连圣人也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要始终勤学不辍,尽力攀高,方能有所成。”

 这句话还算正常,是勉励别人继续上进,方应物连忙表决心道:“谨遵老父母教诲。”

 汪知县最后挥了挥手“下去罢!切记本官今之言。”随即先站起来,去大堂继续审案了。

 从县衙出来,方应物和方逢时、王塾师两个被拉来当证人的师长见了面。那两位对方应物创造的奇迹已经见怪不怪了,没有什么惊讶之

 又等了半天,便见县衙告示贴了出来,内容大体就是关于学童方应物欠债一案的判词。当时便有闲人围着看,又有识字的大声朗读起来。

 方应物连忙从王先生手里接过早准备好的笔墨,在告示旁的墙壁上挥笔疾书,写下了前番打动汪知县的那首“一枝一叶总关情”绝句,最后落款“学童方应物泣题,敬献老父母再造之恩”

 一片叫好声中,方应物等三人离开了县衙,向西门而去。三人商量着在庙中吃过干粮后,就回花溪区。

 在路上遇到了两个士子擦身而过,方应物耳中不经意听见他们议论道:“今年有一场县试,我这里有个学童,你给他做个保人如何?”

 县试?方应物听到这个词,猛然一拍额头,登时恍然大悟了!

 汪知县没头没尾的和他说了两段话,话里又引经据典的掉书袋,最后又叮嘱道切记今之言,这是什么意思?这绝不是掉书袋,而是向他县试题目!

 第一段话里有“十有五而志于学”语出论语;第二段话里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语出孟子。

 两句话都是四书里的句子,科举‮试考‬题目就是出于四书!而且县试内容正好也是两个题目,数量上又吻合了!

 难怪县尊意味深长的说,切记今之言!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经过这次试验后,县尊对自己更加信任,要真正当自己人提挈了。

 猜破了此中天机,提前获得大机密的方应物心里十分,‮得不恨‬当即拉着王塾师,仔细研讨一下这两个题目如何做法。

 虽然他也可写一篇出来,但王塾师在八股文上浸了这多么年,必定比他老道,所以听听王塾师的分析没错。

 不过他也知道,此事必须尽可能小心,在外面不但有可能人多嘴杂,还有可能隔墙有耳。

 所以方应物只好一直忍着,忍过了啃完干粮,忍过了离开县城,忍过了十里山路,一直忍到中花溪村附近。

 此刻天色已经是傍晚时分,方应物对叔父方逢时道:“小侄有些学问要讨教王先生,所以请族叔自行回去,小侄先随王先生去他那里。”

 方逢时没有多想,便自己回上花溪去了,而方应物则随着王塾师来到他家中。进了院子,方应物迫不及待的问道:“县试将近,我作题练习,方才在路上拟出了两个题目,愿请教先生。”

 王塾师虽然觉得古怪,但他与方应物如今也算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也不做他想,只道:“好,进屋再说。”

 方应物心急的问道:“一道题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另一道题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先生你看如何作答为好?”

 王塾师抚须侃侃而谈:“前面这道题,出自论语的为政第四这章;后面这道题,出自孟子的尽心上这章…”

 “然后呢?”方应物又追问道。

 王塾师脸色闪过几丝尴尬,伸手延请道:“你我进屋再谈,正所谓坐而论道也。”

 方应物不耐烦道:“天色将黑,屋里光亮不甚好,在院中即可。豆棚之下夜间谈话,也是人之常情。”他不明白,这王先生着了什么魔怔,一定要钻进屋子里说话。

 正当此时,方应物忽然听到身后有女子诵读声响起:“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胡氏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

 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

 不用回头,方应物也知道这是谁。但他还是回头看去,却见兰姐儿笑着站在另一边的屋檐下,很有默契的背诵着经典。

 方应物听得分明,她所背诵的这段就是朱子集注中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一章的注解。

 方应物与兰姐儿目目相对,彼此眉目传情的示意过后,又转回了头,重新面向王塾师。却见王塾师满脸茅顿开的爽快神情“这个题目,不需发挥,只需守注娓娓道来即可,我已有腹案!”

 方应物满肚子猜疑,难道这王塾师所学不,从小只能死记硬背四书,对朱子集注却不能贯通?

 ‮道知要‬,八股文说是考四书五经,其实考的是朱子集注。题目虽是从四书中出,但答题必须是代圣人口气立言,只能从朱子集注中引述阐发。所以看到题目后,必须先回忆起朱子集注上怎么注解的这段题目,才能下笔编八股。

 方应物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猜疑是很有可能的。刚才王塾师极力拉着自己入屋谈,八成是要翻《朱子集注》现看罢?

 难怪自己不进屋,他就卡了壳,而当兰姐儿背诵出朱子集注相关段落后,他又恍然大悟仿佛有了答案!

 所以他‮子辈这‬就是个老童生,几十年也考不中秀才,‮在能只‬山村里教几个学童勉强糊口;所以自己借书时,他左右不肯把朱子集注借出来,原来他也离不了这个教学参考!

 自觉猜出真相后,方应物十分无语,这王塾师到底行不行?和他研讨文章,不会把自己带进了沟里去罢?

 王塾师没有注意到方应物的心思脸色,仍在滔滔不绝讲述“破题一句为:圣人希天之学与时偕进也。

 承题为:夫学与天为一,学之至也,然而有渐也。故与时偕进,圣人且然,况学者乎!

 然后起讲为:人生之初,浑然天也,少长而趋于物则丧其天;故吾于成童之时,用志不分,以其全力而向于学,务求纯乎天德而后己…。。”

 破题、承题、起讲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很多考官看试卷往往看了开头就定下等次。

 方应物听到王塾师讲述,又是出乎意料的不能置信。他身兼两世为人的记忆,还是有点底子,能体会到王塾师编出来的八股文似乎不错的样子,至少水准比自己高得多。

 这让他彻底糊涂了,王先生到底是有水平深藏不,还是没水平贻笑大方?在胡思想中,第一道题目讲完了,王塾师再次住口不言。

 正疑惑间,立在方应物身后的兰姐儿突然善解人意的轻启丹,清脆悦耳的背诵起朱子集注对第二个题目,也就是“登东山而小鲁”一章的注解:“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

 敏锐的抓住了王先生侧耳倾听的姿态,方应物突然醒悟到什么,哭笑不得的在心里叹道,敢情王塾师只是个开卷‮试考‬高手——

 他大概只善于编造,不善于记诵。让王先生带着参考材料现看现做,估计也能写出锦绣文章;但若没有参考书,是真正的闭卷‮试考‬,那他就要卡壳。

 王塾师只是个没门路没背景的乡村老童生,各种严肃的‮试考‬上会让他带小抄吗?很显然不会,所以他一辈子也没考中秀才。

 —————

 补更一章,现在有望冲击周点击榜,gogogo!对了,另求推荐票,大宝天天投啊!  m.iSjxS.cOm
上章 大明官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