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品江山 下章
第二十七章 炼狱的开始
 (十分辛苦的和尚求推荐票,求鼓励…)

 -

 见**亮为了说服自己读书,连真宗皇帝的广告词都拿出来了,陈恪不暗暗偷笑…他上辈子好歹也是二三十岁的人了,怎么会连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谁‮道知不‬大宋朝有两个阶级——君与士大夫是一层,其余人等是另一层。

 当大宋朝的官,不仅有地位、有尊严、有经济收入,而且相当于拿到一面免死金牌——这是个不杀士大夫的国家啊,就算犯了法,顶多就是罢官、放,不抄家、不株连,更不用担心哪天会被自杀。要不后世读书人,怎会那么神往大宋呢?

 不说别的,皇帝亲自作广告的工作,那肯定是有政策倾斜的。除非实在不是那块料,否则不读书求出仕的话,绝对是脑袋被门夹了。

 但是做惯买卖的人,一要察言观,二要藏住心里的想法。**亮的心意自然没什么好猜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只盼娇儿好读书。从根本上,两人并没有冲突,然而陈恪的子,带着前世的烙印,最不愿受人管束。他不奢望无拘无束,但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自由,便装出一副无心向学的样子,等着**亮给出优厚的条件。

 这个分寸要拿捏好,不然把**亮惹了,可就得飞蛋打了。

 正所谓‘君子可以欺之方’,不欺白不欺啊…果然,**亮率先出价了:“只要能完成‮的天每‬功课,其余时间你可以自由支配!”

 “每天都要应付功课的话,时间太琐碎。”陈恪还价道:“不如一段时间检查一次,这样你好我也好。”

 “你要‮多么那‬时间作甚?”在**亮印象中,这么大孩子,不就是玩么,还用拿出整的时间来玩耍?

 “不瞒爹爹说…”陈恪便道出,自己这几的去向。

 **亮起先气不打一处来,直想揍这个胆大包天的小子,但当听他说到,陈恪决定将炒菜技术传授给那蔡传富,使其有能力养活老娘时,**亮又感动了:“那蔡老板的确是孝子,你能帮他的话,实在是一桩积善积德事。”说着拍拍他的头道:“原来汝等昨,是做此勾当去了,直说不就完了?何必瞒着我,白吃一顿板子不说,还关了一宿的闭。”

 “…”陈恪轻轻一记马奉上道:“哪想到你这么…开明。”

 “某本就个开明的老子。”**亮果然受用,呵呵笑道:“你可以去教他厨艺,不过入股之事,就免了吧。君子不趁人之危,我们只要回账来就是了。”

 “…”陈恪心说,真是个败家老子,便坚持道:“我们家将来也需要个进项,总不能光指着爹爹下力气,收回来款子后,还是在他店里入点干股吧,横竖不欺他就是了。”

 “这样,等他生意好起来再说,”**亮不是那种古板之人,想想也是个理,万一自己长病生灾,孩子们总不至于饿死,便叮嘱道:“‮候时到‬人家有能力还债,还愿让我们入股,就不算我们趁人之危了。”

 “是。”陈恪点见敷衍过去,便很痛快道:“全听爹爹的。”

 “那就五天检查一次功课。”**亮也‮道知不‬这样对不对,但他愿意试试。因为他从陈恪的身上,感到了无穷的活力。不免生出一份期待,想看他能折腾出一番什么样的新天地!

 “还是十天吧…”

 “嗯…”**亮鼻音浓重。

 “五天就五天…”陈恪果断接受,不敢再还价。

 ~~~~~~~~~~~~

 陈恪还是小看了**亮,君子虽然可欺,但智商一点不低,**亮在父子之约里,还是留了后门的——父子只约定五天一查,但课业量多少,却掌握在老子手里。

 古人学问无遗力,岂能让顽劣儿讨清闲?

 而且老陈是铆足了劲儿,想让自家三郎和苏家二郎比一比,倒要看看谁家儿郎更优秀!

 经过深思虑后,他决定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陈恪,在具体制定课程之前,**亮先对陈恪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试考‬。结果发现他的大学知识要远好于预期,但小学知识却一塌糊涂。

 这年代,以经学为大学,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比起宋人来,陈恪有超时代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更加全面,思考角度更加新颖,加之他自幼读儒家典籍,对一些微言大义的解释与阐发,自然远超同龄人,甚至比**亮也不遑多让。

 但陈恪的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对一些经义理解的很深刻,对一些经义又曲解的很厉害,对一些经义更是一窍不通…不过在**亮看来,这很正常,因为自己从没对他讲解过经义,只要他反复背诵。

 这倒不是**亮偷懒,而是因为此时教学方法如此。一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来,是这些圣人之言都有深刻的哲理和内涵,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讲了也未必明白。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然后等到进入高一层学习时,由学问深厚的宿儒,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无论如何,**亮认定陈恪的悟性极高、思考能力极强。在没有老师讲授的情况下,就能自己‮这到想‬么多东西…简直是大儒的胚子啊!

 ‘孔夫子小时候,也不过如此吧…’做父亲的不无意的想道。要是‮道知他‬,陈恪的那些惊之谈,都是从后世的书籍、网络上看来的,不知该有多失望。

 但在小学方面,陈恪的表现就惨不忍睹了。

 所谓小学,就是要求学生对字词辨形体、通音韵、明训诂。

 首先是辨形体,陈恪虽几乎无字不识,可一笔字写得太丑…这倒不是大问题,因为古人并不是从幼年开始习字,他们认为幼时‘骨软易伤’,所以要等到孩子长大些。才开始教其提笔练字。大约就是从十岁开始,而三郎还不到十岁呢。

 真正的麻烦在‘通音韵’和‘明训诂’方面。所谓音韵,就是文字的读音,所谓训诂,就是对字词的解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不通音韵,就无法真正训诂。

 陈恪的麻烦就在这里,由于时代的古今迁移,地域的南北阻隔,彼此的语音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所以他在**亮面前,才尽量少说话,就是怕被识破馅。

 但你要读书识字,押韵做对,就必须掌握今人的声韵调。更恐怖的是,除了掌握宋代人的声韵外,还得掌握古人的…唐代人有唐人的音韵,汉代人有汉人的音韵,先秦人有先秦的音韵,掌握不好那时代的声韵调,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字…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来说明问题。

 其实,宋代人自己都不怎么治小学,不去深究经文的含义,也不去探索古人的声韵,但那只是说一般的士子。凡是有成就的大学问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因为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基础打不好,上层建筑自然谈不上多牢固。

 **亮就坚持认为,不通文字、声韵、训诂、天文、历法、数术,不能读古书,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发前人所未发!

 他这是把自家三郎,照着大儒的方向培养啊!

 ~~~~~~~~~~~~~

 找出问题来,自然要对症下药,**亮开出了第一份作业——临《广韵》正文一遍。

 所谓《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共五卷,是开国时官修的一部韵书,也是历代韵书集大成者。全书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上本基‬是谁看谁吐,望之尚且生畏,哪里提得起学习的兴致?

 这当然不符合宋朝,将科举做成最广泛事业的目标,所以真宗年间,为了便于士子记诵和掌握,降低应试难度。礼部又颁行了较为简略的《韵略》,只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较《广韵》少了许多。

 但**亮对三郎高标准,严要求,自然跳过《韵略》,直接奔《广韵》去了。

 三郎看到这五本韵书,哪怕正文也有两万六千多字,还得用正书,一字不得潦草!不心中狂叫:‘你妹啊,还让我干别的不?’

 他提出抗议,但**亮掀起温情的面纱,出了严酷本相,面无表情道:“按照约定,‮你要只‬一次没完成功课,特权就要取消!”说着冷冷笑道:“与其在这里哀叹,不如赶紧提笔写字!”

 “啊…”三郎惨叫一声,倒在上。原本还对他争取到自由,无限羡慕兄弟们,全都只剩下深深的同情。

 -------------------------分割--------------------

 新章节写得不易啊,查了‮道知不‬多少资料。同志们,需要票票勉励一下。  M.IsJXs.CoM
上章 一品江山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