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安传 下章
第362章 凋九江兵东进
 次公审,这件事更是弄得沸沸扬扬,是近九江城除了受到军事威胁之外最大的事。所谓公审,便是在大堂当众审案,当地有功名的生员士绅不仅可以到大堂上入座旁听,对官员的推断有质疑还可以提出疑问。

 普通百姓喜欢围观的好事者虽不能到大堂里瞧,却可以在衙门外听热闹,里面会有人随时出来说审案的过程和结果。

 如此审案,结果通常是比较公正的,毕竟众目睽睽之下,一方之长如果颠倒黑白无视常识,名声坏了在士绅百姓心里没有了公信、今后如何好治理地方?

 本案最顺利的地方在于据说王仕顺已经死了,于是把罪名加到他头上也就容易得多,不然地方官还真会很尴尬,眼下这种局势下怎么去拿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

 接替王仕顺的宋义反应太慢,当他意识到问题‮候时的‬,命案已经当众定案。王仕顺的名声在当地士绅百姓心中更差,连营中的将士都不会认同他的这种劣迹。

 而就在这时,湖广军永定营已经开拨兵临城下,仪仗炮声在城中也清晰可闻。“江西巡抚”于谦派人到城下下最后通牒,献城则秋毫无犯,抗拒则即炮轰城门、大军攻城。

 地方官吏士绅打听到于谦是进士出身,议论纷纷希望守军献城避免百姓遭战祸之。营中诸将也多有言语,想要宋义带大伙儿投降…虽然于谦杀了王仕顺,事儿干得不太厚道,但毕竟王仕顺有“十罪”在身,别人杀得堂而皇之,最近王府上揭发出来的命案也让人们相信王仕顺不是什么好鸟、有罪是可信的。

 况且九江军号称八万,除去虚数和充数的民夫苦工,两三万将士还是有的,那于谦毕竟不是白起只是个文官,难道还能把成千上万的人都坑杀不成?

 宋义的同乡再次到中军进言:“宋兄之威不足以服众,不宜逆人心而动。王将军残杀邵氏的事大失众望,宋兄又是受王将军委任才主持中军,此时因当机立断献城求全。”

 宋义现在也有点听得进去了,但心知自己的身份,又考虑那于谦心狠手辣,‮候时到‬能放过自己?遂犹豫不决。他心下也害怕,便让一个同乡带着亲卫守大营,接替原来当直的侍卫。

 不料当天晚上,忽然中军外有人举火人声嘈杂,其中有人喊:“诛杀孺口小儿宋义,大家有活路!”夜笼罩,不知人马几何。

 守营的侍卫和巡检见火光一片哪里敢上去战,竟望风而逃。一众人马只有数十人便轻易涌进了中军,顿时里面作一团。为首的军武将带人冲进了中军大帐,却不见了宋义,已让他事先听到风声跑了。

 军武将到被窝里一摸,还是热的,情知宋义走得不久。但是兵人少没能控制中军,此时纷却不好逮住宋义。

 带头的武将顿时觉得不太妙。但幸亏事前大伙商量过的,经部将提醒之下,带头的武将才急忙一边出面在营中喊话稳住中军的人,一面派人通知平素有来往的相武将:已拿下中军,前来共事。

 一些武将陆续到来,接着又各自去请别营的人,大伙儿为防不测都带了许多部属前来,一时间大帐内外被将士围得水不通。众人吵闹了一阵,临时推举一个年长好说话的老将为盟主发号施令直接占领了中军。

 及至清晨,宋义被士绅带着家丁扭送到了军中。原来宋义连夜奔出,到城中找地方藏身,但半夜里仓促之下动静太大,早被城中的乡绅发觉,人们联络好友各带人丁进去就逮住了宋义,他身边只有‮人个两‬。

 诸谋事的武将恐生变,当下就将宋义及随从斩首。又怕他的同乡好友事后记恨,直接不问青红皂白便调兵冲进那几个武将的营中,刀将其砍杀。

 接着新的中军便与知府衙门联合,一起修书派人出城谈判献城条件。于谦闻之大喜,当即回书:城中官吏军民并无过错,都是大明子民,今罪首已伏诛,只要开城接受建文帝的诏命,不扰民不犯罪,人人皆受律法之保护。

 为安将士之心,于谦要求九江军出城将城防要地交接之后便完成受降,并不必缴械。城中官军很快答应了投降,武将干脆卸下兵器,直接开门请降。反正如果出了要城防,缴械不缴械都是一样的,城都没了没粮没补给还能反悔再战不成?于谦遂大摇大摆地率永定营大军进城门,列队摆开仪仗入城,兵不血刃。

 那城门内外的官吏武将,又是跪了一路。于谦在马上亲自喊道:“有功名的士人免跪,随行至府衙论功行赏,共商大事。”***武昌城中,依首辅大臣杨士奇的进言,内阁衙门的办公官署已搬入楚王宫望京门内。

 一栋在王宫中原本极不显眼的宅子,走近门厅后,正面有个大堂,后面有大小二三十间房、有楼。宅子经过重新布置。大堂中供奉孔圣像,两边设座。和一般官府的大堂还是很有区别,最大的区别是上位不设公座,遇议事无论亲王还是大臣一律坐在两边。

 这是张宁表现低调的做法,如果他坐在上面,下面再有大臣拜礼,和上朝朝拜还有什么不同?

 大堂后面有二层的楼,设有档案房和书房等地方。日子已渐渐进入五月间,夏天的热度已经十分明显了,各种虫子在绿叶成的草木之中聒嘈,时不时会被蚊子叮咬。

 张宁从这座宅子的走廊上慢悠悠地走过时,偶然有个顿悟:通常人们要进入楚王宫的难度是很大的,中枢进一步移到深宫,内阁的几个大臣就会变得愈发重要了。

 他刚刚从前面的大堂回来,不久前和几个内阁大臣聚在大堂喜气洋洋地开了个小会,是关于从江西送来的捷报。

 于谦率军一到九江城,即以雷利手段定鼎了此重镇,杀守备王仕顺及以下数百人,收编汉王军达数万人之众,迅速控制了九江周围的局势。

 接着于谦便大胆地使用新收编的汉王军,选出壮与永定营组成联军迅猛威江西布政司首府南昌,三而下。

 南昌一下,于谦上奏江西全境克可平,料定各城多会不战而降。武力攻城略地后,于谦对于拉拢团结当地士大夫也是好手段,他不仅出身进士、而且本人就是江西人,很容易争取到当地官民信任。

 江西布政使司的形势是一片大好。内阁议事,主要就是想为于谦表功,商量如何封赏。在武昌的几个阁臣,自然是喜闻乐见这样的事:杨士奇自不必说和于谦有师生之谊,朱恒举荐的于谦,而郑洽‮意愿不‬与杨士奇等结怨不会有什么异议。

 不过张宁的书房里间放着另外两份书信,是姚和尚和周梦雄往来的书信,他们都有提及江西的事。‮人个两‬是武将,同时兼任内阁大臣身份,这回的态度出奇相似,都对于谦有些诟病。

 九江城外,汉王大将王仕顺和多达数百人被杀。姚周二人认为是一个错误,会给今后劝降其它武将带来极大的后患。

 周梦雄甚至直言九江军数万之众直接收编会成尾大不掉不好控制之势,便有暗示于谦不顾大体有损朱雀军的用心。不用姚周二人“谗言”张宁‮是不也‬绝对信任于谦,但是眼下当然只能顺着道理去嘉奖他,而不是相反。

 否则一个大臣在外取得了大功,后面的上位者因为疑心反而加以迫害的话,岂不是昏主所为,如何向世人解释?既然当初张宁决定用于谦,就已经注定不能这么对待他。***不几,得隘口将领报,有汉王出使武昌。

 楚王宫中的内阁衙门处理此事,先推举礼部官员梁砚负责接待使臣,因为据报前来的使者是汉王府左长史王昌文,按律是正五品的身份,用梁砚接待是完全合礼的。

 王昌文先被安顿在以前的按察院行馆里,被一番打探调查,已经确认此人虽然也姓王、又同是汉王那边的人,但和在九江被杀的王仕顺家没什么关系。

 不过此人虽只是正五品的品级,在汉王身边确是真正的心腹之臣,在朱高煦未起兵之前他就是掌管王府中诸事的长史。

 内阁中诸公已经猜出汉王派来心腹是‮法办没‬了求援来的。但是具体怎么个说法,那王昌文没有代,只是不断催促接待他的梁砚,尽快安排与湘王见面。

 张宁终于答应了接见了王昌文。安排在一天上午,王昌文被带进楚王宫,到内阁大堂拜见湘王。一进大堂,却见张宁坐在左侧上首的位置上,作态好似与诸臣平起平坐一般,王昌文顿时还略微感到有些诧异。

 但一想到湖广这边名义上还有一个皇帝,亲王也只能是臣,便勉强可以想通了。而张宁第一眼看到王昌文,不知为何想起了很早以前认识的‮人个一‬:吴庸。

 虽然长得不像,大抵因为这个王昌文也是白白胖胖身宽和气的模样。王昌文也不管张宁的座位面向,径直跪拜于地:“下臣叩见湘王。”张宁做了个扶的动作:“免了免了,起来说话罢。”

 王昌文不起来,开口之时神色突然就变得伤感起来:“恳请湘王尽快发兵救我家汉王…官军月前就突破了采石矶,宣大兵各股人马从缺口蜂拥渡江,一月来经过大小数十战,我军不敌,南京几成孤城危在旦夕。”“已成这般形势,本王如何相救?”张宁口便说。

 王昌文道:“闻知湘王兵一部已在九江,又杀了叛将王仕顺尽收其兵,九江能战之兵有数万之众,只要湘王下令,调九江兵东进,解南京之围有望…”

 张宁听罢与杨士奇等人面面相觑,好像彼此都心知肚明想法:我们‮么什为‬要冒险孤军深入去救汉王?

 王昌文磕了几个头,急着继续说道:“以前湘王奉建文君为正统,大礼上与我王各不相同,但实则一直相安无事,且互为呼应对应朝廷北军,是因湘王与汉王都知亡齿寒之危。  M.isJxs.Com
上章 平安传 下章